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长效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伴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实施,重庆市于2008年正式启动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4年的发展,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庆模式”,引起全国普遍关注。本论文正是以大学生“村官”的“重庆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运行机制特点,并通过对“重庆模式”的实证调研,提出完善“重庆模式”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理论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为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概述,主要阐述了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的含义,梳理出我国历史上两次城市人才资源支持农村的重大活动(即20世纪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并对二者展开对比研究;第三部分为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研究,主要从重庆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意义及发展演变入手,通过对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我国现有其他省市模式的横向对比,提炼出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特色和创新点;第四部分为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将整个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看作一个链条,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通过对2008年——2011年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纵向对比,深入剖析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在招录选拔、分配、培训、交流、帮扶、保障、考核、录用、创业等八大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主要在延伸上游接口、完善上游招录选拔分配机制,完善中游“公务员编制”保障机制、帮扶机制、激励机制,完善下游创业出口机制和“二次择业”通道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第六部分为论文结论。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研究、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实证研究,力求对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创新点、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并以此为参考依据,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长效机制。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期望可以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希望能够给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管理者和实施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与提示效果;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理论依据
  • 1.3.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1.3.2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 1.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概述
  • 2.1 大学生“村官”及其计划的界定
  • 2.2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
  • 2.3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2.3.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2.3.2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对比
  • 3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研究
  • 3.1 重庆概况
  • 3.2 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背景
  • 3.3 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意义
  • 3.3.1 有利于重庆城乡统筹、“一圈两翼”经济社会的发展
  • 3.3.2 有利于重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3.3.3 有利于拓宽高校就业渠道,缓解高校就业压力
  • 3.4 重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演变
  • 3.4.1 第一阶段:预备期
  • 3.4.2 第二阶段:探索期
  • 3.4.3 第三阶段:发展期
  • 3.4.4 第四阶段:成熟期
  • 3.5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创新点
  • 3.5.1 率先进行政策整合,准确定位,齐抓共管——“定规划
  • 3.5.2 率先设立专款扶持,以人为本,加强保障——“给待遇
  • 3.5.3 率先进行系统规划,科学实施,细化管理
  • 4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上游的招录选拔分配:“引得来”、“引得好”、“下得去”
  • 4.1.1 宣传导向方面
  • 4.1.2 招录选拔方面
  • 4.1.3 分配方面
  • 4.1.4 存在的问题
  • 4.2 中游的培训使用管理:“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 4.2.1 培训制度上,实现三结合
  • 4.2.2 交流制度上,多渠道进行
  • 4.2.3 保障制度上,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并重
  • 4.2.4 考核制度上,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并行
  • 4.2.5 帮扶制度上,三级主体传、帮、带
  • 4.2.6 存在的问题
  • 4.3 下游的出口发展分流:“送得好”、“有前途”
  • 4.3.1 录用制度上,规范公务员录用出口
  • 4.3.2 创业扶持上,强化创业服务出口
  • 4.3.3 存在的问题
  • 5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长效机制的若干建议
  • 5.1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上游
  • 5.1.1 延伸上游接口,建立因地制宜的培养教育体系
  • 5.1.2 创新和完善报名资质维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招录选拔机制
  • 5.1.3 增加信息透明度,建立因地制宜的分配机制
  • 5.2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中游
  • 5.2.1 建立持续稳定的“公务员编制”保障机制
  • 5.2.2 建立“内”“外”互动的帮扶机制
  • 5.2.3 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 5.3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下游
  • 5.3.1 建立多部门联动、企业家和高校结对帮带的创业模式
  • 5.3.2 注重出口机制的多元化,建立通畅的其他“二次择业”通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长效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