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模糊性骚扰情境的认知:性别和吸引力的影响

大学生对模糊性骚扰情境的认知:性别和吸引力的影响

论文摘要

性骚扰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具危害性的现象,虽然国外对性骚扰的研究相对成熟,但对性骚扰的定义至今也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结论。国内对性骚扰的定义大都从法律视角出发,忽略了对性骚扰定义的一些影响因素。Fitzgerald、Swan和Magley(1997)认为应该区分性骚扰的法定定义和心理学定义。法定定义比较狭窄,取决于受害者外部的一些标准,而心理学定义则更关注当事人的评估,把性骚扰认为是一个个人知觉的问题。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定义下的性骚扰出发,注重影响个人对行为评估的各种因素,即对形成性骚扰认知的几个影响因素:被试性别、潜在的骚扰者和受害者的吸引力水平如何影响对性骚扰的认知进行了探讨。研究采取2×2×2多因素实验设计,使用翻译修订后的附带骚扰者和受害者免冠二寸黑白照片的代表不确定性的性骚扰情境(scenario)剧本,对武汉市五所高校484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分析。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及描述统计等,研究结果如下:1.14.4%被试报告自己曾经有过被骚扰的经历,报告自己曾经有过被骚扰经历的被试比没有性骚扰经历的被试对性骚扰的认知程度高。2.性别主效应显著,女性比男性对性骚扰的认知程度高,即女性更倾向于将事件定义为性骚扰。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加以讨论和分析,并对吸引力水平效应不显著的原因进行了着重讨论,推测可能与照片呈现,照片与剧本的结合程度,文字指导语,故事情境有关。同时提出了性骚扰研究的一些课题,其他认知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本研究的改进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的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性骚扰的定义
  • 2.1.1 国外对性骚扰的定义
  • 2.1.2 国内对性骚扰的定义
  • 2.1.3 本研究对性骚扰的定义
  • 2.2 性骚扰的分类
  • 2.2.1 法定的分类
  • 2.2.2 心理学的分类
  • 2.3 性骚扰产生的原因
  • 2.3.1 生物学的观点
  • 2.3.2 社会文化观点
  • 2.3.3 组织文化观点
  • 2.3.4 心理性模式
  • 2.3.5 性别权力差异说
  • 2.4 性骚扰认知的影响因素
  • 2.4.1 性别差异
  • 2.4.2 吸引力水平
  • 2.4.3 受害者的反应
  • 2.5 小结与评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4 工具和测量
  • 4.1 测量工具
  • 4.1.1 代表吸引力水平的照片
  • 4.1.2 翻译修订不确定性的性骚扰情境剧本
  • 4.1.3 照片和情境组合
  • 4.1.4 因变量的测量
  • 4.2 正式施测
  • 4.2.1 样本的选取
  • 4.2.2 测量程序
  • 5 结果分析
  • 5.1 性骚扰认知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5.2 有无性骚扰经历对认知的影响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性别差异
  • 6.2 以往经历的影响
  • 6.3 性骚扰的报告率
  • 6.4 吸引力水平效应
  • 6.4.1 照片呈现
  • 6.4.2 文字指导语
  • 6.4.3 照片的评定
  • 6.4.4 故事情境的代表性
  • 7 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2.1 本研究的改进意见
  • 7.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性骚扰防治法》立法研究[J]. 南方论丛 2017(04)
    • [2].青年群体对高校性骚扰的认知状况研究——基于实证调研成果的分析与考察[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01)
    • [3].高校性骚扰治理失灵中的大学生容忍度效应分析——基于A省6所高校的调研[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01)
    • [4].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性骚扰的认知调查研究[J]. 校园心理 2019(06)
    • [5].职场性骚扰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基于美国法的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01)
    • [6].用人单位在职场性骚扰防治中的法律风险及对策[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从网络行动到社会性别主流化:高校校园性骚扰治理路径探究[J]. 高教探索 2020(03)
    • [8].我国校园性骚扰防治的推进与展望[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05)
    • [9].美国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研究[J]. 人权研究 2020(02)
    • [10].单位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义务[J].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20(08)
    • [11].言辞型职场性骚扰的司法裁判逻辑[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05)
    • [12].性骚扰刑事规制的域外立法借鉴与本土路径选择[J].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04)
    • [13].中国大陆地区反性骚扰立法现状及问题[J]. 法制与社会 2018(35)
    • [14].防止职场性骚扰的法律体系构建研究[J]. 现代交际 2019(01)
    • [15].高校性骚扰法律治理路径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9(04)
    • [16].关于女性受到性骚扰、性侵的讨论[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04)
    • [17].性骚扰驱赶女性于物理学门外[J]. 物理 2019(06)
    • [18].校园性骚扰的法律防控研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3)
    • [19].高校反性骚扰法律问题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20)
    • [20].法社会学视角下女性运动员遭受性骚扰问题研究[J]. 军事体育学报 2018(03)
    • [21].代表建议:分阶段完善性骚扰地方立法[J]. 检察风云 2019(19)
    • [22].校园性骚扰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7(04)
    • [23].网络性骚扰现状调查与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01)
    • [24].在学校里,什么行为是性骚扰[J]. 方圆 2018(02)
    • [25].职场性骚扰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J]. 中外管理 2018(01)
    • [26].中国(高校)反性骚扰/反性侵的几个关键问题[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8(03)
    • [27].“校园性骚扰”的概念界定及其立法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4)
    • [28].高校防治性骚扰对策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04)
    • [29].性骚扰行为的刑法规制——以新加坡判例为视角[J]. 中国检察官 2018(14)
    • [30].高校性骚扰受害者的沉默原因:一项初步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18(04)

    标签:;  ;  ;  ;  ;  ;  

    大学生对模糊性骚扰情境的认知:性别和吸引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