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垂体前叶滤泡星状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通过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大鼠垂体前叶滤泡星状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通过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一、FOLLICULO-STELLATE CELLS OF THE RAT ANTERIOR PITUITARY RESPONDED TO ANGIOTENSIN Ⅱ BY INCREASING INTRACELLULAR Ca~(2+) CONCENTR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唐亚杰[1](2019)在《下丘脑室旁核对病原系统性炎症的响应和调控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毒素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活性成分,当注射到动物体内时,会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从而引发全身系统性炎症和一系列特定的病理生理和行为改变。但是这些改变在宿主防御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体克服炎症或感染等疾病状态的必要条件。下丘脑室旁核(PVN)是一个重要的核团,它通过整合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和行为反应,对体内平衡的变化(如感染)做出反应。下丘脑室旁核借助神经脉冲获得大量信息,当机体出现异常时,就会释放各种化学物质到垂体,从而调节机体内稳态的平衡。本研究旨在利用神经生物学技术手段,特异性操控下丘脑室旁核,通过分析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等来初步探索下丘脑室旁核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动物在系统性炎症模型中的行为,对下丘脑室旁核在宿主防御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索。以上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在受到外来病原入侵时,神经系统是如何对机体进行调控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LPS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对小鼠内稳态及行为的影响腹腔注射LPS能导致小鼠中枢、外周细胞因子的升高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激活,引起免疫激活。其中下丘脑与垂体组成的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系统,也会被LPS影响。为了探索LPS引起的全身系统性炎症对小鼠内稳态和行为的影响,我们对垂体前叶细胞进行了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和动物行为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LPS注射1 h后引起特异激素、神经肽及其相应的信号通路的改变,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机体的稳态失衡;同时,LPS注射24 h内,小鼠出现饮食、饮水的下降、运动能力的下降、耗氧量的降低、体温的下降等一系列的疾病行为特征。2.下丘脑室旁核在LPS引起的系统性炎症下对小鼠内稳态的调控免疫荧光染色和光纤钙信号检测技术的结果显示,在LPS刺激引起的系统性炎症下,PVN对该刺激产生了明显的神经响应。为了研究在该刺激下,下丘脑室旁核是如何影响并调控机体内稳态的,我们利用化学遗传学的技术手段抑制PVN内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以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达到抑制神经元活动的效果。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一些重要的激素、受体、神经肽及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它们对于下丘脑室旁核在炎症下对机体进行调控是至关重要的。3.下丘脑室旁核在LPS引起的系统性炎症下对小鼠行为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根据变化来调控动物的行为。前期结果显示LPS注射后,会引起体重的降低和体温的下降。为了理解这种神经系统调节背后的机制,我们利用病毒示踪技术对下丘脑室旁核进行了全脑输入网络的示踪。通过分析发现,下丘脑室旁核与大脑内其他核团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包括控制动物摄食的“饥饿中枢”—下丘脑外侧核和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视前区。接着利用化学遗传学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操控,结果显示,在应对外来病原刺激的情况下,下丘脑室旁核会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使小鼠的体温和体重得以快速的恢复。因此得出,下丘脑室旁核在病原菌刺激反应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4.激活下丘脑室旁核可以缓解疾病行为利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手段对下丘脑室旁核激活的实验结果显示,当PVN被激活后,因LPS刺激机体导致的体重降低和体温下降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这表明下丘脑室旁核被激活后,可以通过释放激素、细胞因子等对疾病行为的恢复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病毒示踪技术对下丘脑室旁核的全脑输入网络的示踪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它在参与整合感知信息、传递并调节内分泌活动、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利用化学遗传学技术对下丘脑室旁核进行功能操控,揭示出其在对抗LPS刺激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补充人们对下丘脑室旁核在对抗疾病中的功能认识。

夏青,刘秋月,王翔宇,胡文萍,李晓雨,潘章源,储明星,狄冉[2](2017)在《催乳素在绵羊季节性发情中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催乳素(prolactin,PRL)是一种蛋白激素,由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妊娠子宫蜕膜和免疫细胞等分泌,在哺乳动物和禽类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鼠与禽类中PRL可调控繁殖性状,影响垂体中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及卵巢中卵泡的生长。绵羊休情季节可维持高浓度PRL,发情季节PRL浓度降低。论文主要对PRL所涉及的调控网络及PRL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分析PRL在绵羊季节性发情中可能的调控作用,为深入探索动物季节性发情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王伟民[3](2016)在《垂体腺瘤发病机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B10细胞在放疗后垂体腺瘤组织中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垂体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通过分泌几个重要的激素: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等,在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垂体前叶通过调节靶腺激素分泌,参与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和生长。垂体的异常严重扰乱机体的代谢平衡,不同的器官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在垂体前叶的特殊颅内肿瘤,它不只具有一般肿瘤的特征还具有导致内分泌紊乱的特点。垂体腺瘤大约占到脑肿瘤的10~20%,为多见的单克隆抗体起源肿瘤,在颅内肿瘤中发病率接近脑膜瘤,排在胶质瘤和脑膜瘤后面居第三位。大部分的垂体腺瘤为良性,只有小部分具有侵袭性,其中0.1~0.2%最终癌变,垂体腺癌的恶性程度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垂体腺瘤分为功能性腺瘤和非功能性腺瘤两类,其临床表现有包括占位效应和内分泌损害两方面。非功能性腺瘤多于功能性腺瘤,在功能性腺瘤当中,发病率最高为泌乳素腺瘤(PRL型),其下依次为生长激素腺瘤(GH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ACTH型)、促卵泡和黄体生成素腺瘤(FSH&LH)。功能性腺瘤的临床症状主要由激素分泌紊乱导致的。两类腺瘤在生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均可引起相应的占位效应。垂体腺瘤由一系列的垂体关键基因突变引起,这些基因包括蛋白激酶C(PKC)、p16、GADD45γ等。由于垂体腺瘤临床表现的变异性和肿瘤的生长不可预测性,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的持续关注。以往的研究表明,垂体腺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身体的发育和生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垂体腺瘤引起的过量激素分泌会产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及脏器损伤。另一方面,由于肿瘤的压迫,引起其他激素分泌的降低,会导致靶腺功能的下降。目前,对垂体腺瘤的化疗及手术治疗的研究已经有大量的报道。已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某些调控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在垂体腺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p53对垂体腺瘤的发生有着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以被多形性腺瘤基因(pleomorphic adenoma gene-like 1,PLAGL1)与 RPRM,P21及佛波醇12肉豆蔻酸13醋酸酯诱导蛋白(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induced Protein 1,PMAIP1)的联合作用所破坏。众所周知GADD45β的过度表达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凋亡抑制因子抑制肿瘤的生长,这表明Gadd45β可能对垂体腺瘤也有潜在的抑制作用。垂体腺瘤可导致多种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或下降,其中大部分的变化也显示对肿瘤发生的调控作用。虽然一些研究报告涉及到了垂体腺瘤对潜在靶基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满意的解决方法系统性的通过对高通量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基因表达库进行研究以分析垂体腺瘤引起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将垂体腺瘤与正常垂体对照研究,以探讨相关基因表达的类型和变化。之后,通过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差异表达基因网络(DEGs),分析了垂体腺瘤差异性表达基因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差异性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正常垂体及垂体腺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研究垂体腺瘤的发病机理。通过搜集公共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存储库(public functional genomics data repository)的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筛选出正常垂体及垂体腺瘤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26966下载于功能性基因组数据库GEO。在纳入研究的23个样品中,9个样本取自正常垂体及14个样本取自垂体腺瘤。所有探针集的注释信息由Afffymetrix 人类基因组 u133a2.0 阵列(Affmetrix Human Genome U133 Plus 2.0 Array)提供。在数据处理和差异表达分析时,把CEL文件中探针水平的数据通过affy包系统的稳健多元阵列平均函数(robust multi-array average,RMA)转换成探针表达式值矩阵,并通过该数据集的芯片平台R/Bioconductor注解包将编码转变为基因名称。由于一个基因有许多相应的探针,最终将所有探针的表达式值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归一化)对应同一个基因的表达值。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对比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R软件limma包的贝叶斯线性模型识别,只有 log fold change(LFC)值>1.5 和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为校正的P<0.05的基因才被选择为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了确保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可以很好的体现样本特征,本研究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且绘制了聚类图。上调和下调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功能则是通过对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的功能富集分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后,基因序列被映射到数据库,构建成上调和下调的差异性表达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研究发现下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PPI网络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网络中一些节点蛋白如EGR1,STAT3,JUNB和FOS都是癌症中常见的转录因子。相对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PPI网络表现出稀疏的状态。通过这两个PPI网络之间的比较,证明下调基因在垂体腺瘤中起着主要作用。最后,对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本研究在正常垂体和垂体腺瘤样本间一共筛选出211个上调和413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富集分析PPI网络建立,发现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与免疫反应、激素调节和细胞增殖等功能相关。上调的差异性表达基因与阳离子转运功能相关。从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获得五个模块。其中四个具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其中的转录因子,如IL-6,STAT3,BCL6,EGR1,POU1F1,JunB和Fos是这些功能模块的核心节点。本研究通过对正常垂体和垂体腺瘤基因表达谱和PPI网络的筛选成功地找到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相关的蛋白质。结果表明,激素和免疫相关基因的低表达促进垂体腺瘤的发生。低表达的IL6和STAT3在垂体腺瘤的免疫异常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同时,POU1F1低表达导致垂体激素分泌的减少,是垂体腺瘤的重要诱因。垂体腺瘤理想治疗目标为调整患者激素水平至正常范围,消除瘤体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瘤体在颅内诱发的不良症状及体征等。目前临床上垂体腺瘤常用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但二者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手术切除作为垂体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虽然能有效缓解瘤体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下调患者激素水平,但若瘤体切除不完全或肿瘤已出现周围组织侵犯,可导致手术的风险性增加,诱发诸多并发症并易发生术后复发。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复发、残留及不耐受或拒绝手术患者,作为垂体腺瘤治疗的二线方案,放射治疗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恢复患者激素分泌水平,但治疗周期较长,且有研究显示放射治疗可诱发垂体功能减退,损伤颅内神经细胞,严重时还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权衡利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对垂体腺瘤患者预后改善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连续过程,免疫逃逸作为肿瘤恶化进展的关键,目前普遍认为其与肿瘤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有关[1]。正常状态下,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可通过抗原识别完成对恶变细胞和自体细胞的有效区分,但在肿瘤细胞中,它一方面可通过降低或沉默自身免疫原性来躲避免疫系统的抗原识别;另一方面它可激活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调节性B细胞(Breg),诱导分泌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如TGF-β和IL-10[2],在肿瘤病灶组织周围形成免疫抑制网络最终实现免疫逃逸。对Treg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已展开的大量的研究,Breg细胞作为另一大类具有特殊免疫抑制功能细胞,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耐受、感染与炎症反应等方面,但伴随研究深入,发现Breg细胞也参与促肿瘤的生长及转移[3,4]。包括皮肤良性肿瘤的发生、抑制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抑制肝癌细胞的凋亡、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活性。临床研究也证实在卵巢癌、胃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恶性实体瘤中可见Bregs细胞的浸润并与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及肿瘤的恶性侵袭密切相关。鉴于Bregs在肿瘤进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Bregs的靶向药物研究成为目前的关注热点,尤其是肿瘤局部浸润Bregs,通过直接干预Bregs活化数量消除其负性调控,或间接抑制Bregs分泌的细胞因子恢复免疫监视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新型靶向。B10细胞作为Bregs的亚型,研究显示这一类含量稀少表型特殊的B细胞在肿瘤逃逸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包括参与CLL免疫抑制调控[11]、胰腺癌的进展过程[12]。研究证实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可导致肿瘤抗原的释放进而激活机体的先天免疫信号[13],并伴随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的减弱[14]。这也提示我们在垂体腺瘤反射治疗过程中,是否同样存在B10细胞的变化,因此围绕垂体腺瘤放疗患者组织内B10细胞变化我们展开了相关研究,收集复发垂体腺瘤患者48例,23例术前接受放射治疗,25例未接受治疗,患者经手术摘除垂体腺瘤后,通过检测垂体腺瘤患者组织CD19+CD1d+CD5+和B10细胞亚群比例,测定垂体腺瘤患者组织miR-98和HDAC1 mRNA表达,明确放射治疗过程中垂体腺瘤患者组织B10细胞变化特点。研究发现放射治疗可下调垂体腺瘤患者组织中B10细胞及其亚群CD19+CD1d+CD5+和CD19+CD24+CD38+数量及分布频率;放射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组织中miR-98 mRNA表达显着上调,提示放射治疗可促进miR-98表达,miR-98表达上调可抑制IL-10转录,进而影响B10细胞免疫抑制功能。

郑新[4](2016)在《Toll样受体3介导病毒促进垂体瘤增殖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约15%[1],其组织学为良性,但是有25-55%的垂体瘤朝周围结构浸润,比如鞍隔的骨性组织,筛窦和/或海绵窦等,这些垂体瘤称为侵袭性垂体瘤[2][3][4]。垂体瘤的侵袭性常与高Ki-67指数,并与严重的症状、更差的预后、高复发率、以及药物替代治疗的低反应性相关[5]。现有的研究已表明,染色体、基因(如:11p/q, p53),粘附分子(如:E-cadherin),金属基质蛋白(如:MMP2, MMP8),炎症因子(如:IL-6, IL-17)的异常变化与垂体瘤的进展、侵袭相关[5][6][7][8][9][10][11]。但评估、解释其侵袭性的特异性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准却依然缺乏。不仅如此,现有的研究多从垂体瘤自身基因、转录、转录后修饰等几个层面上的异常变化探索其侵袭性的来源,极少研究聚焦于外界环境如微生物感染等对垂体瘤发生发展的影响。15-20%的人类肿瘤都与促肿瘤病毒相关[12]。促肿瘤病毒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一重要机制是慢性感染常导致氧化应激与炎症,受感染的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如IL-1β、IL-6及TNF-α,形成炎症环境(inflammatory milieu),炎症刺激、影响、激活NF-κB、STAT3及MAPKs等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发展[13]。近年的研究发现,模式识别受体(PRRs)不仅表达在免疫细胞,还能在肿瘤细胞中有表达[14]。PRRs中最常见的是Toll样受体(TLR)家族,其家族的多个成员如TLR2[15],TLR3[16],TLR4[15][17]等均已证实在某些肿瘤中表达,且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其中与病毒感染最为密切相关的是TLR3。各种来源双链RNA(dsRNA),坏死细胞来源或相关的RNA和人工合成的Poly(I:C)[18][19]均是TLR3的配体。病毒双向转录过程中形成的dsRNA可激活TLR3,这与病毒类型(DNA病毒、RNA病毒等)无关[20]。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高危HPV16被发现与人类多种肿瘤发生相关,包括宫颈癌[21]、口咽癌[22]、肛门癌[23]以及头颈部癌[24]等。不仅如此,某些肿瘤中HPV16阳性的肿瘤细胞可更多朝周围结构侵袭,以及更远处的迁移[21]。HHV6是嗜B淋巴细胞病毒,与儿童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25]。而HSV1则与乳腺癌病人总体存活率相关,并且与吸烟、饮酒、HPV感染等因素综合决定头颈部癌的发生[26][27]。在垂体瘤中,尚未有报道其发生发展与某种病毒感染有关,因此,本研究拟检测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瘤中前述三个促肿瘤病毒(HPV16,HSV1以及HHV6B)的感染情况,探讨病毒感染与垂体瘤侵袭、增殖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体外垂体瘤细胞系中,探索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上预估、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巢式PCR等技术,研究HPV16、HSV1、HHV6B DNA、病毒蛋白在垂体瘤病人病理标本中的表达。2.利用qRT-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垂体瘤病人病理标本中TLR3 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3.利用大鼠垂体瘤细胞系GH3细胞系在体外探究TLR3对细胞侵袭、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及分子机制探究。结果:1. HPV16和HHV6B在侵袭性垂体瘤标本中感染率更高60例垂体瘤标本中,HPV16在侵袭性垂体瘤阳性检测率为70%,非侵袭性垂体瘤阳性检测率为26.67%,侵袭性垂体瘤组中HPV 16的阳性检测率显着高于非侵袭性组(P<0.01); HHV6B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阳性检测率为55.33%,在非侵袭性垂体瘤中阳性检测率为23.33%,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 HSV1在侵袭性垂体瘤的检出率为50%,非侵袭性垂体瘤检出率为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HPV16、HHV6B感染与垂体瘤的侵袭性正相关,而HSV1的感染与垂体瘤侵袭性无关。2. TLR3的mRNA与蛋白在侵袭组中表达均显着高于非侵袭性PA组,且与HPV16、HHV6B感染率正相关。在mRNA水平上,我们检测了侵袭性垂体瘤组与非侵袭性垂体瘤组中与病毒感染相关的TLRs中的TLR3、4、7、8、9的表达,我们的结果发现,仅TLR3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组之间有差异(P<0.01)。在侵袭组中,TLR3在mRNA水平上表达增加。紧接着,我们又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 TLR3蛋白水平的表达。TLR3的蛋白在每一例垂体瘤患者标本中均检测出有表达,且TLR3表达在胞浆。通过对TLR3蛋白表达的定量统计,我们发现TLR3蛋白水平在侵袭性组显着高于非侵袭性组(P<0.01)。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TLR3表达量与HPV16、HHV6B感染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病毒感染率与TLR3表达之间呈正相关。3. TLR3的激活可促进垂体瘤细胞系GH3的增殖我们在8个时间点上检测了 200 μg/ml Poly (I:C)对GH3细胞系的影响。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分析的时间点内,Poly (I:C)可以促进GH3细胞的增殖。4. TLR3的激活可影响GH3细胞系的凋亡与细胞周期Poly (I:C)处理组与对照组对比可以发现,处理组中更少的凋亡细胞,更多的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S期。抗凋亡的Bcl-2在Poly (I:C)处理组中表达增加,促凋亡剪切活化的Caspase 3在添加Poly (I:C)组中的表达更少。而促进凋亡的Bax蛋白在几个处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此同时,我们检测了促进细胞从G1/G0期进入S期的蛋白CyclinD1,我们发现,CyclinD1的表达在Poly(I:C)处理组中增多。5. TLR3的激活可促进GH3细胞的侵袭在预先TLR3-siRNA预处理或未处理的Transwell上室中,加入Poly(I:C)。48小时后,侵袭的细胞被染色和计数。统计分析显示,Poly(I:C)处理组穿过上室的细胞更多。6. TLR3下游的NF-κB被激活我们运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了 Poly (I:C)刺激后NF-κB p65亚基的亚细胞定位。不仅如此,我们还分别检测了 p65分别在细胞浆、核中的表达水平。在Poly (I:C)刺激24小时后,更多的p65转移到了细胞核内,同时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核内也是高于胞浆。7. Poly (I:C)刺激GH3后,下游肿瘤侵袭相关蛋白与炎症因子的分泌增加。我们发现,GH3在Poly(I:C)刺激后MMP9表达的增加,与体外研究一致,我们发现在人侵袭性PA病理标本中MMP9的表达水平高于非侵袭性组。NF-κB的激活可导致某些炎症因子的分泌。Poly(I:C)刺激GH3细胞后,可导致下游NF-κB的激活。因此我们检测了 NF-κB转录调控的炎症因子IL-6, IL-1β与TNFα,三者在Poly (I:C)干扰组中分泌均上调。结论:1.HPV16, HHV6B的感染率与垂体瘤的侵袭、增殖正相关。2. TLR3在侵袭性垂体瘤中表达更高。3.在垂体瘤标本中,TLR3的表达与HPV16, HHV6B的感染率呈正相关。4.通过病毒类似物Poly (I:C)激活TLR3信号通路可促进大鼠垂体瘤细胞系GH3的增殖与侵袭。5. NF-κB的激活及其下游调控的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与MMP9亦参与促进GH3细胞系的增殖和侵袭。

叶文凌[5](2009)在《双峰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功能形态》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给研究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应激反应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各器官进行了形态学测量、CT图像分析、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观察,并与其它偶蹄动物的同类器官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双峰驼的下丘脑重约2.4 g,体积约为2.0 cm3,与大脑的重量之比约为0.42%,体积比约为0.45%。下丘脑的大部分神经元兼具有腺上皮细胞的结构特征,具有分泌功能,电镜下观察可见其含有神经分泌颗粒。双峰驼的EQ值为1.11,具有中等智力水平,下丘脑发达程度也属中等,这说明双峰驼在接到外界信号刺激后,能较快速的把神经信号转变成激素信号,并通过下丘脑-垂体系影响垂体。2.双峰驼的垂体重约1.54 g,体积约为5.0 cm3,体重比约为0.00446 g/kg,和同体形的偶蹄动物很接近。双峰驼垂体由发达的远侧部、中间部和不发达的神经部组成。垂体远侧部的细胞主要有7种,分别是生长激素细胞、催乳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嫌色细胞和星形细胞,还有一些间质细胞,这与大多数动物垂体远侧部的细胞类型及特点相同。其中比较有争议的是星形细胞,从形态结构上,完全可以把星形细胞从嫌色细胞里面区分出来。发达的中间部可能与双峰驼具有很强的耐渴性有关;神经部不很发达,可能与双峰驼的生产力较低有关。双峰驼神经部中间区域的神经纤维束间有大量的赫令体,而在其周边位置,赫令体的数量则比较稀少,这与大多数动物的赫令体分布不同。3.双峰驼单个肾上腺重量约为12.449±2.111 g,占体重比约为0.0341±0.0039 g/kg,体积约为10.78±1.42 cm3,在偶蹄动物中属于中等。双峰驼肾上腺的髓质体积在肾上腺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比大多数的动物大;双峰驼肾上腺有发达的被膜和较发达的球状带,在肾上腺和肾脏之间还存在一个由神经纤维束、血管和结缔组织组成的混合束,其功能可能是将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不用经过体循环直接输送入肾脏,以调节肾脏的泌尿功能,这对生活在干旱、半干旱生态区的双峰驼有着重要的意义;雌性双峰驼肾上腺有明显的中间带,而雄性双峰驼却不明显;双峰驼的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内经常可见在小动脉由被膜延伸向髓质时,周围围绕着圆形或椭圆形的皮质环,最后一般消失在髓质;双峰驼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的脂滴形状不规则,一般呈边缘不整的圆形,部分是含有很低电子密度的脂滴,其中以束状带细胞内的脂滴分布最为丰富,球状带和网状带细胞内只有少量的脂滴;线粒体一般呈圆形或是椭圆形,嵴呈管泡状;肾上腺细胞胞质内一般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分布很少;肾上腺皮质内还可见到少量的微体分布。肾上腺髓质细胞最明显的特征是含有大量膜包的电子致密颗粒,据此可区分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和肾上腺素细胞。双峰驼的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其它偶蹄动物的相似,但也有一些特殊或独特的结构。双峰驼的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发达程度中等,组织结构发育系统完善。这说明双峰驼能较快地应对各种刺激,并迅速做出反应,这对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双峰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盛学东[6](2008)在《雌激素诱发大鼠垂体腺瘤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NPY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含量尤其丰富。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学领域对NPY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1982年,Tatemoto等首先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出NPY,它是一种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神经活性肽,其所含的氨基酸残基大多数与肠多肽和胰多肽的氨基酸残基相同,因此被划分为胰多肽一族。NPY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多数学者认为NPY是神经递质又是内分泌调节物质,在中枢系统可以调节下丘脑一垂体各靶腺轴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典型内分泌腺瘤,发病率约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目前,实验已证实下丘脑和垂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神经肽y样神经纤维,在垂体细胞中也存在神经肽y分泌颗粒及其mRNA表达,表明在下丘脑和垂体内神经肽y与激素分泌密切相关,并且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有某些必然的联系。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雌激素诱发Wister大鼠制作垂体腺瘤模型,并且通过NPY增强剂和拮抗剂以及模型建立后,再停用雌激素诱发作用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大鼠垂体腺瘤模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通过免疫组化分析测定神经肽Y在实验大鼠垂体腺瘤以及下丘脑中的表达,探索NPY在垂体腺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雌性大鼠60只摘除双侧卵巢后,将大鼠随机等分为雌激素组和增强剂组、拮抗剂组、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雌激素的方法建立大鼠垂体腺瘤模型,经内分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鉴定动物模型及其内分泌变化。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NPY的浓度,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大鼠垂体重量和NPY的表达。结果(1)雌激素大鼠垂体腺瘤重量为(48.27±2.59)mg,增强剂垂体重量(52.35±4.97)mg,拮抗剂垂体重量(20.10±1.27)mg,分别和对照组垂体重量(12.02±1.05)m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组和拮抗剂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强剂组和拮抗剂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大鼠体重变化雌激素大鼠组体重(160.24±6.12)mg增强剂组为(138.26±2.31)mg,拮抗剂组(158.24±26.17)mg,和对照组(264.71±33.51.)mg分别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组和增强剂分别和拮抗剂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雌激素组血清泌乳素浓度为(198.23±93.07)ng/ml,增强剂组泌乳素浓度(201.19±88.79.07)ng/ml是对照组泌乳素浓度(50.12±14.24)ng/ml,的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雌激素组和拮抗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强剂组和拮抗剂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雌激素组大鼠血浆NPY浓度(9889.7±3779.19)pg/mg,增强剂组(9900.4±3021.31)pg/mg,均明显高于拮抗剂组(6557.3.±2879.36.)pg/mg和对照组(6865±2898.31)pg/mg。(5)病理雌激素组和增强剂组垂体正常结构消失,腺细胞形态多样,排列紊乱,细胞核深染有异性,而且可见红细胞溢出现象,符合垂体腺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增强剂组垂体腺瘤的病理改变较拮抗剂组和对照组明显。(6)免疫组化研究表明NPY在对照组和拮抗剂组的垂体前叶、中间叶和后叶结构显示清晰,垂体前叶细胞大小和形态较一致,腺样结构完整,NPY免疫组化细胞着色较强,阳性细胞百分比较高达41%,神经纤维NPY染色呈强阳性(+++),增强剂组垂体结构紊乱,细胞大小、形态差异较大,可见核仁,腺样结构完全消失,NPY免疫组化着色较浅,雌激素组免疫组化着色亦较浅,但在部分垂体腺瘤细胞NPY染色有局部呈阳性表现(++)。[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充分证实雌激素可以诱发Wistar大鼠垂体腺瘤模型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神经肽Y作为一种在体内广泛分布的神经肽类物质,对垂体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垂体腺瘤下丘脑-垂体轴诸激素的调节值得进一步研究。NPY参与了垂体腺瘤患者下丘脑一垂体轴许多激素的调节,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发生有关。

曾燕[7](2007)在《初级传入神经元激活对周围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信号调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持续去极化诱导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间ATP-P2Y系统依赖的钙振荡扩布虽然神经元之间最主要的通讯方式是化学突触,但是电突触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可在背根神经节(dosal root ganglion, DRG)内的初级神经元之间因为卫星细胞的分隔,即缺少化学突触也无电突触,而大量的研究发现却表明节内的神经细胞间能相互影响,即刺激诱导一个神经细胞兴奋,另一个邻近的细胞也被动发生兴奋性改变,这种现象被命名为“交叉兴奋”(cross excitation),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还只是在猜测之中。以视神经节为材料的研究又发现,节内神经细胞兴奋释放的活性物质通过它相应的受体能诱导细胞间通讯,然而对这种胞间通讯模式机制的确定,以及在其他节内神经细胞间寻找更多的支持显得非常必要。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培养的DRG神经元间发现了一个由ATP介导的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模式。单个DRG神经元持续去极化激起这个细胞的胞内钙振荡性升高,持续性的钠离子内流,以及接下来细胞体的ATP释放并向周围扩散最终诱发邻近未受刺激的被动细胞内规则的钙振荡。钙振荡和钠离子内流均能被TTX抑制,但不受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且在无钙溶液中仍能发生,表明钠离子内流介导的细胞膜去极化以及胞内钙释放是钙振荡产生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钙振荡产生的源在IP3受体引起的内质网钙库的钙释放,而不由ryanodine受体介导。采用ATP实时成像跟踪了ATP的释放和扩散,且ATP水解酶彻底瓦解钙振荡扩散,说明神经激活释放了化学物质ATP,它们在DRG神经元间担当着传递信使。我们又发现非选择性P2Y受体抑制剂苏拉明、PLC抑制剂U73122、以及IP3受体拮抗剂2-APB能抑制钙振荡传播,这就表明了介导ATP传播作用的受体途径。为了更充分地描述ATP在这一现象中的作用,外源性ATP被应用到DRG细胞培养中,发现不同浓度的ATP通过P2Y受体在DRG神经元不是引起一过性钙升高,就是诱发钙振荡,10μM—100μM的ATP激起一过性钙升高,100μM—250μM的ATP诱发钙振荡。因此,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总结持续去极化刺激引起细胞内钙振荡性释放和ATP释放,胞内钙升高是ATP释放的先决条件,接着释放的ATP通过它的代谢性受体引发了下一个细胞的钙振荡,完成它的传播作用。这是一种特殊的通讯形式,可能是DRG神经元间电兴奋性胞间传递的分子基础。第二部分神经细胞激活控制成纤维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成纤维细胞是非兴奋性细胞,它们高度表达缝隙连接蛋白并形成缝隙连接通讯进行着离子、分子的交流,除了同种细胞间形成广泛的三维结构外,成纤维细胞还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形成缝隙连接,比如内皮细胞、肥大细胞、神经细胞等。缝隙连接通讯在成纤维细胞参与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参与发育、创伤修复、炎症等过程。在此研究中我们发现DRG神经元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神经元活动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缝隙连接通讯,它的抑制作用与NMDA谷氨酸受体兴奋以及由它们介导细胞内钙离子升高有关。在共培养的DRG神经元和成纤维细胞样品中,去极化电刺激诱导神经元兴奋后,检测成纤维细胞的染料偶联率,发现成纤维细胞的染料偶联细胞数目减少;并且未受到刺激的共培养体系中成纤维细胞染料偶联率也比单纯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染料偶联率低,这种情况发生在共培养5-6天后;膜片钳记录发现DRG神经元自动发放动作电位和TTX敏感的钠电流;免疫化学检测发现,共培养体系中成纤维细胞最主要的连接蛋白CX43表达减少,可能与连接通讯效率降低有关。但是立即检测给予去极化电刺激的样品中成纤维细胞的主要连接蛋白CX43,发现尽管染料偶联率减少,CX43表达并不减少,考虑缝隙连接通讯效能降低可能还有主要其他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谷氨酸受体抑制剂MK-801能逆转神经元在缝隙连接通讯上的作用,而且NMDA受体主要介导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升高已经被认为能抑制缝隙连接通讯;接着我们发现NMDA受体和CX43共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膜上,外源性谷氨酸应用能强有力地升高成纤维细胞内钙浓度,并且降低成纤维细胞缝隙连接通讯,这部分作用能被NMDA受体抑制剂MK-801逆转。我们还发现将共培养体系的培养基用于单纯成纤维细胞培养,也导致他们的缝隙连接通讯下降。根据这些观察我们总结去极化刺激导致的神经元激活或者神经元自发活动能释放谷氨酸,通过兴奋NMDA受体,升高细胞内钙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缝隙连接通讯。因此我们认为除了已经被证明的成纤维细胞对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进行调节外,神经元活动也通过其释放的递质对成纤维细胞的通讯功能进行调节。第三部分电针效应在活体裸鼠身上表达的实时监测最近几年,小动物的整体成像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探测发生在活体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生命活动的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在这个研究中,我们用一套整体荧光成像系统,在体检测裸鼠体内可能有的电针效应表达。根据比较动物学研究中在小动物身上确定的几个穴位点,我们尝试在这些穴位点注射低分子量能透过缝隙链接的荧光染料5, 6-carboxyfluorescein和Lucifer yellow以及不能透过缝隙连接的大分子量荧光染料rhodamine dextran,然后进行一系列扫描跟踪荧光染料的扩散,测量它们扩散的速度和范围。结果发现电针能显着诱导低分子荧光染料循着一个方向更快地扩散,而对高分子染料作用不显着,表明电针只诱导能通过缝隙连接的低分子量染料更快的扩散,它可能打开了某一种通道;接下来发现缝隙连接通讯抑制剂acetic acid-Sodium acetate, halothane,或者octanol能阻断电针的这一作用,表明电针的效应与缝隙连接通讯有关。这个研究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技术在活体动物身上探测电针效应,并且观察到电针可以通过影响缝隙连接通讯而发挥作用。

王欣[8](2004)在《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虑症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身心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个体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干预的方法,但现有抗焦虑药物存在易依赖、起效缓慢、药物间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诸多缺陷。利用中医方剂多成分共存、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寻找中药抗焦虑新药具有可能。但引入现代焦虑动物模型和药物效用评价技术,从实验角度揭示中医防治焦虑症的现代内涵及其作用机制尚属空白。本课题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焦虑动物模型和了解到的焦虑病理生理机制,以中医防治焦虑症的经验以及立法组方思路为背景,选取经典方酸枣仁汤,在确认其抗焦虑作用的基础上,筛选最佳有效剂量,同时探察高架+字迷宫模型(EPM)动物可能存在的内分泌、免疫状态,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在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探讨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可能机制。论文分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焦虑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部分主要从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行为学的量效关系评价、焦虑模型动物内分泌、免疫功能状态探察以及酸枣仁汤抗焦虑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一 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行为学的量效关系评价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DZP、SZRTⅠ、Ⅱ、Ⅲ、Ⅳ共 6 组,每组 15 只。其中中药Ⅰ、Ⅱ、Ⅲ、Ⅳ组分别按 3.75g/kg/d、7.5g/kg/d、15g/kg/d、30g/kg/d给予 SZRT 灌胃,DZP 组给予 1mg/kg 灌胃,模型组灌服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给药 10d,于第 10d 做行为测试,观察和比较各项行为学指标。结果:SZRT在 7.5g/kg~15g/kg 剂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焦虑效应,与 DZP 的作用方向一致,从对 EPM 大鼠各项指标影响结果看,以 7.5g/kg 剂量效果最优; 30g/kgSZRT可以显着增加 OE+CE,提高大鼠在封闭臂的 rearing 值,显示出一定的镇静作用。结论:中药 SZRT 在 7.5g/kg~15g/kg 剂量范围内确有抗焦虑效用,因其不影响动物运动能力,故认为该效应可能与其镇静催眠作用无关;达到一定剂量后,SZRT抗焦虑效应并不再伴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呈现一定的镇静作用。SZRT 这种小剂量(7.5g/kg~15g/kg)抗焦虑、大剂量(30g/kg)镇静的作用特点提示中药复方可能存在不同给药剂量呈现不同临床效用的现象。实验研究二 焦虑模型动物内分泌、免疫功能状态探察方法:用放免法分别观察和测定大鼠 6 组 3 个时间点(EPM 测试后即刻、3h、<WP=6>2 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6h,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的血 IL-2 和 ACTH 水平变化。结果:经过 EPM 探究后大鼠即刻血清 IL-2 水平出现明显升高,随后的 3~6h 显着下降,并呈现低于正常水平的趋势;即刻至 3h 血浆 ACTH 无明显变化,6h 开始 ACTH 升高显着。结论:EPM 焦虑模型大鼠确有免疫、内分泌系统的改变,且其变化有一定的时程差异,EPM 应用于药物抗焦虑效用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实验研究三 酸枣仁汤抗焦虑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整体研究:1. 对 EPM 大鼠神经递质和调质、免疫细胞因子、HPAA 的影响 方法:用高效液相、放免、硝酸盐比色、镉还原法分别测定 EPM 大鼠海马、脾、胸腺的单胺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下丘脑和血浆β-EP、下丘脑 CRF、血浆 ACTH 和血清 NO、IL-1β、IL-6、TNFα、CORT 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DZP、SZRT 组大鼠海马组织 NE 含量均呈不同程度显着降低,DZP 组降低更为明显;DZP 明显降低海马 5-HT 的含量,明显升高 EPM 大鼠脾 5-HT 的含量;SZRT 明显升高胸腺 5-HIAA 含量;DZP、SZRT 均能显着降低 EPM 大鼠血浆β-EP 含量,对下丘脑β-EP 水平无明显影响;DZP、SZRT 均能明显升高 EPM 焦虑模型大鼠血清 NO 水平;SZRT 可以明显升高 EPM 大鼠血清 IL-1β、TNFα水平,但对 IL-6 含量无明显影响;DZP 并不能改变此焦虑模型大鼠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DZP、SZRT 能明显升高 EPM 大鼠血浆 ACTH 水平,但对于下丘脑 CRF、血清 CORT DZP、SZRT 作用不明显。结论:降低海马中 NE 的释放,降低 5-HT 功能、抑制海马中 5-HT 的合成,降低血浆β-EP 含量,提高血清 NO 浓度可能是 SZRT 抗焦虑作用的重要环节,SZRT 还可通过提高 EPM 大鼠血清 IL-1β、TNFα水平,增加垂体 ACTH 的合成或分泌,调节焦虑状态下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 2.对 EPM 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 mRNA 表达的影响 方法:行为学结束后取 EPM 大鼠全脑,提取总 RNA,RT-PCR 扩增。结果:各组 GABA-A receptor 基因经 RT-PCR 扩增后,均获得了设计大小的 DNA 片段 392bp,RT-PCR 扩增产物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ZRT 组 GABAA受体 mRNA 表达水平参数明显高于模型和 DZP 组。结论:SZRT 能明显提高 EPM 焦虑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 mRNA表达水平,推测 SZRT 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 GABAA受体量来提高 GABAA能的功能,发挥其抗焦虑作用;而 DZP 不能提高 EPM 焦虑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 mRNA 的表达水平,表明其对脑组织 GABAA受体的量无明显作用,推测 SZRT

刘晓宁[9](2004)在《GnRH对大鼠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典的神经内分泌理论认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tropin-releaing hormone,GnRH)是作为生殖系统的一种关键性神经调节物质,以脉冲方式分泌,通过垂体门脉系作用于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细胞,刺激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分泌,这两种激素再刺激卵巢和睾丸分别合成并分泌相应的甾体类性腺激素,从而形成调控生殖器官发育和配子生成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随后,人们发现GnRH同样广泛存在于外周神经组织,内分泌器官和生殖器官。 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消化道系统既能表达GnRH又能表达GnRH受体。GnRH对胃底腺的壁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均起明显的调节作用。但是GnRH对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是否有调节作用未见报道。消化道内存在多种激素,使得消化道成为体内最大的内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泌器官。目前发现多种消化激素既可在消化道内表达又可在多种神经内分泌细胞中表达。本项研究主要研究了消化道内一种新发现的激素GnRH与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通过给大鼠胃腔直接注射GnRH类似物阿拉瑞林(GnRll一A)从而模拟外分泌产生的GnRH,并以免疫组织化学、HPLC一ECD和酶联免疫分析等方法对阿拉瑞林刺激后胃及十二指肠内胃泌素、生长抑素和5一HT免疫反应细胞,血清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和5一HT含量进行检测。利用梯度浓度的GnRH类似物对离体的胃窦,十二指肠组织进行体外组织块孵育,收集培养上清液。检测不同浓度阿拉瑞林对消化激素分泌的影响。结果发现:[1〕注射GnRH一A后,肠腔内GnRH类似物能队显增加胃肠壁胃泌素阳性细胞的密度及胃液、血液中胃泌素的含量,说明GnRH对消化道胃泌素的合成及分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注射GllRI通一A后,肠腔内GnRH类似物能明显降低胃肠壁生长抑素阳性细胞的密度及血液、胃液中生长抑素的含量,说明G:RH对消化道生长抑素的合成及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仁3口注射GnRH一A后,胃及十二指肠内5一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显着增多,但血清中5一HT含量显着减少。由此表明外分泌的GnRH对于5一HT的释放起明显抑制作用,但对5一HT的合成可能不产主影响。阵」GnRH类似物在10·”m。!/L一10一smol/L之间对大鼠体外十二指肠中胃泌素产生浓度依赖性促进作用,而对生长抑素则是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但在10一smol/L一10一smol/L之间对胃泌素为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对生长抑素为浓度依赖性促进作用。GnRH一A在体外对胃组织的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分泌均不起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胃腔内的Gn尺H类似物可能首先和壁细胞上GnRE受体结合,直接抑制壁细胞胃酸的分泌,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反馈性地刺激胃泌素细胞,促进其合成及分泌胃泌素,胃酸分泌减少同时也反馈性的抑制生长抑素的释放,反馈性地抑制胃肠壁内EC细胞分泌5一HT。GnRH类似物对大鼠十二指肠体外孵育中胃泌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素、生长抑素是双向调节作用。除此作用外,胃泌素、生长抑素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调节作用,这可能是GnRH类似物以外分泌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十二指肠胃泌素、生长抑素细胞的结果。EC细胞是否会有GnRH受体,GnR壬1能否直接抑制5一HT的分泌,是否还存在其它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龚凤英[10](2003)在《细胞因子对垂体人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应激过程中,机体除了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GC)调节免疫功能外,还能产生另一类应激激素,生长激素(GH)和催乳激素(PRL),这些激素分泌和合成的调节机制及其在感染、炎症等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可在下丘脑、垂体腺中表达,并对垂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GH的分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那么,这些细胞因子对GH的合成有无调节作用?具体的调节机制是怎样的?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大鼠垂体GH3和MtT/S细胞作为垂体分泌GH的细胞,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方法,从细胞和基因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1β、IL-6、IL-11、CNTF、TGF-β、激活素)对垂体细胞中人GH(hGH)基因表达(包括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 1.含人GH(hGH)基因启动子序列(-484~+30bp)的荧光素酶表达质粒484-Luc2的克隆和稳定转染GH3和MtT/s细胞系的建立:首先把hGH基因调控序列(-484~+30bp)克隆到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质粒载体pGL3-Basic中,得到含hGH基因启动子-484~+30bp序列的荧光素酶表达质粒484-luc2。然后把这一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到垂体GH3和MtT/S细胞中,经筛选药物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稳定转染GH3和MtT/S细胞系。 2.细胞因子对垂体细胞GH分泌和合成的影响: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在垂体GH3细胞中加入细胞因子刺激4h后,观察到IFN-γ(102和103u/ml)、IL-1β(10、102、103和104u/ml)、IL-6(102、103和104u/ml)、IL-11(20nM)、CNTF(10nM)能显着刺激GH分泌,促进GH合成。其中IL-6的刺激作用最强,104u/ml的IL-6能使GH分泌增加到对照组440%,GH合成增加到对照组的418%。而TGF-β(5nM)和激活素(5nM和50nM)能明显减少GH分泌,抑制GH合成。50nM的激活素分别抑制GH分泌和合成到对照组的56%和59%。在MtT/S细胞中也获得了与GH3细胞相似的实验结果。 3.细胞因子对垂体细胞中hGH基因启动子的影响:含有hGH基因启动子序列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质粒,其荧光素酶的表达受hGH基因启动子活性的控制。

二、FOLLICULO-STELLATE CELLS OF THE RAT ANTERIOR PITUITARY RESPONDED TO ANGIOTENSIN Ⅱ BY INCREASING INTRACELLULAR Ca~(2+) CONCENTR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LLICULO-STELLATE CELLS OF THE RAT ANTERIOR PITUITARY RESPONDED TO ANGIOTENSIN Ⅱ BY INCREASING INTRACELLULAR Ca~(2+) CONCENTR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下丘脑室旁核对病原系统性炎症的响应和调控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LPS引发的系统性炎症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1.1.1 LPS诱导细胞因子合成与系统性炎症
        1.1.2 中枢神经系统对系统性炎症的感知
        1.1.3 系统性炎症下神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1.4 系统性炎症下免疫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2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概述
        1.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1.2.2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
    1.3 下丘脑室旁核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1.3.1 下丘脑室旁核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基础
        1.3.2 下丘脑室旁核与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的功能联系
    1.4 下丘脑室旁核在维持机体内稳态中的地位
        1.4.1 体温调节与机体内稳态间的关系
        1.4.2 体温的调节机制
        1.4.3 系统性炎症下体温调节的意义
        1.4.4 下丘脑室旁核障碍与疾病
    1.5 本研究中应用的现代生物学方法的简介
        1.5.1 病毒的环路示踪技术
        1.5.2 光遗传学技术
        1.5.3 化学遗传学技术
        1.5.4 光纤钙信号检测技术
        1.5.5 组织透明技术的应用
        1.5.6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1.1 病毒、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3.1.2 载体与质粒
        3.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3.1.4 细胞培养产品
        3.1.5 实验设备
        3.1.6 相关软件
        3.1.7 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质粒的构建
        3.2.2 重组质粒制备与鉴定
        3.2.3 病毒制备方法
        3.2.4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3.2.5 小鼠脑部神经环路标记及鉴定
        3.2.6 鼠脑切片的图像配准、计数和统计分析
        3.2.7 小鼠脑部钙信号记录
        3.2.8 组织透明
        3.2.9 组织分离与建库
        3.2.12 小鼠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第四章 LPS诱导的系统性炎症模型的建立
    4.1 LPS剂量的确定
    4.2 LPS诱导的系统性炎症与小鼠疾病行为
    4.3 LPS诱导的系统性炎症对小鼠垂体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对LPS引起的系统性炎症的响应
    5.1 免疫荧光检测中枢神经系统对LPS引起的系统性炎症的响应
    5.2 在体光纤检测下丘脑室旁核在系统性炎症下的动态激活
第六章 下丘脑室旁核对垂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6.1 下丘脑室旁核操控系统的构建
        6.1.1 嗜神经病毒的选择
        6.1.2 病毒血清型的确定
        6.1.3 特异性启动子的选择
        6.1.4 激活、抑制系统的构建
    6.2 下丘脑室旁核操控系统的验证
    6.3 下丘脑室旁核在LPS诱导的系统性炎症下对垂体内分泌的调控
第七章 下丘脑室旁核在病原系统性炎症下对小鼠体重和体温的影响
    7.1 下丘脑室旁核在病原系统性炎症条件下对小鼠体重的调节
    7.2 下丘脑室旁核在系统性炎症下对小鼠体温的调节
第八章 感知调控内稳态的环路基础
    8.1 下丘脑室旁核全脑输入网络
    8.2 下丘脑室旁核与垂体的结构联系
第九章 激活下丘脑室旁核对疾病行为的缓解
    9.1 激活下丘脑室旁核对小鼠垂体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9.2 激活下丘脑室旁核对小鼠行为的改变
    9.3 激活下丘脑室旁核对疾病行为的缓解
第十章 讨论
    10.1 系统性炎症对垂体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0.2 中枢神经系统在系统性炎症下的响应
    10.3 下丘脑室旁核在系统性炎症下对垂体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10.4 下丘脑室旁核在系统性炎症下对小鼠行为的调控
    10.5 对下丘脑室旁核的全脑输入网络解析
    10.6 激活下丘脑室旁核对疾病行为的缓解作用
    10.7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催乳素在绵羊季节性发情中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PRL的分泌及调控
2 PRL在垂体水平对促性腺激素的调控作用
    2.1 PRL对LH的作用
    2.2 PRL对FSH的作用
3 PRL对卵巢活性的调控作用
4 小结

(3)垂体腺瘤发病机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B10细胞在放疗后垂体腺瘤组织中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垂体朦瘤发病机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序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10细胞在放射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组织中的变化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序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垂体腺瘤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4)Toll样受体3介导病毒促进垂体瘤增殖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PV16,HSV1以及HHV6B在垂体瘤中的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2 主要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TOLL样受体3(TLR3)在垂体瘤中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主要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TLR3促进垂体瘤增殖侵袭性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主要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侵袭性垂体瘤发生机制及生物标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ROLES FOR TOLL-LIKE RECEPTOR 3IN HUMAN TUMORS
    参考文献
学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双峰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功能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双峰驼的起源与进化史
    2.骆驼的分布概况
        2.1 世界骆驼的分布
        2.2 中国双峰驼的分布
    3.双峰驼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研究
        3.1 关节和肌肉强韧性
        3.2 强消化功能和胃的耐粗性
        3.3 耐渴、耐饿性
        3.4 肾脏结构与干旱环境的适应性
        3.5 血液生理特点
        3.6 其它方面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双峰驼下丘脑的形态学研究
    1.前言
        1.1 下丘脑的发育
        1.2 下丘脑的形态位置
        1.3 下丘脑的内部结构
        1.4 下丘脑的生理功能
        1.5 下丘脑内神经肽的分布
        1.6 小结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下丘脑摘除
        2.3 石蜡切片制样
        2.4 透射电镜制样
    3.数据分析
    4.结果
        4.1 下丘脑解剖学观察测量
        4.1.1 下丘脑形态位置
        4.1.2 下丘脑形态测量
        4.2 下丘脑组织学观察
        4.2.1 室周带
        4.2.2 中间带
        4.2.3 外侧带
        4.3 下丘脑超微结构观察
        4.4 下丘脑核团分布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峰驼垂体的形态学研究
    1.前言
        1.1 垂体的发育
        1.2 垂体的形态进化
        1.3 垂体的形态结构
        1.4 垂体的组织结构及分泌激素
        1.4.1 腺垂体细胞及激素分泌
        1.4.1.1 腺垂体细胞的分类
        1.4.1.2 腺垂体细胞的激素分泌
        1.4.2 神经垂体细胞及激素分泌
        1.5 小结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垂体摘除
        2.3 石蜡切片制样
        2.4 透射电镜制样
        2.5 CT扫描
    3.数据分析
    4.结果
        4.1 垂体解剖学观察测量
        4.2 垂体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4.2.1 腺垂体
        4.2.1.1 远侧部
        4.2.1.2 中间部
        4.2.2 神经垂体
        4.2.2.1 神经纤维
        4.2.2.2 垂体细胞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峰驼肾上腺的数字化形态研究
    1.前言
        1.1 肾上腺的形态进化
        1.2 肾上腺的发育
        1.3 肾上腺的形态位置
        1.4 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1.5 肾上腺激素
        1.6 小结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大体解剖
        2.3 体视学测定肾上腺各部分的体积
        2.4 石蜡切片制样
        2.5 组织图片的采集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2.6 透射电镜制样
    3.结果
        3.1 双峰驼肾上腺的形态结构
        3.1.1 双峰驼肾上腺解剖学位置及形态测量
        3.1.2 双峰驼左右肾上腺的形态测量及分析
        3.1.3 雌性双峰驼、雄性双峰驼和骟驼肾上腺的形态测量及分析
        3.2 双峰驼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3.2.1 肾上腺皮质
        3.2.2 肾上腺髓质
        3.3 双峰驼肾上腺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3.3.1 双峰驼肾上腺血液供应
        3.3.2 双峰驼肾上腺的神经支配
        3.3.3 双峰驼肾上腺和肾脏的连接
    4.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概述
    2.CRH,CRH-BP对ACTH的调节
    3.ACTH对肾上腺皮质和非肾上腺组织的调节作用
    4.皮质醇对CRH和ACTH分泌的反馈调节
    5.ACTH和皮质醇的昼夜节律分泌及其调节
    6.应激反应时的ACTH分泌及其调节
    7.免疫系统对HPAA的影响
    8.其它因素对HPAA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件:表、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6)雌激素诱发大鼠垂体腺瘤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雌激素诱发大鼠垂体腺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综述
    神经肽Y与垂体腺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初级传入神经元激活对周围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信号调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文缩写词
二、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三、正文
    Section I Propagation of Ca~(2+) oscillation in DRG neurons: the involvement of extracellular ATP and P2Y receptor activation
        Abstract
        Introduc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
        Results
        Discussion
        References
    Section II Activity-dependent neuronal control of gap-junctional communication in fibroblasts
         Abstract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
        References
    Section III Real-time whole-body optical imaging of electrical acupuncture responses in intact nude mice
        Abstract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
        Discussion
        References
四、综述 缝隙连接通讯研究进展
五、附录 已发表文章
六、致谢

(8)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3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与焦虑症发病机制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进展
        2 焦虑症发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下篇 酸枣仁汤抗焦虑效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一、 前言
    二、 课题设计
    三、 实验研究
        (一) 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行为学的量效关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焦虑模型大鼠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状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三) 酸枣仁汤抗焦虑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第一部分 整体研究:酸枣仁汤对 EPM 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1.1 酸枣仁汤对 EPM 大鼠神经递质和调质、细胞因子、HPAA 的影响
        1.1.1 材料与方法
        1.1.2 结果
        1.1.3 讨论
        参考文献
        1.2 酸枣仁汤对 EPM 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 mRNA 表达的影响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2.3 讨论
        参考文献
        1.3 酸枣仁汤对 EPM 大鼠脑组织 IL-1β、GR 表达的影响
        1.3.1 材料与方法
        1.3.2 结果
        1.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离体研究:酸枣仁汤对皮质酮干预的 PC12 细胞的影响
        2.1 酸枣仁汤对皮质酮干预的 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参考文献
        2.2 酸枣仁汤对皮质酮干预的 PC12 细胞 IL-1β、GR 表达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参考文献
        2.3 小结
    四、 综合讨论
附:
    1 中药材鉴定报告书
    2 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

(9)GnRH对大鼠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致谢

(10)细胞因子对垂体人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
    一、细菌和质粒
    二、克隆质粒所需的酶类及其他试剂
    三、PCR扩增引物和Pit-1反义寡核苷酸
    四、细胞系
    五、细胞因子、细胞培养及检测试剂
    六、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激动剂和抑制剂
    七、主要仪器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构建484-Luc2质粒
    三、构建含有不同长度hGH基因调控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四、质粒的大量制备
    五、建立稳定转染的GH3和MtT/S细胞系
    六、瞬时转染实验
    七、荧光素酶活性的测定
    八、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检测
    九、大鼠GH(rGH)浓度的测定
    十、细胞因子对大鼠垂体细胞GH分泌和合成的影响
    十一、细胞因子对垂体细胞中hGH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十二、细胞因子影响hGH基因启动子活性可能涉及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十三、细胞因子调节hGH基因表达与Pit-1蛋白的关系
    十四、不同长度hGH基因启动子的相对转录活性及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
    十五、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一、484-Luc2质粒的克隆与鉴定
    二、含不同长度hGH基因启动子序列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三、细胞因子对垂体细胞GH分泌和合成的影响
    四、细胞因子对垂体细胞中hGH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五、细胞因子调节垂体细胞hGH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六、细胞因子调节垂体hGH基因启动子活性与Pit-1蛋白的关系
    七、不同长度hGH基因启动子的相对转录活性及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
    八、本实验所构建质粒测序图
    九、本实验结果数据表
讨论
    一、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
    二、垂体细胞中,hGH基因启动子的基础活性及其调节机制
    三、IFN-γ等细胞因子对hGH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可能的机理
    四、TGF-β等细胞因子对hGH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可能的机理
    五、在细胞因子的调节反应中,GH3和MtT/S细胞特点的比较
    六、细胞因子调节垂体GH基因表达的生理及病理意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一、细胞因子对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及其机制
    二、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对炎症反应中的调控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FOLLICULO-STELLATE CELLS OF THE RAT ANTERIOR PITUITARY RESPONDED TO ANGIOTENSIN Ⅱ BY INCREASING INTRACELLULAR Ca~(2+) CONCENTR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下丘脑室旁核对病原系统性炎症的响应和调控功能的研究[D]. 唐亚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2]催乳素在绵羊季节性发情中的调控作用[J]. 夏青,刘秋月,王翔宇,胡文萍,李晓雨,潘章源,储明星,狄冉. 家畜生态学报, 2017(06)
  • [3]垂体腺瘤发病机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B10细胞在放疗后垂体腺瘤组织中变化的研究[D]. 王伟民. 山东大学, 2016(08)
  • [4]Toll样受体3介导病毒促进垂体瘤增殖侵袭的机制研究[D]. 郑新.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5]双峰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的功能形态[D]. 叶文凌. 兰州大学, 2009(12)
  • [6]雌激素诱发大鼠垂体腺瘤模型的实验研究[D]. 盛学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7]初级传入神经元激活对周围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信号调制[D]. 曾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D]. 王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9]GnRH对大鼠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 刘晓宁. 第四军医大学, 2004(04)
  • [10]细胞因子对垂体人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其机理的研究[D]. 龚凤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11)

标签:;  ;  ;  ;  ;  

大鼠垂体前叶滤泡星状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通过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