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腹侧结构测量与前路寰枢椎复位器械的设计及初步临床应用

寰枢椎腹侧结构测量与前路寰枢椎复位器械的设计及初步临床应用

论文摘要

目的1.通过测量并获取国人寰枢椎腹侧结构的解剖学参数以及寰齿关节的影像学参数,为相关器械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形态学数据参考。2.设计前路寰枢椎复位器械(AARI,cervical Anterior Atlantoaxial Reduction Instrument),介绍其结构组成和操作原理,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3.探讨AARI的优缺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并发症等,评价其术中的松解减压即时复位作用和应用前景。方法1.利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20例中国成年人完整干燥寰枢椎标本腹侧结构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全长(AtAL)、寰椎前弓高度(AtAH)、寰椎前弓厚度(AtAT)、寰椎前结节高度(AtTH)、寰椎前结节厚度(AtTT)、枢椎体宽度(AxW)、枢椎总高度(AxL)、枢椎体前缘高度(AxAH)、齿状突高度(DH)、齿状突横径(DCD)、齿状突前后径(DSD)、齿状突后倾角(α)、钉道后倾角(β)等13项内容;在计算机上利用Photoshop9.0软件的量角器测量50例枕—寰枢椎区正常者的X线侧位片(中立位)的寰齿间距(ADI)和脊髓有效间隙(SAC)。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设计AARI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2.设计一种新型的前路寰枢椎复位器械,应用于临床治疗1例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伴齿状突发育不良患者(行颈前路松解减压+颈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1.测得AtAL为(20.4±0.632)mm、AtAH为(左10.2±1.06、右10.1±1.08)mm、AtAT为(左8.87±1.37、右8.80±1.24)mm、AtTH为(10.4±0.867)mm、AtTT为(8.16±1.50)mm、AxW为(18.5±1.29)mm、AxL为(37.3±3.56)mm、AxAH为(22.1±1.90)mm、DH为(15.2±1.82)mm、DCD为(8.74±0.810)mm、DSD为(10.1±1.15)mm、α为(10.3±2.94)°、β为(16.1±2.87)°、ADI为(1.38±0.340)mm、SAC为(19.7±0.790)mm。2.AARI由寰椎部件(寰椎前弓撑开板和寰椎侧块撑开板)、枢椎部件(头端和尾端均带有螺纹的钉棒、螺母、垫块)和附件(1个扳手,2把弯形直角钳,1个下颌拉钩)三部分组成,1例临床应用显示术中均能实现良好的松解减压和即时复位。3.术后随访,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和并发症,颈部疼痛和四肢麻木无力症状明显改善,肌力恢复,病理反射消失,复查X线片见寰枢椎达完全解剖复位,钢板螺钉位置满意,固定牢靠。结论1.AARI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2.AARI在术中能很好的松解寰齿间隙,减少组织粘连,减轻脊髓压迫,并能即时复位,有利于进一步固定。3.临床应用表明,AARI设计新颖独到,手术操作简便合理,而且经颈前入路比经口咽入路手术风险性大大降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器械设计
  • 器械操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图一 测量指标示意图
  • 附图二 器械实物图
  • 附图三 器械设计图
  • 附图四 病例资料与器械应用图
  • 参考文献
  • 附文献综述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齿状突加冠综合征3例报告[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0(01)
    • [2].齿状突加冠综合征的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J].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0(04)
    • [3].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术后齿状突下移程度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实用骨科杂志 2020(04)
    • [4].齿状突加冠综合征一例[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09)
    • [5].正常儿童齿状突影像学测量[J].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02)
    • [6].齿状突加冠综合征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 中国骨伤 2019(10)
    • [7].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07)
    • [8].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6例[J]. 广西医学 2012(07)
    • [9].镁合金中空螺钉内固定齿状突ⅡA型骨折生物力学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07)
    • [10].齿状突加冠综合征1例报道[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01)
    • [11].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体位和定位引导(附3例报告)[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9(03)
    • [12].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与并发症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04)
    • [13].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齿状突型寰枕畸形的手术配合体会[J]. 山东医药 2008(06)
    • [14].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18)
    • [15].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01)
    • [16].颅底凹陷患者的延髓脊髓角与齿状突超出钱氏线高度的关系[J]. 医药论坛杂志 2012(02)
    • [17].染整专利摘登[J]. 染整技术 2010(06)
    • [18].磁共振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在寰枢关节齿状突不居中检查中的应用[J].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01)
    • [19].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24)
    • [20].依据寰枢椎解剖学测量设计制造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7)
    • [21].经皮前路齿状突和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疗效观察[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09)
    • [22].自制齿状突导针定位器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分析[J]. 中国骨伤 2016(10)
    • [23].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复性齿状突骨折[J]. 颈腰痛杂志 2011(04)
    • [24].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06)
    • [25].环枕畸形经口齿状突磨除术和枕颈融合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 激光杂志 2011(04)
    • [26].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6例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03)
    • [27].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解剖学可行性分析[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06)
    • [28].经颈前路行齿状突骨折内固定术1例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 2010(02)
    • [29].整脊手法治疗寰枢椎齿状突—侧块间隙不等致颈椎综合征的临床体会[J]. 疑难病杂志 2010(07)
    • [30].寰椎齿状突人工关节经口咽入路置换的解剖学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11)

    标签:;  ;  ;  ;  ;  

    寰枢椎腹侧结构测量与前路寰枢椎复位器械的设计及初步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