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

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

论文题目: 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赵新林

导师: 李益荪

关键词: 诗学,比较,探源,中西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从当下中西比较文学或比较诗学的理论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将对现有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中国古代传统诗学理论中某些一些重要的核心术语概念的重新梳理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同时对与传统的术语相关联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和重新阐释。这一问题的探讨这也与国内文艺理论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努力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或诗学的若干术语概念在现代文论中的使用进行清理,从中筛选出一些能够融通中西诗学或文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基本核心概念。只有在这样的基点上,才可能真正地进行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论文首先对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重新认识和清理,指出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基本上是在现代理论话语形态下开展的。而现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基本上是在引入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目前这套理论话语已经体系化地进入到我们的文化思想领域。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和诗学研究领域,而且还普遍地作用于我们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辨识,并作为基本原理性的概念,自动性地成为支配着我们认识、接受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诗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潜在理论思维定式。目前中西比较诗学出现的问题均与此相关。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命名问题上。它所涉及的问题关键是中西方文艺能否相互贯通。因此,本论文并以此为基点,对中西诗学的学科命名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比较诗学存在的合法性。 对此,本论文的结论是,既承认二者间的差异,但认为二者间是完全可以找到可以融通彼此的共同点,寻求二者之间的融通才是我们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最大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就是一件求同存异的理论难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建立起我们所追求的比较

论文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现代文论中的“形象”与“意象”

一、“形象”论式微的回顾

二、“意象”中兴的思考

三、“象”——诗学核心范畴思考

第二章 中国诗学之“象”考源

一、《易经》之“象”

二、老、庄之“象”

三、从形上之“象”到诗学之“象”

第三章 Eik(?)n Image或西方之“象”

一、从Eik(?)n 到Eidos

二、上帝之“象”

三、从神学之“象”到文学之“象”

余论:循“象”以求中西诗学的融通

参考书目

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5-12

相关论文

  • [1].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D]. 曹万生.四川大学2003
  • [2].意境的现代阐释[D]. 王海铝.浙江大学2005
  • [3].中国诗法论[D]. 段宗社.四川大学2005
  • [4].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D]. 辛衍君.苏州大学2005
  • [5].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 徐亮.浙江大学2006
  • [6].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研究[D]. 马建智.四川大学2005
  • [7].自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个案研究[D]. 严金东.四川大学2005
  • [8].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D]. 杜平.四川大学2005
  • [9].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D]. 邓新华.华中师范大学2006
  • [10].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 邹强.山东大学2006

标签:;  ;  ;  ;  

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