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乙烯致豚鼠皮肤和肝脏免疫性损伤

三氯乙烯致豚鼠皮肤和肝脏免疫性损伤

论文摘要

1研究背景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TCE)是一种常见的卤代烃类工业有机溶剂,它是脂溶性易挥发的物质,无色、不易燃烧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可用做金属去脂剂、干洗剂、溶剂、萃取剂等,每年有5-6万吨的TCE使用量,在五金、电子、玩具、印刷等行业应用广泛。在过去的研究中对其致机体的损伤作用主要集中于对肾脏、中枢和末梢神经系统、心脏、生殖系统等器官损伤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还可以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许多学者认为TCE造成的皮肤损伤属于T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迟发性变态反应,然而临床上仅用T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迟发性变态反应尚不能完全解释其皮肤损伤机制。同时近年来还发现不少死亡病例的病因与严重的肝损伤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有关,因此由TCE致敏引起的肝损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根据对TCE药疹样皮炎的病例的资料调查后发现,TCE药疹样皮炎的病人常常伴有严重肝损伤,而肝损伤是引起多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工作场所接触到外源化合物而导致的皮肤炎性疾患统称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Occupational contact dermatitis, OCD),目前根据发病机理不同通常将接触性皮炎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ICD)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由于仅用T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迟发性变态反应可能尚不能完全解释TCE所致皮肤损伤的机制,表明TCE所致药疹样皮肤损伤可能并非只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迟发性变态反应。2目的研究TCE对豚鼠的皮肤致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检测豚鼠肝功能相关指标研究TCE致敏导致对肝脏的损伤作用。通过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探讨TCE致敏豚鼠肝损伤的可能机制。3方法选用体重250-300g/只,白色雌性豚鼠,经适应性饲养一星期后,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橄榄油)、TCE组和DNCB阳性对照组。用电动剃刀去除背部毛,约4cm-6cm,24h后取皮肤完整无损伤得动物随机分组供试。豚鼠背部从头向尾设L1;R1;L2;R2;L3;R3共3对6个点,各点间距1.5cm,各对间距3cm。L1、R1两点注射0.1ml弗氏完全佐剂(FCA);L2、R2两点注射0.1ml受试物;L3、R3两点注射0.1mlFCA与受试物的等量混合物。第1d用5% TCE(TCE:橄榄油=5:95)和0.25% DNCB(DNCB:丙酮:橄榄油=1:3:397)皮内注射进行初次致敏,对照组注射L1;R1两点FCA,L2、R2两点为未稀释的赋形剂,L3、R3两点则用1:1(V/V)FCA/水或生理盐水配制的浓度为50%(w/v)的赋形剂。第7d在注射部位涂抹10%十二烷基硫酸钠,于第8d用40% TCE涂皮和0.50% DNCB涂皮进行第二次致敏,48h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在第15d用20% TCE涂皮和0.25% DNCB涂皮进行激发,24h后用生理盐水清洗。依据《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观察和记录受试区的皮肤反应情况并进行拍照。按表2.1对皮肤反应进行评分。当受试样品组动物皮肤反应积分≥1时,应判为皮肤致敏反应阳性,按表2.2对受试样品进行致敏强度分级。将豚鼠血液采出后,制备血清,采用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含量和活性。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与肝功能相关的指标,包括ALT、AST、ALB等指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结果1、在皮肤致敏反应试验中,空白组和橄榄油对照组均未见红斑或水肿, DNCB阳性对照组7只动物均出现红斑以及水肿反应,致敏率为100%;在TCE试验组的14只动物中有9只出现红斑,致敏率为64.29%。2、在对豚鼠肝脏进行肝功能检查发现,致敏豚鼠肝脏ALT、AST指标与空白组和橄榄油对照组均差异有显著性;在同批激发的豚鼠中,致敏阳性组的ALT、AST指标比致敏阴性组的豚鼠明显升高,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在对DNCB阳性对照组的豚鼠的肝脏ALT、AST指标检测后发现,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以及橄榄油对照组相比,ALT、AST指标差异无显著性。3、在对豚鼠血清中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检测后发现,致敏豚鼠血清的MDA的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呈降低的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在同批激发的豚鼠中,致敏阳性组和致敏阴性组豚鼠的MDA水平相比,致敏阳性豚鼠的MDA明显降低;豚鼠血清的SOD水平检测后发现,致敏阳性豚鼠和对照组相比呈升高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TCE致敏阳性组和TCE致敏阴性组豚鼠的SOD水平相比,阳性组SOD水平明显升高。5结论1、TCE在一定剂量下对豚鼠具有致敏作用,属于强致敏物。2、经TCE致敏豚鼠的肝脏有一定的损伤,而不仅仅是皮肤的损伤,且这种损伤是与TCE的作用有关的。TCE导致致敏豚鼠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水平发生改变,抗氧化酶SOD的活性升高,而MDA水平降低。其损伤机制可能由于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肝损害,但自由基引起损伤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过敏煎对DNCB所致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01)
    • [2].低浓度DNCB诱发豚鼠亚临床接触性皮炎的剂量效应关系[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11)
    • [3].蒙药紫草提取物对DNCB所致迟发性皮肤过敏与腹腔炎性渗出的影响[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10)
    • [4].DNCB致敏诱导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J]. 中国热带医学 2013(12)
    • [5].康肠宁对DNCB诱导的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0(03)
    • [6].皮肤科学基础[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4(02)
    • [7].DNCB致敏/激发Nc/Nga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建立[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0(05)
    • [8].双氢青蒿素通过调节肥大细胞浸润减轻小鼠特应性皮炎[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0(10)
    • [9].微波联合DNCB免疫疗法治疗重度宫颈糜烂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08(36)
    • [10].藏药十八味欧曲膏对DNCB致大鼠慢性湿疹模型的影响[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07)
    • [11].DNCB诱发小鼠耳肿胀与组织内IL-4和IFN-γ的相关性[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07)
    • [12].移动抑制因子介导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抗原诱发的大鼠结肠炎[J]. 生理学报 2008(03)
    • [13].消敏合剂对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以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2)
    • [14].杨梅素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9(10)
    • [15].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08)
    • [16].药物皮肤致敏性评价局部淋巴结分析改进方法[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3(03)
    • [17].蚁附蠲痹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1)
    • [18].乙酰胆碱对实验性结肠炎中移动抑制因子活性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07)
    • [19].蒙药文冠木抗炎作用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12)
    • [20].慢性湿疹小鼠模型的建立[J]. 军事医学 2011(04)
    • [21].水红花子对小鼠免疫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22].湿疹及皮炎[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4(02)
    • [23].三氯乙烯致敏豚鼠及IL-10表达的研究[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0(04)
    • [24].黄芪甲苷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6)
    • [25].小鼠耳部慢性湿疹模型的建立[J]. 北方药学 2013(02)
    • [26].乌鳖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1(02)
    • [27].三氯乙烯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TNF-α和IL-1的表达水平[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06)
    • [28].吴茱萸次碱对特应性皮炎模型鼠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 [29].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初步筛选及其毒性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1)
    • [30].BALB/c和ICR小鼠用于局部淋巴结试验的研究[J]. 江苏预防医学 2009(01)

    标签:;  ;  ;  ;  ;  

    三氯乙烯致豚鼠皮肤和肝脏免疫性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