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锰微生物的筛选、生理特性研究及鉴定

耐锰微生物的筛选、生理特性研究及鉴定

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微生物除锰技术,以其效果好、投资省等优点逐渐受到关注。微生物作为生态修复的一个主体,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在湘潭鹤岭镇锰矿栾树恢复区采集的土壤样本,通过逐级提高Mn2+浓度的方法筛选和驯化获得优势耐锰菌株,采用优势菌株进行了除锰试验,分析测试了优势菌株的生长曲线、耐受性和相关生理生化特性,并对优势菌株进行了分类学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了3株耐锰性强的杆菌(2、3、80号)。在低浓度范围内,Mn2+对筛选菌种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在高Mn2+浓度点上,Mn2+抑制菌体生长。菌种抗Mn2+性能有一定差异,80号菌耐受性最强。(2)在测试的最低Mn2+浓度(16mg/L)点上,3号菌种的锰的去除率最高(82.6%),其次是2号(72.3%),80号最低(64.1%),在测试的最高Mn2+浓度(约2000mg/L)点上,80号菌种的去除率最高(41.0%),其次是2号(22.0%),3号最低(18.3%),在Mn2+浓度约200mg/L点上,单一菌种和混合菌样本Mn2+的去除率最高(>90%)。菌种混合后在每个浓度点上均保持较高的去除率。(3)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DNA分子鉴定表明:菌株2为巨大芽孢杆菌;菌株3为产酸克雷伯氏杆菌;菌株80为弗氏柠檬酸杆菌。(4)筛选的菌株在18~21h左右基本达到生长最高峰,稳定期较长;80号菌株生长比其他两株菌稍慢。3株菌的生长导致培养基pH值升高,这有利于Mn2+的氧化而形成氧化物沉淀。筛选的3株菌适应的pH值范围较宽(5-9)在温度28~37℃C之间,2、3、80号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5℃、37℃、33℃。电镜扫描显示的特征说明,3株菌的除锰方式可能是将Mn2+氧化为MnO2沉淀。抗生素抗性试验表明,3号菌株能抗氨苄青霉素,在浓度达到200ug/ml时也能生长,但对硫酸卡那霉素及氯霉素敏感。2、80号菌对三种抗生素均敏感。(5)从应用角度用泥炭土作为载体,制作了筛选菌株的菌制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除锰方法
  • 1.2.1 碱化除锰法
  • 1.2.2 空气接触氧化除锰法
  • 1.2.3 光化学氧化除锰法
  • 1.2.4 强氧化剂除锰法
  • 1.2.5 生物除锰法
  • 1.3 微生物与锰的相互关系
  • 1.3.1 微生物与锰的作用机理
  • 1.3.2 微生物锰氧化的生物学作用
  • 1.4 固锰除锰微生物现状
  • 1.4.1 氧化锰微生物
  • 1.4.2 微生物固锰除锰研究
  • 1.5 微生物固锰除锰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1 微生固锰除锰技术应用现状
  • 1.5.2 影响微生物除锰效率的因素
  • 1.6 生物技术在微生物固锰除锰中的应用
  • 1.6.1 固定化技术在微生物除锰中的应用
  • 1.6.2 基因工程在生物除锰技术中的应用
  • 1.7 氧化锰在污染环境中的应用
  • 1.8 16SRDNA在微生物中的应用
  • 1.9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9.1 本研究的意义
  • 1.9.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耐锰除锰微生物的筛选与除锰特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试剂、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土壤特征的测定
  • 2.2.2 耐锰菌株的筛选
  • 2+去除率试验'>2.2.3 Mn2+去除率试验
  • 2.2.4 优势菌种耐锰性能测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土壤特征的测定
  • 2.3.2 优势菌种的筛选
  • 2+去除率'>2.3.3 优势菌种Mn2+去除率
  • 2.3.4 优势菌种耐锰性能
  • 2.4 小结与讨论
  • 3 菌种的分子鉴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菌株
  • 3.1.3 主要试剂
  • 3.1.4 培养基
  • 3.1.5 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总DNA的提取
  • 3.2.2 16s rDNA片段扩增
  • 3.2.3 DNA回收纯化
  • 3.2.4 菌株2、3和80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3.2.5 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总DNA提取
  • 3.3.2 16s rDNA片段扩增
  • 3.3.3 菌株2、3和80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3.3.4 菌株2、3和80的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4 优势菌种理化性质测定与菌剂制备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菌株
  • 4.1.3 试剂
  • 4.1.4 培养基
  • 4.2 实验方法
  • 4.2.1 菌株观察
  • 4.2.2 革兰氏染色
  • 4.2.3 生理生化特性
  • 4.2.4 菌剂制作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2、3和80的形态学特征
  • 2+处理过的各菌形态特征'>4.3.2 1000mg/L Mn2+处理过的各菌形态特征
  • 4.3.3 革兰氏染色结果
  • 4.3.4 生理生化特性
  • 4.3.5 菌制剂的制作
  • 4.4 小结与讨论
  • 5 结果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菌株2、3、80的16S RDNA基因片段测序报告(部分)
  • 附录B:2、3、80号菌株BLAST比对结果
  •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J]. 军事文摘 2020(04)
    • [2].微生物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及其应用[J]. 植物生态学报 2020(04)
    • [3].“微”故事——微生物的前世今生[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5)
    • [4].微生物與感染2017年 第12卷(第1~6期) 总目次[J]. 微生物与感染 2017(06)
    • [5].中国微生物组计划:机遇与挑战[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3)
    • [6].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产电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7(03)
    • [7].微生物组:新机遇,新天地——“微生物组专刊”序言[J]. 微生物学报 2017(06)
    • [8].微生物與感染2015年第10卷(第1~6期)总目次[J]. 微生物与感染 2015(06)
    • [9].看不见的微生物[J]. 儿童故事画报 2019(44)
    • [10].微生物:是敌还是友?[J]. 家庭生活指南 2020(03)
    • [11].《微生物》[J]. 山海经 2019(09)
    • [12].简论生活中的微生物[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4)
    • [13].《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6(04)
    • [14].微生物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 科技视界 2020(16)
    • [15].我国科学家绘制出地球微生物“社会关系”网络[J]. 新疆农垦科技 2020(07)
    • [16].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研究[J]. 民营科技 2018(12)
    • [17].有益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 2017(01)
    • [18].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智能城市 2017(04)
    • [19].微生物是友还是敌?[J]. 人人健康 2019(16)
    • [20].有害微生物对档案实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 兰台世界 2010(S1)
    • [21].生态进化视角的植物-微生物组互作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09)
    • [22].微生物[J].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2018(Z2)
    • [23].微生物的特别贡献[J]. 小学阅读指南(一二年级版) 2011(03)
    • [24].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微生物科学与技术应用[J]. 载人航天 2020(02)
    • [25].珊瑚共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分析[J]. 南方农业 2020(15)
    • [26].低温微生物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生物化工 2020(05)
    • [27].向《微生物与感染》杂志的审稿专家(2017—2018年)致谢![J]. 微生物与感染 2019(01)
    • [28].微生物在造林业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 2019(10)
    • [29].序言[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3)
    • [30].微生物组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17(04)

    标签:;  ;  ;  ;  ;  ;  

    耐锰微生物的筛选、生理特性研究及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