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巢的超微结构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巢的超微结构

论文摘要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隶属于爬行纲、蛇目、游蛇科,为我国特有的常见大型无毒蛇类,分布于我国21个省区,主要以蛙类为食,在维持农林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性成熟的雄性乌梢蛇为研究对象,运用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观察了乌梢蛇精子发生过程中各级生精细胞、精子形成、成熟精子、支持细胞以及间质细胞等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变化,目的在于探讨乌梢蛇精子发生规律及其特征,为爬行动物生殖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也为乌梢蛇的人工饲养与繁殖、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乌梢蛇精子发生开始于5、6月,7~10月为精子发生的活跃期,9月为精子形成的高峰期。因此,乌梢蛇为季节性繁殖,精子发生属于非连续型。2.乌梢蛇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前顶体囊泡中的颗粒物质逐渐融合形成1个顶体颗粒,该颗粒在精子形成的阶段Ⅱ期又消失。在四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两栖类没有顶体颗粒,而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羊膜动物均出现顶体颗粒。基于以上事实,本文认为顶体颗粒可能是羊膜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共同特征。3.乌梢蛇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山现电子透明的顶体囊泡。在精子顶体形成过程中,两栖类与爬行类均出现电子透明的顶体囊泡,鸟类不出现顶体囊泡,而哺乳类出现电子致密的顶体囊泡。由此看来,在四足动物系统演化过程中,爬行类保留了两栖类所具有的电子透明顶体囊泡的特征;哺乳类保留了两栖爬行动物的顶体囊泡,但在其系统进化过程中顶体囊泡由电子透明状演化为电子致密状;而鸟类从古爬行类分支山米后,在其系统演化过程中顶体囊泡在现代鸟类消失。此外,乌梢蛇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整个顶体囊泡完全陷入到核内,使核凹陷呈圆形。通过与其它蛇类、蜥蜴类等比较后结果显示,有鳞类的不同种类在精子形成过程中,顶体囊泡的位置及核凹陷的形态存在差异。4.乌梢蛇精子的中段和主段均有外周致密纤维,其它有鳞类与哺乳类精子的中段和主段也均有外周致密纤维;鸟类或者缺失外周致密纤维,或者外周致密纤维仅存在于中段或主段,或者中段和主段均有;以上结果说明,有鳞类与哺乳类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此外,乌梢蛇精子具有单个穿孔器、没有核内小管、具有核前电子透亮区、线粒体嵴呈板层状。通过与其它蛇类、蜥蜴类、龟类等比较后得知,穿孔器的数量、线粒体嵴的形状、是否具有核内小管及核前电子透亮区等结构在爬行动物不同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说明爬行动物的精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形态特征。5.乌梢蛇精子中段线粒体的排列方式同其它蛇类一样,在纤维鞘外均呈螺旋形排列。此外,黑眉锦蛇、渔游蛇和乌梢蛇等游蛇科蛇类每圈有9-10个线粒体,短尾蝮等蝰科蛇类每圈却有16-17个线粒体。从目前积累的资料看,游蛇科与蝰科蛇类虽然精子中段线粒体排列方式相同,但每圈线粒体的数量在两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6.乌梢蛇支持细胞内具有管状嵴的线粒体、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及大量的脂滴等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特征,说明支持细胞可以分泌类固醇激素。此外,从支持细胞内具有丰富糖原颗粒、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髓样小体等结构分析,说明支持细胞对发育中的生精细胞、精子等具有营养与吞噬作用。7.乌梢蛇间质细胞也具有典型的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特征:胞质内具有管状嵴的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脂滴。此外,乌梢蛇间质细胞的形态结构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该变化与乌梢蛇血清内睾酮浓度的季节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乌梢蛇间质细胞能够合成分泌睾酮等类固醇激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爬行类精巢的一般组织结构和发育分期
  • 1 1.1 精巢的一般组织结构
  • 1.1.2 精巢发育的分期
  • 1.2 精子发生的研究进展
  • 1.2.1 精原细胞的类型
  • 1.2.2 精子形成的分期
  • 1.2.3 有鳞类精子的结构
  • 1.3 支持细胞的研究进展
  • 1.3.1 支持细胞的来源
  • 1.3.2 支持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内分泌功能
  • 1.3.3 支持细胞与间质细胞、生精细胞的关系
  • 1.4 间质细胞的细胞器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 1.4.1 内质网
  • 1.4.2 线粒体
  • 1.4.3 脂滴
  • 1.4.4 微体、溶酶体和脂褐体
  • 1.4.5 微丝
  • 第2章 乌梢蛇精巢的超微结构观察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乌梢蛇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 2.3.1 结果
  • 2.3.2 讨论
  • 2.4 乌梢蛇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
  • 2.4.1 结果
  • 2.4.2 讨论
  • 2.5 乌梢蛇精巢支持细胞的超微结构
  • 2.5.1 结果
  • 2.5.2 讨论
  • 2.6 乌梢蛇精巢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
  • 2.6.1 结果
  • 2.6.2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6(01)
    • [2].完整顶体精子注入卵细胞后对胚胎发育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02)
    • [3].十一酸睾酮-他莫西芬-卵磷脂-维生素A联合治疗顶体功能低下的临床报告[J]. 中国性科学 2019(12)
    • [4].SPAG6/SPINK2蛋白复合物在小鼠精子顶体形成中的作用初探[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9(03)
    • [5].缢蛏精子的形态结构[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03)
    • [6].犬精液品质的荧光染色评价方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 [7].内蒙古绒山羊精液冷冻过程中精子活力、活率及顶体变化的探讨[J]. 中国畜牧兽医 2010(05)
    • [8].不育患者精子质量与顶体内透明质酸酶活性研究[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4(02)
    • [9].人源类溶菌酶蛋白6的功能研究及生理特性分析[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03)
    • [10].褐蚶(Didimarca tenebrica)精子的超微结构[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5(03)
    • [11].乌梢蛇精子头部形成的超微结构[J]. 动物学杂志 2011(05)
    • [12].人源类溶菌酶蛋白4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及酶学性质研究[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8(02)
    • [13].魁蚶精子的超微结构[J].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2)
    • [14].中国绿螂精子的超微结构[J]. 动物学杂志 2010(06)
    • [15].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精子超微结构和低温损伤电镜观察[J]. 海洋与湖沼 2010(04)
    • [16].精子形态、顶体区大小与IVF受精率的关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03)
    • [17].魁蚶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02)
    • [18].真菌极性生长结构的研究现状[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02)
    • [19].不同稀释液对蓝狐精子低温保存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07)
    • [20].虾夷扇贝精子的超微结构[J]. 动物学杂志 2008(01)
    • [21].聚乙烯吡咯烷酮对公猪精液冷冻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8)
    • [22].不同渗透压的稀释液对犬精液冷冻保存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3)
    • [23].优选后精子畸形指数、顶体异常率、DNA碎片指数预测IVF受精失败的价值[J].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6(02)
    • [24].南美白对虾精子超低温保存前后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13(03)
    • [25].金乌贼精子的超微结构[J]. 渔业科学进展 2011(03)
    • [26].基于流式细胞术评估公猪繁殖力相关指标的研究[J]. 畜牧与兽医 2019(06)
    • [27].多疣壁虎精子超微结构[J]. 解剖学杂志 2008(06)
    • [28].壬基酚对雄性大鼠精子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10)
    • [29].塔形马蹄螺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J]. 热带生物学报 2010(01)
    • [30].弱酸性环境对猪精液常温保存的影响[J]. 家畜生态学报 2013(11)

    标签:;  ;  ;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巢的超微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