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糖耐量受损干预作用的研究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糖耐量受损干预作用的研究

论文摘要

1研究目的采用单盲、同期随机对照试验对耳迷走神经刺激干预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rlarece,IGT)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研究证据,并为后期研究打下基础。2研究方法2.1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对IGT的定义: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 mg/dl),且2小时后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血糖(2hPG)≥7.8 mmol/L(140 mg/dl),但<11.1mmol/L(200 mg/dl)进行诊断,同时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2.2研究对象2.2.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同期选取30例作为空白对照,分组如下:耳迷走神经刺激组(Auricular Transcutd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VNS):36例,刺激耳甲区“迷走穴”。耳非迷走神经刺激组(Auricular Non Vagus Nerve,ANVNS):36例,刺激外耳缘中点非迷走神经分布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BC):30例,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2.2.2治疗方法:运用耳针式迷走神经刺激器(华佗牌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型号TENS-200,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输出电流1mA,脉冲频率20 Hz,脉冲宽度≤1ms,强度以忍受而不产生疼痛为度;刺激时间为每次20 min,一天2次。共治疗12周。2.3观察指标及时点记录受试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记录各组入组前、治疗12周结束后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及治疗(观察)第6周FPG.2hPG.2.4统计及数据分析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本研究中的临床资料特点,依据相关统计学原理对受试者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转换,经转换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参数检验;经转换仍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3试验结果共纳入102名IGT受试者,治疗过程中脱落2人,共100例受试者完成试验。3.1降糖效果分析3.1.1组间比较三组受试者治疗(观察)第6周、第12周后FPG疗效差值比较,ATVNS[分别为(0.32±0.65);(0.48±0.58)mmol/L]较BC[分别为(-0.19±0.70);(-0.42±1.11)mmol/L]明显下降(P<0.01);第12周后ANVNS(0.09±0.81 mmol/ L)FPG疗效差值较BC下降明显(P<0.01)。三组受试者治疗(观察)第6周、第12周后2hPG疗效差值比较,ATVNS[分别为(2.39±1.87);(2.19±1.48)mmol/L]、ANVNS[分别为(1.10±1.73);(1.16±1.56)mmol/L]较BC均有明显下降(P<0.01),ATVNS下降较ANVNS明显(P<0.05)。三组受试者第12周后HbA1c疗效差值比较,ATVNS(0.17±0.34%)下降较BC(-0.14±0.37%)明显(P<0.01).ANVNS(0.13±0.49%)下降较BC明显(P<0.05)。3.1.2组内比较ATVNS:第6周、12周FPG[分别为(5.89±0.77);(5.73±0.63)mmol/L]、2hPG[分别为(7.32±1.76);(7.52±1.35)mmol/L],第12周HbAlc(6.15±0.44%)与入组前[分别为(6.21±0.60);(9.71±1.14)mmol/L,6.32±0.53%]平均水平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1)。ANVNS:第6周、12周2hPG[分别为(8.01±1.58);(7.95±1.44)mmol/L]与入组前(9.11±1.21mmol/L)平均水平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结束后2hPG平均值仍大于正常值7.8 mmol/L.BC:第12周FPG(6.93±1.22 mmol/L).HbAlc(6.30±0.58%)与入组前[分别为(6.44±0.27mmol/L);(6.16±0.35%)]比较,有升高趋势(P<0.05)。3.1.3频数变化分析治疗结束后ATVNS的FPG(25例)、2hPG(34例)下降例数较BC(分别为10例、11例)多(P<0.05)。刺激耳迷走神经对降低FPG的总有效率为85.71%,降低2hPG的总有效率为82.85%。刺激非耳迷走神经对降低FPG的总有效率为62.86%,降低2hPG的总有效率为80.00%。3.2 BMI结果3.2.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后,三组受试者BMI疗效差值组间两两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3.3.2组内比较12周后,ATVNS受试者BMI(23.90±3.22 Kg/m2)平均水平与入组前(24.40±3.42kg/m2)比较下降明显(P<0.01);ANVNS受试者BMI(23.87±2.73 Kg/m2)平均水平与入组前(24.12±2.73 Kg/m2)比较有所下降(P<0.05)。3.3中医症状评分及证型分析3.3.1组间比较治疗(观察)结束后,三组受试者中医症状评分疗效差值组间比较,ATVNS(5.11±8.71)、ANVNS(5.77±7.66)下降较BC(1.43±5.10)明显(P<0.05)。三组受试者治疗(观察)结束后正常体质比例组间比较,ATVNS(12例)正常率较BC(2例)明显(P<0.01);治疗(观察)结束后ATVNS(12例)正常体质转归率明显大于入组前(1例)(P<0.05)。3.3.2组内比较治疗(观察)12周后ATVNS(13.83±11.82).ANVNS(14.11±9.38)受试者中医症状评分平均水平较入组前[分别为(18.94±10.90);(19.89±12.19)]明显降低(P<0.01);3.4安全性指标分析治疗(观察)结束后,ATVNS(118.60±13.53 mmHg)收缩压异常比例较入组前(123.66±14.34 mmHg)有所降低(P<0.05。各组顺利完成本课题的受试者,在治疗(观察)前、后其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有一例受试者因头痛退出,有一例受试者因不能坚持治疗脱失。少数几例受试者有高血压病史,安全评价为2级安全,不做处理。4结论1)刺激耳迷走神经可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MI、收缩压,以及改善症状,尤其对降低餐后血糖疗效显著。2)刺激耳非迷走神经穴位区亦有降低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症状的效果。3)刺激耳迷走神经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优于刺激耳非迷走神经;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改善症状的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4)空白对照组在没有任何实施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5)耳迷走神经刺激是一种改善糖代谢、预防糖尿病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耐量受损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糖耐量受损的研究与认识
  • 2. 西医临床干预治疗糖耐量受损的常用方法
  • 3. 西医治疗糖耐量受损存在的问题
  • 综述二 糖耐量受损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学家对糖耐量受损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对糖耐量受损的认识
  • 3. 中医治疗糖耐量受损存在的问题
  • 综述三 耳穴与耳迷走神经联系的研究
  • 1 中医对耳穴的认识
  • 2 国外对耳穴的研究
  • 3 耳迷走神经的降糖机理
  • 4 耳穴降糖的研究
  • 5 耳针疗法的意义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试验完成基本情况
  • 2 可比性分析
  • 3 临床指标
  • 4 安全性指标评价
  • 试验结果讨论
  • 1 降糖效果讨论
  • 2 频数分析讨论
  • 3 BMI结果讨论
  • 4 中医症状评分及证型结果讨论
  • 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讨论
  • 1 刺激耳穴的中医降糖机制
  • 2 刺激方法与选穴依据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介
  • 附录:病例报告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2)
    • [2].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脑及相关疾病的现状与展望[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9)
    • [3].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02)
    • [4].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现状调查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08)
    • [5].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术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4)
    • [6].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J]. 癫痫杂志 2019(06)
    • [7].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附25例报告)[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6)
    • [8].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手术全期护理配合[J]. 江苏医药 2016(04)
    • [9].顽固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12)
    • [10].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6(05)
    • [11].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护理体会[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4(06)
    • [12].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02)
    • [13].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耳鸣临床研究现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0(06)
    • [14].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新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08)
    • [15].迷走神经刺激促进脑卒中恢复[J]. 中国康复 2018(02)
    • [16].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3)
    • [17].我国迷走神经刺激术发展现状[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09)
    • [18].迷走神经刺激术,助癫痫儿童重拾快乐[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2)
    • [19].迷走神经刺激在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05)
    • [20].3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护理配合[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04)
    • [21].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临床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2)
    • [22].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疗效分析及参数调节体会[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08)
    • [23].迷走神经刺激与癫痫的治疗[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9(03)
    • [24].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5)
    • [25].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 疑难病杂志 2013(10)
    • [26].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2(01)
    • [27].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现状[J]. 新医学 2010(02)
    • [28].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04)
    • [29].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效果与血液中色氨酸代谢之间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01)
    • [30].顽固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2)

    标签:;  ;  ;  ;  ;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糖耐量受损干预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