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视角,立足于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寻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与发展规律,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统一逻辑,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合理性和生成性。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形态构成要素中的基源因素。立足于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从主客体双重视角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演进,从而建构了他的社会形态理论。这个理论从萌生、确立到发展、完善,贯穿马克思探索的一生。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艺术整体”。在横向上,它揭示了社会形态是一个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的系统中,人作用于自然和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形态的结构要素。结构要素间的矛盾互动,形成了社会形态活动规律的四大特性:依次发生性、多维共存性、层层决定性和辩证运动性。在纵向上,它从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了人的发展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形态以及政治国家的发展形态,分析了人类发展史中的“跨越”现象,特别是俄国发展的“跨越”问题。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是自然演进与跨越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批判的实证分析中,马克思依据资本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原则性地建构了两种概念的社会主义:即社会化的社会主义和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为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确立了现实任务和长远目标。马克思给我们的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正在生成的社会主义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历史差异,引发了世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种种“争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解答这些争论,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最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成长性和多元性等特征,使得它表现为一个正在生成的特殊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改革、建设和创新中,创造出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最终引导世界走向共产主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论文的主旨与意义
  • 三、已有成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 四、论文的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创建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与历程
  • 1.1.马克思"社会形态"的概念界定与逻辑内涵
  • 1.1.1.马克思的"社会"及"社会形态"概念的界定
  • 1.1.2."社会形态概念"重新界定的唯物史观论证
  • 1.2.马克思探索社会形态的动因和视角
  • 1.2.1.马克思探索社会形态的视角
  • 1.2.2.马克思探索社会形态视角的主体向度
  • 1.2.3.马克思探索社会形态视角的客体向度
  • 1.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历程
  • 1.3.1.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萌生和确立
  • 1.3.2.社会形态理论的深化和充实
  • 1.3.4.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结构系统的横向分析
  • 2.1.社会形态结构问题的历史考察
  • 2.2.社会形态结构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在关系分析
  • 2.2.1.社会形态的前提性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结构
  • 2.2.2.社会形态要素结构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 2.3.社会形态结构系统的内在特征
  • 2.4.社会形态活动规律的内在规定性
  • 2.4.1 社会形态活动规律的依次发生性
  • 2.4.2 社会形态活动规律的多维共存性
  • 2.4.3 社会形态活动规律的层层决定性
  • 2.4.4 社会形态活动规律的辩证运动性
  •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纵向分析
  • 3.1.人的发展形态的两种分析
  • 3.1.1.人的社会关系发展形态纵向分析
  • 3.1.2.人(劳动者)的能力发展形态的纵向分析
  • 3.2.社会形态演进方式的多种分析
  • 3.2.1.社会生产力(技术)社会形态
  • 3.2.2.社会生产关系(所有制)形态
  • 3.2.3.社会上层建筑(国家)形态
  • 3.3.社会形态演进中的"跨越"问题及关于"五形态"的争论
  • 3.3.1.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理论
  • 3.3.2.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理论与"五形态"的内在关系
  • 3.3.3.社会形态"跨越"理论与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
  • 第四章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实证分析
  • 4.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形的辩证批判
  • 4.1.1.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体人的发展"困境"的批判
  • 4.1.2.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现状的批判
  • 4.1.3.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
  • 4.1.4.资本生产力的历史极限及资本文明
  • 4.2.马克思对两种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原则性构建
  • 4.2.1.《哥达纲领批判》与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概念
  • 4.2.2.马克思对社会化概念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性规定
  • 4.2.3.马克思对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原则性规定
  •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 5.1.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 5.1.1.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 5.1.2.整体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 5.1.3.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 5.2.当代中国社会形态转型与中国社会主义的重构
  • 5.2.1.从经济社会形态的视角看中国社会转型
  • 5.2.2.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看中国社会转型
  •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与形态特质
  • 6.1."不争论"及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争论"
  • 6.2.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价值
  • 6.2.1.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证明
  • 6.2.2.社会形态理论是确定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
  • 6.2.3.社会形态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性的确证
  • 6.2.4.社会形态的价值内涵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当代价值
  • 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社会形态的多重证明
  • 6.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制度与生产力"双重跨越"的社会形态
  • 6.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民族地域性的社会主义
  • 6.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基于中华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发展形态
  • 6.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正在生成的社会形态
  • 6.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利用资本主义并不断成熟的社会形态
  • 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特质与历史任务
  • 6.4.1.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特质
  • 6.4.2.社会形态的规定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 结束语: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高阶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