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论文摘要

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第四章为第二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与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第一部分,围绕马克思的政治理想的实现展开论述,而对于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问题的理解,需置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之上,市民社会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是高度统一的。现代时期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是分离的。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详尽地分析了市民社会概念,并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给出了唯心主义的解读。马克思从最初信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到社会实践呈现给马克思迥然不同的利益冲突(国家和法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这种对比使马克思陷入思想困惑之中,而费尔巴哈的两篇哲学短文令马克思豁然开朗,开始领悟到,不应到“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寻找开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而应到市民社会中寻找。从此,马克思在生成唯物史观之前的所有理论探究工作都是围绕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展开的。通过研读世界历史、政治和政治经济学的著作,马克思在思想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如关于所有制及阶级问题、代表制问题、人民主权问题。马克思认识到,所有制在其中占据根本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诸多问题的实质取决于所有制的性质。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直接成果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现象,马克思看到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这种对立一旦发展到极端,就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顶点,这里已经孕育着一对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接下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完成了对鲍威尔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把人的存在置于现实的历史的发展中,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的对生产力的唯心主义理解的同时,指出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工业,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当然对于生产关系,当时的马克思还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是以“交换价值”、“私有制”等代之。马克思最终给出市民社会的完整概念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此概念,马克思表述道:“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①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提供深层的理论铺垫,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也意味着社会有机结构(生产力——市民社会——上层建筑)的生成,基于市民社会概念之上,马克思可以对宗教异化、政治异化乃至经济异化给出唯物的历史的解释。文章的第二部分(第四章),既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方法对其的影响,又从市民社会概念生成之后,马克思完成的哲学观的巨大变革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同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唯物史观的诞生),意味着马克思在真实的意义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颠倒和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超越。

论文目录

  •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1章 马克思的政治理想与市民社会
  • 1.1 青少年时期的政治理想
  • 1.1.1 崇高理想与专业学习
  • 1.1.2 博士论文中关于自由的理解
  • 1.2 市民社会作为一般唯物主义内涵的出现
  • 1.2.1 市民社会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中的位置
  • 1.2.2 社会实践与唯心主义国家观的矛盾
  • 1.2.3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原则的启示
  • 1.3 市民社会与马克思的政治理想
  • 1.3.1 政治理想由理论论证向具体化的社会实践推进
  • 1.3.2 市民社会与马克思的政治理想
  • 第2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生成前的思想进程
  •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
  • 2.1.1 古典时期: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合一
  • 2.1.2 现代意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 2.2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初次论述
  • 2.2.1 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哲学透视
  • 2.2.2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证
  • 2.3 理论上的突破: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 2.3.1 所有制及阶级问题、代表制问题、人民主权问题
  • 2.3.2 宗教异化的根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 2.3.3 人类解放:消灭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 2.4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市民社会
  • 2.4.1 研究经济学的动力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启
  • 2.4.2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思想溯源
  • 2.4.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
  • 第3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 3.1 《神圣家族》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基本框架
  • 3.1.1 《神圣家族》的写作目的——批判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
  • 3.1.2 物质生产方式的重要性与唯物史观的粗略框架
  • 3.1.3 私有制与无产阶级解放使命的确立
  • 3.1.4 实践观与现实的人的观点的确立
  • 3.2 《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 3.2.1 马克思写作初衷:批判李斯特经济理论的唯心主义
  • 3.2.2 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
  • 3.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上的唯物史观思想的完整表述
  • 3.3.1 唯物史观的前提论述
  • 3.3.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明确表述与唯物史观的诞生
  • 3.3.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与唯物史观
  • 第4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 4.1 关于马克思哲学观的多视角的解读
  • 4.1.1 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
  • 4.1.2 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作用
  • 4.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 4.2.1 方法上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
  • 4.2.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态度:赞美之余的少许不满
  • 4.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态度的彻底改变
  • 4.3.1 马克思态度转变的条件剖析
  • 4.3.2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与新世界观的萌芽
  • 4.3.3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实质是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 4.4 基于市民社会概念上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 4.4.1 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
  • 4.4.2 现实的历史中的人超越抽象直观的人
  • 4.4.3 实践中改造世界超越理论中批判世界
  • 4.5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 4.5.1 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重要位置
  • 4.5.2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与其哲学观的变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市民社会概念复兴谈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J]. 科技传播 2020(01)
    • [2].“私人的利己主义”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重新阐释[J]. 理论月刊 2018(08)
    • [3].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当代启示[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7)
    • [4].市民社会概念的源起、形成与发展[J]. 人民论坛 2014(11)
    • [5].市民社会概念略史——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6].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及其中国化阐释[J]. 理论界 2010(05)
    • [7].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流变和社会历史基础[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8].论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12)
    • [9].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J]. 天津社会科学 2010(05)
    • [10].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兼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性意蕴[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12].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社会转型与重要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08)
    • [13].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解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03)
    • [14].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解及其不同语境的传播[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3(04)
    • [15].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浅析[J]. 才智 2010(05)
    • [16].浅谈市民社会与民法的关联[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1)
    • [17].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J]. 大众商务 2009(20)
    • [18].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市民社会概念的论述[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2)
    • [19].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超越——从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谈起[J]. 宜宾学院学报 2018(04)
    • [20].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J]. 学理论 2010(35)
    • [21].市民社会的理念——再论王绍光的“人民社会”构想[J]. 开放时代 2014(06)
    • [22].马克思与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的比较[J]. 法制与社会 2008(20)
    • [23].论重建市民社会与保障个人权利的关系[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4].简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马克思1843-1846年间的几部重要著作的解读来说明[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8)
    • [25].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联性研究[J]. 科技展望 2014(10)
    • [26].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概念探究[J]. 企业导报 2016(02)
    • [27].西方思想家“市民社会”论评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8].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概念[J]. 广东社会科学 2011(01)
    • [29].查尔斯·泰勒的现代市民社会模式评析[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30].试析“市民社会”伦理嬗变的三种形态[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