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

德国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

[关键词]德国;中小学;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德国是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德国教育部门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很重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把道德教育当作塑造公民爱国心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工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道德教育。

一、德国中小德育历史发展概况

(一)二战前的德国中小学德育

二战前的德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是以宗教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为主,德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行忠君爱国、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极端思想。

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道德教育最初起源于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宗教课程是学校的主要课程。为了更好的发挥宗教教育的作用,1870年,德国实现统一后,德国宪法就将宗教教育作为核心课程。1890年后,德国为了更好地推行其军国主义和种族沙文主义,威廉二世积极推行奴化德育,鼓吹培养“青年的民族主义德国人”。①一战后,由于纳粹党推波助澜,极端道德教育进一步被强化,学校德育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

(二)二战后的德国中小学德育

二战结束后,德国划分为东德和西德,德国传统道德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西德恢复了教育分权制。为了培养合格的德国公民,德国对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并形成了当前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课程设置上,联邦德国将德育课程作为正规课程进行讲授,在保持原有宗教内容的同时,增加了政治教育、环保教育、和平教育等内容。期望通过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主动关心国家事务,参与社会事务,在实践中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德国公民。

二、德国中小学校的德育现状

(一)中小学德育的目标

德国中小学德育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且由于战后执行的是教育分权制,各个地区的德育目标也不尽相同,但《联邦教育总法》还是在总体上对学校德育目标做出了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②根据这一总体目标,德国各地区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德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懂得诚实、信任等道德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基本行为准则,并在活动自觉遵守各种行为准则。(3)培养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德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积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在实际行动中培养爱国情操。

(二)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德国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德国中小学设置了相应的德育课程内容用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内容

在德国,宗教教育一直被看成德育的重中之重,宗教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且还从法律上保障宗教课程在学校中的合法地位。以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为例,他们就把培养学生对上帝的敬畏之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来执行。③学校中的宗教课程主要由各宗教教派负责教授,其中以天主教和新教影响最大。教学过程中,天主教主要以《圣宠论》、《教会论》、《教会史》、《基督教社会论》为教材;新教则以《圣经学》、《圣经史》、《信仰论》、《教会史》为教材。④教育教学过程中,宗教教派除传授宗教信条外,还讲授大量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知识。

2.伦理道德内容

伦理道德的培养,主要通过开设伦理课程来进行。其选取的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讲授基本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主。通过实际的事例,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并掌握公平、诚实等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学会用伦理学的观点分析社会上存在的伦理问题。

3.社会道德内容

德国社会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由社会课程来承担。通过社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民主制度的价值和各项法律法规,了解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有关的政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融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

4.性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就很重视中小学的性教育工作,每年教育部出台专门的性教育指导纲要,学校也设计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性教育的目的、方式和内容上,联邦教育部和各州教育部门也对学校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了更好的推进性教育,德国教育部门将性教育课程作为综合性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展开。

(三)中小学德育的途径

德国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1.宗教教育

在德国中小学,开展宗教教育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参加宗教仪式和各种宗教节日。如每天参加学校的祈祷活动等,另一种则是开设宗教课程,通过系统的宗教教育,对学生进行宗教理念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逐步接受宗教德育思想。

2.课堂教学活动

二战以来,课堂教育一直是德国德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德国中小学不但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如宗教课程、社会课程,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要求教师穿插德育教育,通过全面的课堂教育体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3.课外实践活动

德国中小学德育是全方位的德育,课堂教学主要为学生打下各种理论基础,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课后,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将各种德育理论运用于生活中,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德国很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从法律的角度对中小学生从事体力劳动进行规定,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校园文化的构建

道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进中小学德育的发展,德国中小学很重视校园德育环境的作用。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他们很重视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道德学习榜样。

三、德国中小学德育的评价

(一)德国中小学德育的特点

1.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

德国中小学德育很重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德国历史、德国地理、宗教课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教学过程中,他们很重视对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讲解,突出德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优良品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榜样,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2.德育在学校各课程中渗透发展

德国教育部门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光靠德育课程是不够的,需要各门课程的共同配合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因此,德国中小学不但重视宗教课程、伦理课程以及社会课程的德育价值,而且重视其他课程的德育价值。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利用专门的德育课程为学生系统讲解各种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而且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穿插德育教育,使德育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被松懈。如通过外语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他国的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宽容和兼容并包的意识,增加学生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责任感。⑤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德国中小学德育教学不是简单地德育灌输,而是多种教育手段共同作用下的德育教学,课堂讨论、参观访问、实践锻炼是常用的德育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往往就一些德育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课后,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二)德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宗教教育的问题

时至今日,宗教教育在德国中小学德育中仍处在重要位置,宗教课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宗教课程的开设和管理依旧由教会组织负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追求的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少学生已经是非基督徒,宗教组织为了扩大它的影响,加强了在宗教观念上的灌输,力求争取到更多的信徒,而忽略了它在德育上应该起到的作用。虽然70年代以后德国的宗教教育引入了许多具有现代性的内容,但宗教课教学还主要是以灌输为主,未能发挥学生主体性,难以提起学生兴趣,自然培养学生道德所起到的作用就有限了。而且在学校举行的各种宗教活动浮于形式,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上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2.极端主义民族问题

二战后,德国深刻反省了在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内容坚决摒弃,这一时期,学校德育朝着十分健康的方向发展。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呈现多样化,新纳粹主义有所抬头,不但在社会上大肆宣传极端民族主义,而且还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在培养民族精神的幌子下,个别教学人员大肆宣传民族极端主义,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纳粹主义的发展,不但严重损害了德国在战后重新树立起来的形象,而且也为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四、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一)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

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间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与公民最根本的结合纽带。发展中小学德育,首先必须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为目标,系统地为中小学生讲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奋斗史,使他们充分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实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意识。

(二)丰富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德育政治化倾向较重,德育往往偏重于以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忽视了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而且中小学德育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个性特质等因素缺乏系统的考虑,导致德育效果不大理想。因此,为了推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我们应当取长补短,积极吸收国外学校德育的先进经验,将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逐步纳入我国学校德育体系,不断丰富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合理设置德育内容,推进德育工作的稳步前进。

(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和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道德理论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注释:

①④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166-168,171-172.

②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概览[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45-46.

③EurpeanCommission.CitizenshipEducationatSchoolinEurope[M].EurydiceEuropeanUnit,2005:14-15.

⑤MichaelBlyra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aspoliticalandmoraleducation-anessay[J].LanguageLearningJournal,Winter2002,No26,43-47.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卢克许,佩茨,魏贤超.德中教养、教育与社会化比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其龙,孙祖复.战后德国教育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4]FriedrichKümmel.MoralEducationinGermany,Vortragaufder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ralEducation,28-31.August1995,InstituteofMoalogy,Kashiwa-shi/Japan.AbgedrucktimdortigenKongre?bericht.353-362.DieSeitenumbrüchesindindenfortlaufendenTexteingefügt.

[5]WolfgangSander.Introduction:Political/CivicEducationinschools.DidacticsofPolitical/CivicEducationasaScience[M].BundeszentralefürpolitischeBildung/FederalAgencyforCivicEducation,2004:1-5.

作者简介:

王永川(1984—)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王永川(1984—),女,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标签:;  ;  ;  

德国中小学德育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