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或降解其生物被膜的研究

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或降解其生物被膜的研究

论文摘要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它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反复爆发。该菌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定植在食品加工和零售设施表面,抵抗不良生存环境,不易去除,危害食品安全。本论文参照SNT0184.1-2005标准从食品中选择性分离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结合生理生化鉴定方法以及SNT0184.2-2006标准中多重PCR方法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96孔PVC板培养法分析了这些菌株的产生物被膜的情况。论文还研究了不同时间添加、不同浓度的吡啶羧酸铁络合物和尼泊金酯系列化合物对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ATCC19111生物被膜的抑制和降解作用,结果如下:1参考行业标准SN/T0184.1-2005,采用选择性培养基Fraser肉汤和PALCAM琼脂平板,结合鼠李糖、木糖发酵管,多重PCR扩增技术等,从30个食物样本中初步筛选鉴定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结果分离鉴定得到13株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疑似阳性菌株,分别来自8个不同的样本,检出率约为26.7%。2对这13株李斯特菌菌株分别做在培养基LB,BHI,TSB中的产生物被膜研究,筛选出有明显产生物被膜的菌株11株,编号分别为T12、T13、O11、F11、H14、Q11、S11、R12、M12、F13、R11。来自8个不同的样本,分别是某品牌水饺C,生牛肉片,牛肉丸,鸡肉,鸡中翼,散称的水饺,某品牌水饺B和猪肉,这些菌株在LB培养基中产膜最多,OD值均达到0.7以上。3不同浓度的尼泊金酯钠盐(0.006μmol/ml、0.013μmol/ml,0.025μmol/ml)在0h添加到单增李斯特氏菌培养液中,然后继续培养20小时左右,检测培养物菌浓度和产生物被膜的情况。结果四种尼泊金酯钠盐都有效的抑制了李斯特氏菌的生长,其中尼泊金十二酯钠盐抑菌效果最好,但是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没有发现高浓度的尼泊金酯钠盐有更强的抑菌和抑制生物被膜作用。4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尼泊金酯系列(0.05μmol/ml,0.1μmol/ml,0.15μmol/ml)在不同时间0h、4h、8h、18h、24h添加到单增李斯特氏菌培养液中,然后继续培养20小时左右,检测培养物菌浓度和产生物被膜的情况。结果发现3个浓度的尼泊金庚酯和辛酯于0h和4h添加到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培养物中有效地抑制了菌的生长,但添加到8h以后的培养物中,抑制效果下降,表明该物质对低浓度的李斯特氏菌培养物有更好的抑制效果。而在产生物被膜方面的影响,这两个酯在各添加浓度和时间对生物被膜均表现出了很好的抑制和降解作用。各浓度的尼泊金十一酯和十二酯在各添加时间均对李斯特菌的生长和产生物被膜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没有发现高浓度的尼泊金酯有更强的抑菌和抑制生物被膜作用。5在0h、4h、8h、18h、24h向单增李斯特氏菌培养液添加不同浓度的吡啶羧酸铁络合物(0.1μmol/ml,0.2μmol/ml,0.3μmol/ml),继续培养至20小时左右测定培养物菌体浓度和生物被膜的产生。结果发现吡啶羧酸铁络合物在不同时间均对单增李斯特氏菌ATCC19111产生物被膜有明显的抑制和降解作用,而对菌株的生长浓度影响不大,吡啶羧酸铁络合物浓度的大小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和降解没有显著的影响,最佳抑制浓度为0.1μmol/ml。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生物生物被膜及研究进展
  •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食品安全
  •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从食物中分离产生物被膜的单增李斯特氏菌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第三章 筛选能抑制单增李斯特氏菌产生物被膜的物质
  • 3.1 实验部分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创新点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检测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J]. 现代食品 2020(09)
    • [2].基于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分析鉴别食品中的3种李斯特氏菌[J].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6)
    • [3].乳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检测分离鉴定[J]. 轻工科技 2017(04)
    • [4].速冻面点车间单增李斯特氏菌分布状况及污染来源[J]. 食品安全导刊 2017(24)
    • [5].肉类及其制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控制方法[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18)
    • [6].单增李斯特氏菌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验证与探讨[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5(04)
    • [7].酵母菌促进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生长[J].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4)
    • [8].乳粉中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J]. 现代食品 2020(11)
    • [9].两种天然防腐剂对单增李斯特氏菌抑菌机制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20(10)
    • [10].即食加工食品生产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污染状况及来源分析[J]. 食品工业 2015(05)
    • [11].单增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9)
    • [12].乳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污染情况调查[J]. 检验检疫科学 2008(02)
    • [13].单增李斯特氏菌商品化核酸检测试剂盒评价[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24)
    • [14].叠氮溴化丙锭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检测结果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3)
    • [15].奶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热抵制特性的研究[J]. 检验检疫科学 2008(01)
    • [16].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熏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18(08)
    • [17].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氏菌[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03)
    • [18].冷却猪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食品科学 2009(21)
    • [19].干奶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生存评估[J]. 检验检疫科学 2008(04)
    • [20].复水奶粉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生存评估[J]. 检验检疫科学 2008(03)
    • [2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膜形成特性[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4)
    • [22].检测致病性李斯特氏菌的培养基[J]. 检验检疫科学 2008(01)
    • [23].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微生物学检测能力验证[J]. 福建畜牧兽医 2012(02)
    • [24].2003~2007年山东省集贸市场食品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调查[J]. 预防医学论坛 2009(04)
    • [2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验证与探讨[J]. 食品安全导刊 2018(36)
    • [26].3种单增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 [27].能力验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0)
    • [28].不同培养基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结果比较[J]. 农产品加工 2015(16)
    • [29].李斯特氏菌与报道的严谨性[J]. 青年记者 2009(22)
    • [30].发酵面团中抗单增李斯特氏菌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06)

    标签:;  ;  ;  ;  

    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或降解其生物被膜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