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l-Si-Cu-Mg-Zn合金的高温储热系统设计

基于Al-Si-Cu-Mg-Zn合金的高温储热系统设计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能源又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想要得到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得到一个可以持续给我们提供巨大能量的能量来源。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找到新能源。在这些新能源中,太阳能因其丰富,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是太阳能在应用中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稀薄性、间断性和不稳定性成为阻碍太阳能应用的因素。因此,储存太阳能是连续利用太阳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有效途径。在多种储热技术中,固-液相变储热因具有储热密度大、储热过程近似恒温、体积变化小、过程易控制等优点而得到各国科学家的广泛重视。在储热环节之中,储热室的结构直接决定了储热的效率。本文的内容就是研究设计出一套基于Al-Si-Cu-Mg-Zn合金相变储热的储热系统,其核心是储热室的设计,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储热室内的热交换能力,延长储热系统寿命,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本文设计了优良的保温材料组合,探讨了铝合金管道材料的合理选择,管道中储热材料的密封以及储热室结构的设计和储热室内的套管结构,并借助计算机三维绘图软件Pro/e绘制出储热室的三维模型。最终的目的是设计一套合理的实验设备,为以后通过实验装置,考核该储热系统的储热效率,评估储热材料对管道材料的腐蚀等情况打下基础。作为采集实验数据的辅助设施,我们还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配合了一套储热器的充热、放热过程的性能指标测试与评价装置。该评估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多次的循环试验得出大量的实验数据用于分析传热效率,并通过分析优化储热材料的成份,为应用打下基础。结果表明:使用硅酸铝耐火纤维和膨胀珍珠岩70号一等品组合作为储热室保温材料,能有效降低储热室热量损失,并减少保温层厚度;陶瓷内衬复合钢管材料可作为铝合金储热材料的管道材料;管道材料的密封采用的是锥螺纹密封方式。设计出的储热室及管道材料能很好的满足课题需要,同时热交换充分,储热效率高,能有效降低储热室热量损失,并减少整体结构体积,提高储热室整体的经济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的能源现状
  • 1.1.2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 1.1.3 太阳能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热材料的发展应用
  • 1.2.2 储热装置研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1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1.3.2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 2 管道材料选择
  • 2.1 外管管道材料
  • 2.1.1 耐热钢管道材料
  • 2.1.2 高温合金管道材料
  • 2.1.3 新型陶瓷材料
  • 2.2 内管管道材料选择
  • 2.2.1 内管道的管道材料选择
  • 2.3 管道内储热材料的封装
  • 3 保温绝热研究
  • 3.1 保温材料选择
  • 3.2 箱体保温材料
  • 3.3 储热系统外部管道保温材料
  • 4 储热系统设计
  • 4.1 换热器选择
  • 4.1.1 换热器的发展历史
  • 4.1.2 沉浸式热交换器
  • 4.1.3 喷淋式热交换器
  • 4.1.4 管壳式热交换器
  • 4.1.5 套管式热交换器
  • 4.1.6 热交换器的改进
  • 4.2 储热室设计方案
  • 4.2.1 储热室内的传热原理
  • 4.2.2 不同空气流速对储热效率的影响
  • 4.2.3 储室内管道布置
  • 4.2.4 套管内部的支撑
  • 4.3 储热室及管道尺寸计算
  • 4.3.1 储热管道尺寸模拟
  • 4.3.2 两种不同尺寸管道的比较
  • 4.3.3 套管外管管道尺寸设计
  • 4.3.4 套管内管管道道尺寸设计
  • 4.3.5 直管的管长及管间距设计
  • 4.3.6 U形管的尺寸设计
  • 4.3.7 进气管以及出气管的尺寸设计
  • 4.3.8 储热室箱体尺寸设计
  • 4.3.9 储热室整体结构
  • 4.4 储热室的储热量及充放热时间
  • 4.4.1 单位时间内管道的气体流量
  • 4.4.2 储热室总储热量计算
  • 4.4.3 单位时间空气进出储热室带进/出的热量计算
  • 4.4.4 充/放热时间计算
  • 5 储热系统的评估
  • 5.1 储热评估系统结构
  • 5.2 储热评估系统实施方案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填充多级相变材料的套管式储热器性能研究[J]. 化工学报 2019(S2)
    • [2].管壳式相变储热器性能快速预测研究[J]. 化工学报 2019(S2)
    • [3].供暖用中低温相变储热材料的筛选与测试[J]. 能源与节能 2020(01)
    • [4].工业余热跨季节储热系统优化及经济性分析[J]. 太阳能学报 2020(01)
    • [5].钢铁行业中低温烟气余热相变储热装置特性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3)
    • [6].储热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管理 2020(11)
    • [7].水合盐热化学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3)
    • [8].电储热供蒸汽前景探讨[J]. 上海节能 2020(04)
    • [9].光热电站储热系统设计及储罐预热方案研究[J]. 华电技术 2020(04)
    • [10].斜温层储热罐内自然分层过程及对其厚度影响的研究[J]. 电站辅机 2019(04)
    • [11].正三十烷定型纳米储热材料热性质[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0(05)
    • [12].固体储热与燃煤发电系统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J]. 工业加热 2020(05)
    • [13].介质条件对不同管径石蜡单元储热过程的影响[J]. 木材加工机械 2019(05)
    • [14].固态电制热储热传热匹配特性及热控制方法[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11)
    • [15].高压电制热储热装置穿墙套管高温绝缘结构设计[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20(04)
    • [16].新型低熔点混合熔盐储热材料的开发[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6)
    • [17].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储/释热特性[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06)
    • [18].塔式光热电站储热系统容量优化配置[J]. 电气技术 2018(11)
    • [19].大规模弃风储热供暖协调计算方法[J]. 发电技术 2018(04)
    • [20].太阳能相变储热装置研究现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12)
    • [21].热水器用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7(01)
    • [22].土坯热物性对储热装置充放热性能影响研究[J]. 建筑节能 2017(01)
    • [23].两种不同形式大容量储热系统分析[J]. 机械工程师 2015(12)
    • [24].太阳能热发电储热系统综述[J]. 太阳能 2015(12)
    • [25].圆柱形相变储热器热损失的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26].储热材料研究进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5(02)
    • [27].太阳能热发电中熔融盐储热材料研究进展[J].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5(02)
    • [28].圆柱形相变储热器热损失的试验研究[J]. 流体机械 2015(06)
    • [29].太阳能储热系统容量配置优化设计[J]. 电力与能源 2015(05)
    • [30].自动储热鞋[J].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2008(12)

    标签:;  ;  ;  ;  

    基于Al-Si-Cu-Mg-Zn合金的高温储热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