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

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

论文摘要

“教育学理论不仅属于技术的、也属于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政治的。”课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它既指向课程的实质性问题与技术性问题,也更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体现了一定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要义。揭示课程的社会政治过程,可以从学理上探讨课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我国当代课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符号权力通过资本而隐蔽地发生作用。因资本要在运作过程中发挥作用,而课程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运作阶段,对课程文化资本的权力考察也就需要从课程文化资本的运作阶段中去实现。本论文从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运用其整体论和关系主义的视角,通过对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分析课程文化资本运作过程中的权力控制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本质,以及课程文化资本在再生产社会阶级结构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课程只有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才能体现与发挥符号权力的作用。本论文首先从课程是否能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入手,从文化演进过程中探寻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意义,并从资本概念的发展中探寻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能否成为一种资本的条件,从而明确了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资本现实以及资本特性。在课程能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这个命题确立的前提下,本论文从课程的要义以及文化资本的要义入手探讨了课程文化资本的概念、特性、形式以及积累机制。课程文化资本是一定文化意识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这也需要我们探寻课程文化资本的这些问题,即这些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观是谁的?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选择出来的?这些方式是大家公认的方式呢还是大家不为所知或者根本不知的方式呢?这些问题实质是课程文化资本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进行运作的,受谁的支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文化社会学探讨,本论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社会政治过程,反映了课程文化资本需要在其运作过程中体现多样的权力控制,实现其符号权力。当明确了课程文化资本的符号权力实现的方式之后,本论文的四、五、六、七章分别探讨了课程文化资本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度量等阶段的符号权力作用形式与实质。首先,本论文阐明了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文化品性及表现出对权力和利益追求的权力动因,进而分析了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权力作用逻辑,认为其不仅仅表现在主流阶级意识形态的符号权力作用,还表现在课程文化资本这个特定的生产场域中的各种权力关系,其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符号资本,以期最大化的行使符号权力,从而获取自身的利益。其次,本论文分析了课程文化资本的流通对象以及从课程文化产品兼具文化价值与文化商品特性两个方面剖析了课程文化资本流通过程中意识形态的隐性控制以及符号权力的具体实现过程。再次,本论文分析了课程文化资本在学校这种消费场域中的消费主体之间的各种权力关系,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号权力的控制逻辑,以及消费结果的再生产本质。最后,本论文论述了课程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本质,认为主流阶级为了维护现有社会阶级的再生产,需要将符合现有社会的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评判学生的标准,虽然表面上看似这种文化都是所有学生学习建构的对象,但因特有的手段以及措施区分了属于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子女,再生产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从布迪厄文化社会学这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对课程本质的一种尝试性认识与解读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便是,课程文化资本的运作过程充分体现了符号权力的实现旨趣,不同的运作阶段都主要为实现其符号权力而服务的,都是为了维护现有特权阶级的利益,以及社会现有结构的再生产。从这种理论体系出发对课程的本质的探讨难免陷入社会决定论的巢臼,需要对从该理论本身以及该理论所引发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回应,走出社会决定论的误区。本论文从布迪厄理论体系本身以及相关理论探讨了超越社会决定论的内在前提,同时在这个前提下提出了课程文化资本反思性实践的逻辑理路、走向公平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理路以及课程文化资本的补偿利用等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背景和文献
  • (一) 资本的脉络与趋势
  • (二) 课程文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三) 文化社会学
  • (四) 国内关于文化权力与课程文化权力的研究
  • (五) 文献梳理的结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课程文化与资本
  • 一、文化演进中的课程文化
  • (一) 文化的社会决定对课程文化的规约
  • (二) 课程作为普遍意义的大写文化
  • (三) 课程作为生活意义的小写文化
  • 二、从经济学中的"资本"到文化社会学中的"资本"
  • (一) 经济学中的资本内涵
  • (二) 文化社会学中的资本含义
  • 三、课程作为文化的资本特性
  • (一) 课程文化的两个向度决定了它是积累性的劳动
  • (二) 课程文化的商品属性赋予其增值性特性
  • (三) 课程文化是在运作过程中实现增值的
  • (四) 课程文化体现了资本的社会属性:权力关系
  • 第二章 课程作为文化资本
  • 一、课程文化资本概念辨析
  • (一) 课程界说
  • (二) 界说文化资本
  • (三) 课程文化资本何为?
  • 二、课程文化资本的特性
  • (一) 课程文化资本的虚拟性与依附性
  • (二) 课程文化资本的不可替代性
  • (三) 课程文化资本的可共享性或非排他性
  • (四) 课程文化资本的发展性
  • (五) 课程文化资本的可转换性
  • (六) 课程文化资本的合法性
  • 三、课程文化资本的形式
  • (一) 课程文化资本的具体化形式
  • (二) 课程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
  • (三) 课程文化资本的体制化形式
  • 四、课程文化资本的积累
  • (一) 课程文化资本积累的独特性
  • (二) 课程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
  • 第三章 课程文化资本的符号权力实质
  • 一、符号与符号权力
  • (一) 符号
  • (二) 符号权力
  • 二、课程文化资本与符号权力
  • (一) 课程文化资本的符号权力逻辑
  • (二) 课程文化资本的符号权力效力
  • (三) 课程文化资本符号权力实现的合法化保障
  • 三、符号权力与意识形态合谋下的课程文化资本
  • (一) 意识形态的发展理路
  • (二) 意识形态与课程
  • (三) 意识形态与符号权力的关系及对课程文化资本的共同作用
  • 第四章 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权力斗争
  • 一、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动因及其特性
  • (一) 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文化品性
  • (二) 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权力动因
  • 二、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权力作用逻辑
  • (一) 课程文化资本生产场域中的权力作用特征
  • (二) 课程文化资本的生产机制
  • (三) 课程文化资本生产的标准
  • 第五章 课程文化资本流通的制度合法化
  • 一、课程文化资本流通的可能性与动因
  • 二、课程文化资本流通的形态
  • 三、课程文化资本产品流通的制度化逻辑
  • (一) 课程文化资本体制化下的课程权力结构
  • (二) 课程文化资本流通中的权力争斗
  • (三) 权力结构演变下的课程文化资本流通模式
  • 四、作为流通目的地的学校
  • (一) 学校是制度的集中体现
  • (二) 学校是课程文化资本发挥符号权力效力的功能性机构
  • 第六章 课程文化资本获取的文化控制
  • 一、课程文化资本的消费主体
  • (一) 教师是主流阶级的知识代言人与委托的权威践行者
  • (二) 文化资本差异而彰显的消费主体的等级地位
  • 二、课程文化资本消费过程中符号权力的实现形式及其结果
  • (一) 适应与获取合法化的以语言为核心建构的符号系统
  • (二) 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助推了学生获取课程文化资本的差异
  • (三) 课堂是课程文化资本实行符号控制的核心场域
  • 第七章 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
  • 一、课程文化资本度量的价值属性
  • (一) 课程文化度量的价值转型
  • (二) 课程文化资本度量的价值表征
  • 二、课程文化资本度量体系的建构及其符号权力体现
  • (一) 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体系
  • (二) 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过程及其符号权力的实现
  • (三) 课程文化资本的度量手段及其符号权力的实现
  • 第八章 超越社会决定论:课程文化资本的反思性实践
  • 一、超越社会决定论的内在前提
  • (一) 布迪厄理论体系具有发展性,需辨证对待之
  • (二) 相对自主性部分消解了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的社会决定结果
  • (三) 主体能动性可以有限抵抗与反制
  • 二、走向反思性实践的课程文化资本
  • (一) 课程文化资本反思性实践的逻辑理路
  • (二) 走向公平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理路
  • (三) 课程文化资本的补偿利用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