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X(X=Cl,Br,I)/Bi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BiOX(X=Cl,Br,I)/Bi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利用光激发在催化剂表面产生强氧化性基团(·OH,h+和O2··-),能快速彻底降解环境中的微污染有机物,成为目前全球有毒有害有机物治理方面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的TiO2受其自身属性的限制,仅能被紫外光激发,所产生的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复合,量子效率较低。那么,研发新型先进的半导体材料成为光催化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典型层状结构的铋系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成为新型光催化材料的研发方向。本论文采用水解法制备了BiOX(X=Cl,Br,I)/Bi2O2CO3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相关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并以甲基橙、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模拟太阳光为光源,详细探讨了制备过程反应条件对有机物降解率的影响,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以Bi(NO3)3·5H2O和HCl为原料,通过控制NaOH的浓度,可制得BiOCl、BiOCl/Bi2O2CO3和Bi2O2CO3光催化剂,所制样品均为片状结构。随着Bi2O2CO3含量的增加,催化剂的吸收光谱有红移现象。当NaOH浓度为0.90mol/L时,制得的BiOCl/Bi2O2CO3催化剂活性最好,在模拟太阳光照射2.5 h后10 mgg/L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9%,优于单-BiOCl和Bi2O2CO3的降解率46%和81%,反应8h浓度为50 mg/L的甲基橙矿化率达到90%,四次循环使用后催化活性仍可达到85%,表明所得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BiOCl和Bi2O2CO3的导带主要由Bi印态贡献,表现出较高局域化的电子态,促使Bi2O2CO3表面的电子转移到BiOCl的导带,使得Bi2O2CO3的价带顶部形成有效的空穴载流子。Bi2O2CO3价带顶由CO32-层的O2p态贡献,光生电子由CO32-层的O2p态向导带中Bi2O22+层的Bi6p态跃迁,最终Bi2O2CO3表面的光生空穴将OH-和H2O氧化为·OH,且集中在BiOCl表面的有效电子载流子,与O2反应生成02·-,实现有机物的有效降解。表面活性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显示,光催化降解过程中超氧自由基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OH也起到重要作用。可见,BiOCl和Bi2O2CO3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2)以Bi(NO3)3·5H2O、Na2CO3和NaBr为原料,通过控制Na2CO3和NaBr比例可制得BiOBr、BiOBr/Bi2O2CO3和Bi2O2CO3光催化剂。当Bi3+:CO32-:Br-(摩尔比)为1:7:1、1:6:2、1:5:3、1:4:4时可得到多种BiOBr和Bi2O2CO3摩尔比例不同的BiOBr/Bi2O2CO3复合催化剂,Bi3+:CO32-:Br-为1:6:0和1:0:3时分别得到了纯Bi2O2CO3和BiOBr催化剂。所得BiOBr/Bi2O2CO3复合催化剂的活性优于单一BiOBr和Bi2O2CO3,且当Bi3+:CO32-:Br-=1:5:3时,BiOBr/Bi2O2CO3催化剂活性最优,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2.5 h后甲基橙的降解率为77%,2 h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95%。(3)以Bi(NO3)3·5H2O、Na2CO3和KI为原料,采用低温水解法通过有效控制Na2CO3和KI的比例可得到BiOI、BiOI/Bi2O2CO3和Bi2O2CO3光催化剂,当Bi3+:CO32-:I-=1:6:2,催化剂用量为1.2g/L时,光催化剂BiOI/Bi2O2CO3表现出最优的光催化性能,模拟太阳光照射2h,对甲基橙、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降解率均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选择性较低,实用性较强。此光催化反应过程中,BiOI/Bi2O2CO3复合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物种是O2·。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 1.2.1 光激发半导体
  • 1.2.2 半导体的能带位置
  • 1.3 半导体光催化的应用
  • 1.3.1 分解水制氢
  • 1.3.2 降解有机污染物
  • 1.3.3 有机物的选择性转化
  • 1.3.4 气体净化
  • 1.4 光催化剂的改性
  • 1.5 BiOX型光催化剂的研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O2CO3光催化剂的制备'>2.2 BiOX(X=Cl,Br,I)/Bi2O2CO3光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X射线衍射(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3 X射线漫反射能谱
  •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 2.3.5 比表面积(BET)
  • 2.4 光催化活性评价
  • 2.4.1 光催化实验方法
  • 2.4.2 甲基橙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其标准曲线
  • 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三章 BiOCl/Bi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3.2.2 催化剂的表征
  • 3.2.3 光催化实验方法
  • 3.2.4 第一性原理计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XRD分析
  • 3.3.2 样品的形貌及形成机理研究
  • 3.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3.3.5 光催化活性评价
  • 3.3.6 COD移除率测试
  • 3.3.7 吸附、光解及光催化的比较
  • 3-2的活性'>3.3.8 不同光源下BiOCl/CO3-2的活性
  • 3.3.10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 3.3.11 光催化反应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四章 BiOBr/Bi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4.2.2 催化剂的表征
  • 4.2.3 光催化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XRD分析
  • 4.3.2 SEM分析
  • 4.3.3 光催化活性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五章 BiOI/Bi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催化剂的制备
  • 5.2.2 催化剂的表征
  • 5.2.3 光催化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XRD分析
  • 5.3.2 SEM分析
  • 5.3.4 光催化机理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BiOX(X=Cl,Br,I)/Bi2O2C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