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记散文浅探

苏轼游记散文浅探

王莉芳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07-02

摘要:苏轼的一生是不平静的,他仕途坎坷数次被贬,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行走在路上,与山水自然亲密接触,从而进行天人沟通。他的记游散文内容广泛,具有深沉的哲思,既有时代性又有超越性,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座高峰。

关键词:行走;哲思;时代性;超越性

一、苏轼的生平和踪迹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州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章名世,号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他一生涉猎广泛,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有开创和贡献。苏轼的一生是极不平静的。他经历了宋朝五位皇帝的统治,仕途曲折,数次被贬,踪迹遍布中国各地。

苏轼童年、少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二十岁时(嘉祐元年1056),他和弟弟随父到京都汴梁考试,结识了当时德高望重的欧阳修等高官显宦。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赞赏,考中进士。

嘉祐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与弟弟在郑州分手后写下了那首有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在这首诗里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仿佛预示着自己一生的漂泊和寻觅。也是在凤翔,他为百姓祈雨,感动神灵,天降甘霖。为此,他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后花园的亭子上以示纪念。也是在这里,他还应太守陈希亮之约,写下了《凌虚台记》。

治平三年(1066)老父病逝,苏轼与弟苏辙扶柩归乡。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氏兄弟回到京都,王安石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除异己和推行新政。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上万言书与神宗皇帝,激怒了王安石,遭到罢黜。熙宁四年(1072)他携家眷去了杭州。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被贬黄州是苏轼官宦生涯的一次变故,更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在黄州其间,苏轼对人生、生命、宇宙做了更加深沉的思索和探讨,写出了两篇足以代表他自己也足以代表我国游记古代散文的顶峰之作的《赤壁赋》。此后,他又流转于各地,直到1101年,病逝于常州。

我们追寻苏轼的踪迹,从他颠沛流离的命运中受到震颤,从而在阅读作品时更加能够体会他的伟大心灵。他的官宦生涯如果是经,勾画出人生的大体轮廓;他的诗词文章就是纬,是他心灵思想血肉丰满的完全体现;而他的游记散文又是连接着经和纬的那些点,是他人生的坐标。

二、苏轼游记散文的体裁内容

苏轼的记游散文从形式和内容上大题可以分为三类,以下分别述之。

(一)“亭台”类记游散文。

在中国古代,“亭”与文人士大夫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亭,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最初是边防建筑之一,建在城上,用于休息和瞭望。秦朝时建亭编户,比如我们都知道刘邦发迹之前是“泗水亭长”。魏晋时亭的观赏集宴功能加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得以闻名。隋唐时,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士大夫追求享乐,私家园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亭的作用就愈发重要,而与之相呼应的一种文体“亭记”就应运而生。在唐代,李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均有“亭记”类诗文,对后来宋代“亭记”文章的创作起到铺垫作用。

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就更加鼓励了士大夫的享乐生活,而“亭”不仅是游乐之地,还是“政绩”的一种体现;在描写优美景致的同时,还流露着某种“歌功颂德”之意,包含着作者的政治理想或主观感受。“亭”,似乎成了一种抒发个体感受和观点的媒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九篇“亭记”无疑承前启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欧阳修之后,“亭记”文写作的范围更加自由而广阔。苏轼因为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看的更远。

苏轼的“亭记”类散文,比较有名的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灵壁张氏园亭记》、《三槐堂记》、《韩魏公醉白堂记》等。从题目上看都以建筑的名字命名的,有的是为自己所写,有的是应朋友之托而写。但实际上,对亭、台、堂本身并没有作过多精细的描述,而是记述建造此物的过程、命名的缘由,以及因此而抒发的情感、发表的议论。也就是,“以亭记事”“以亭抒情”“以亭议论”。当然,抒发的情和发表的论是因文而异的。大体来说,有如下几点:(1)抒发与民同忧乐之情,例如《喜雨亭记》,从中可见作为官员的苏轼具有一颗“爱民如子”之心。(2)发表万物无常的感慨,例如《凌虚台记》,从这里初见苏轼作为“哲人”的一面。(3)抒发超然物外的情怀向往情远闲逸的洒脱,例如《超然亭记》和《放鹤亭记》。(4)表现对朋友的钦慕赞美之意,如《三槐堂记》《韩魏公醉白堂记》等。苏轼的这些“亭记”类散文是在宋朝那个士大夫互相酬唱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具有时代特性。从这些文章当中,我们可见苏轼那种为民的思想,旷达的胸襟,深邃的思考和诙谐有趣的个性,以及领略到苏轼那种才华横溢、挥洒自如的文风。这时候,苏轼的一些独特之处已经有所体现但还不够成熟。例如《超然亭记》中已初见苏轼那种超凡脱俗、不拘于物的潇洒旷达与无往不乐的乐观豪迈之情。而这些作为他个性的东西在后来得到更加清晰地体现。

(二)自然山水类散文---以“前、后《赤壁赋》”为例:

我们前文已经说了“乌台诗案”和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而人生的低潮可能恰恰是为文的高潮。贬谪文学由来已久,那些被贬到各地的文人士大夫或寄情于山水或探险于林泉,在或愁苦或逃避中寻找自己的心灵出路。苏轼,在这一点上,同样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但是这一环,却尤其重要。因为,他为游记散文或者说游记散文中的贬谪散文增添了更多新的内涵,那就是哲理的思考,宇宙的情怀,普遍的意识。他溶于那个时代又远远超于那个时代,因为哲学的问题往往带有穿透时空的意义。政治的纷扰,生存的艰难,命运的多舛,前途的未卜,来自外界的强大压迫使他更加贴近自然,也更加深入思考短暂生命在无尽宇宙中的价值和意义。他把自己的问题上升为普遍的问题,把自然、生命统一起来;“齐物我,通天人”;在亲历中追问,在迷惑中寻觅,终于完成了某种意义上天人对话和交流,获得了某种程度的领悟和超脱;也同时使作品包含了更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内涵,进而产生了一种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写于元丰五年(1082)的那次游历是在农历七月十六的晚上,好友杨士昌来黄州看他。夜色如水,他们泛舟长江,同游赤壁。作者首先用诗情画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不染尘埃的秋江泛舟图。在这个晶莹剔透的世界中渐渐抛却尘俗,进入高远之境。直面时间和自然发现生命不过短暂如浮游寄于天地,渺小如一粟之于沧海。何其哀哉!但苏轼超越于前人之处乃是他并没有仅停留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在流逝中看到了永恒,变化中看到了不变。以有尽之人生赏无限之风月,又何憾之有呢?这一转念恰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瞬间心境如天,天月似水,物我一体,当下彻悟。他由清入迷,又由迷转悟;他因情而迷又因理而明,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人深受感染。苏轼在“理”上的领悟,也是整个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突破。

《后赤壁赋》写于同年十月十五日,也和杨士昌一起再游赤壁。作为前一篇的“姊妹篇”,后一篇既有一脉相承的生命感触又有不同的意境创造。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独自爬到陡峭的所在,直面自然震撼人心的伟力,感到“一蚁寄大磨”的渺小与悲哀;这一次,他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让人想到庄生梦蝶或蝶梦庄生,似幻似真、扑朔迷离。而终又归于一片空无,进而使人产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

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用林语堂的话说是:“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它的混合的人生观。”他的确是博采三家之长,但是他又“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虚妄,参禅而不厌世”。其实,在《与子由弟》中他说过“任性逍遥,随缘放达,但凡尽心,无别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也许是我们了解他最好的说明吧!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这一个人身上竟然得到了统一。他终于在聚合与融化后从小我通向大我,从有尽指向无穷,而这种生命的追问,哲理的思考,宇宙的意识既是他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和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关于自然山水体裁的游记还有其他的文章,比如《石钟山记》等,此文写景逼真、议论精辟,结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两篇《赤壁赋》。其他文章不再作更多探讨。

(三)记游小品文。

除了前后《赤壁赋》这样磅礴宏伟的作品外,苏轼还有大量的随笔小品文传世。较集中的收在《东坡志林》的“记游”类中。这些文章往往是短小精炼、意境深厚,富有哲思。比较有名的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儋耳夜书》、《书上元夜游》等等。其实更像“日记”,于只言片语间灵光乍现。有的表现与朋友同游之乐,有的表现刹那间的领悟,有的寄寓人生之感慨。这些小品文如山泉去谷尽随意,白云出岫本无心;随意而来,尽兴而去。体现苏轼这个伟大文学家、深刻哲思家的率真性情和赤子之心。而这些小文与那些大文一起构成了苏轼艺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为后来“日记体”文章指引了道路。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苏轼所必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苏轼游记散文的影响和价值

(一)对弟及苏门四学士的影响。

在以欧阳修、苏轼为首的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特别是与苏轼同时代的、接触甚密的苏辙和“苏门四学士”都有涉足游记创作领域,他们的游记作品与苏轼的一起,共同构成了“苏派游记”摇曳多姿的局面。

苏辙(1037---1101),字子由,号栾城子,晚年又号颖滨遗老。与兄比,他长于散文,他的游记散文主要是亭台楼阁记。例如:《洛阳李氏园池诗记》、《黄州快哉亭记》、《王氏清虚堂记》、《武昌九曲亭记》、《超然台赋并序》等作品。从总体风格上看,兄弟二人的游记都简洁明快,既有豪迈之志又有超脱之意。苏轼认为“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婉转雅致,气韵内含体现了苏辙散文的功力之所在。而晁补之、黄庭坚、张耒、秦观均有游记作品。其中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和秦观的《游龙井记》享有盛名。他们的文章既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苏轼散文的影子,不过,终究没有超过苏轼的深广。

(二)对后世的影响极其价值。

苏轼的游记散文是承接前人的衣钵而来,在宋代的大背景下形成,既有宋代散文的一般特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在“尚理”的同时又有了更多哲理的思考,这就使他的作品既有时代性又有超越性。他的游记可以称为“哲人游记”。宋代后来笔记体、日记体游记大量出现,涉及内容更广,但成就都不及苏轼的《东坡志林》。元代游记散文滞后,直到明代以袁宏道为首的“性灵小品”文,和以徐霞客为代表的“科学探险”游记才又一次形成游记散文的双峰对峙。而苏轼始终是一座无人可以超越的高峰,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喜爱并赞美。

参考文献:

[1]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M]学林出版社2002.

[2]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东坡集》万卷出版社,2008.

[4]刘德清,欧阳明亮,编,《欧阳修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莉芳,女,(1983-)汉族,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标签:;  ;  ;  

苏轼游记散文浅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