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和DP在实时增强超声中的意义和作用

MI和DP在实时增强超声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实时超声造影中MI和DP的意义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可敬[1](2021)在《核仁素靶向的超声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疗效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面对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亟需找寻新的有效途径,解决早期准确诊断、靶向增效治疗及可视化疗效评估的难题。寻找新的有效靶点,是突破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瓶颈的关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核仁素(Nucleolin,NCL)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早期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的新靶点,核酸适配体AS1411因能与核仁素特异性靶向结合并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受到广泛关注。核仁素参与了细胞生命活动的多个过程,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针对核仁素的系列诊治策略,将有望实现对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相较于多肽、伪肽、重组免疫制剂等其他核仁素配体,核酸适配体最大的优势在于稳定及无免疫源性。核酸适配体AS1411是核仁素的高效配体,能特异性地识别核仁素并与之结合,阻断核仁素进一步发挥功能。核酸适配体AS1411与核仁素的相互作用,还能够刺激并激活细胞的内吞作用,促进细胞对治疗药物的摄取同时抑制药物的外渗和清除,从而实现对肿瘤部位的靶向给药及协同增效治疗。此外,基于核仁素-核酸适配体AS1411相互作用的精准分子诊断、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虽然针对核仁素及其配体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存在对核仁素更多作用机制的不明、核酸适配体体内生物利用度低、作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还需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及系统优化,才能真正将其应用于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超声分子影像学技术可在解决三阴性乳腺癌诊治难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核心超声分子探针不仅能实现特异的超声分子显像,还能作为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载体,可在增加药物稳定性的同时通过主动靶向作用将药物递送至靶标区域,还可以通过超声辐照靶向破坏微泡等技术控制药物的定点释放,从而有效降低药物对正常器官及组织的毒副反应,即在诊断的同时起到治疗的作用,实现诊疗的一体化。基于此,可将超声分子影像学技术作为解决前述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利用核仁素这一潜在的高效靶点及其核酸适配体AS1411所具有的诊治介导优势,构建诊疗一体化超声分子探针,通过对其特异性超声分子显像特征及协同增效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从而实现对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诊治难题的突破。本实验拟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并构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疗一体化靶向超声纳米探针,即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系统研究该靶向超声纳米探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异性超声分子显像能力,并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携载与递送载体,客观评估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能,从而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及可视化疗效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目的1.以核仁素为靶点,构建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Aptamer AS1411-functionalized nucleolin-targeted lipid nanobubbles,AS1411-NBs),通过体内外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实验研究,系统评价AS1411-NBs对肿瘤组织及肿瘤新生血管的双重靶向超声造影增强显像能力,为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及可视化疗效评估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2.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携载及递送载体,构建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Nucleolin-targeted doxorubicin-loaded lipid nanobubbles,AS1411-DOX-NBs),并对AS1411-DOX-NBs的抗肿瘤效能及心脏保护作用进行客观评价,以期为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诊疗一体化超声纳米探针。方法1.靶向超声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增强显像实验研究(1)首先通过酰胺缩合反应,将脂质分子DSPE-PEG2000-COOH与核酸适配体AS1411进行共价连接,合成脂质-核酸靶向分子DSPE-PEG2000-AS1411。再以该靶向分子作为原材料,同时联合其他脂质分子,通过薄膜水化、机械震荡及离心漂浮等方法构建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利用变性尿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靶向分子及靶向脂质纳米泡是否构建成功。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马尔文粒径仪观察、测定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的形貌、粒径及电位。(2)在体外,通过2%琼脂糖模型研究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在37℃生理条件下的超声造影增强显像情况。测定不同浓度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在超声造影模式下的声强变化,确定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强度与脂质纳米泡浓度的关系,并对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Nontargeted blank lipid nanobubbles,NBs)在相同浓度下的体外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强度进行比较分析。(3)首先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株的核仁素表达情况,再进一步测定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核仁素细胞膜阳性表达的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68)及核仁素细胞膜阴性表达的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的体外靶向结合情况,以确定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对核仁素细胞膜阳性表达细胞的靶向结合能力。(4)建立三阴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通过体内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实验研究测定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的特异性超声造影增强显像能力,比较分析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在体内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差异,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分析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特异性超声造影增强显像的分子基础。2.靶向载药超声纳米探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能实验研究(1)将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作为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携载及递送的载体,构建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并对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是否成功构建进行鉴定,并对其携载阿霉素的能力进行检测。(2)体外细胞学实验,检测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对核仁素细胞膜阳性表达的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细胞毒性,并进一步测定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是否能通过主动靶向作用有效提高MDA-MB-231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而发挥更强的杀伤作用。(3)通过三阴性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比较分析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与游离阿霉素对荷瘤裸鼠生长曲线的影响及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测定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的体内抗肿瘤效能。(4)通过超声心动图和组织病理学检测,比较分析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与游离阿霉素不同治疗组荷瘤裸鼠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变化,进一步评估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的心脏保护作用。结果1.靶向超声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增强显像实验研究(1)通过变性尿素聚丙酰胺凝胶电泳证实成功合成了脂质-核酸靶向分子DSPE-PEG2000-AS1411,且以DSPE-PEG2000-AS1411为基础膜材的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也得到了成功构建。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粒径均一、分布均匀、中空透亮的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马尔文粒径仪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测量的粒径结果一致,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的平均粒径为533.5±19.91 nm,多分散指数Pd I为0.095±0.046,Zeta电位ZP为-3.41±0.17 m V,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在粒径大小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n=3,P>0.05)。(2)体外琼脂糖模型中,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的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在超声造影模式下的声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回声信号的强弱与脂质纳米泡的浓度呈显着线性相关性(n=3,0.8<r<1.0,P<0.05),脂质纳米泡浓度越高,回声信号越强,且在相同浓度时,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的回声信号强度不存现显着性差异(n=3,P>0.05)。(3)细胞免疫荧光实验证实,核仁素在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MDA-MB-468细胞的膜和核上均有表达,而在正常HK-2细胞中仅在核内表达。竞争抑制实验显示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能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发生特异性的靶向结合,且流式细胞仪靶向结合亲和力检测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结果,这为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体内特异性超声造影增强显像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础。(4)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实验结果显示,在超声造影成像初期,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具有相同的增强显像能力,成像参数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n=3,P>0.05),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的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出现了显着性差异(n=3,P<0.001),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的持续增强显像时间明显长于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证实,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可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过表达的核仁素发生靶向相互作用,实现对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组织及肿瘤新生血管的双重靶向超声造影增强显像,从而有效延长持续增强显像的时间。2.靶向载药超声纳米探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能实验研究(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结果证实,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有效携载了抗肿瘤药物阿霉素,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构建成功,且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均高于非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n=3,P<0.05),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核酸适配体AS1411所形成的四链体结构也能有效携载阿霉素,进而提高了靶向脂质纳米泡整体对阿霉素的携载能力。(2)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核酸适配体AS1411和非靶向空白脂质纳米泡本身无明显的细胞毒性,携载阿霉素后,表现出了较强的细胞毒性,且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表现出了比游离阿霉素和非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更强的细胞毒性(n=3,P<0.05)。经体外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证实,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可有效提高细胞对阿霉素的主动摄取。(3)裸鼠移植瘤体模型体内抑瘤实验结果显示,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具有与游离阿霉素相当的抗肿瘤活性。与此同时,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治疗组裸鼠的体重及健康状态得到了更好的维持,表明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治疗组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较游离阿霉素治疗组小。(4)经裸鼠超声心动图和组织病理学检测进一步证实,虽然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与游离阿霉素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显着降低了阿霉素所致的心脏毒性。结论1.本研究成功设计并构建了以核仁素为靶点、核酸适配体AS1411为导向分子的超声纳米探针,即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AS1411-NBs)。AS1411-NBs可通过对肿瘤细胞膜及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过表达核仁素的特异性识别及相互作用,实现对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组织及肿瘤新生血管的双重靶向超声造影增强显像,有效延长显像的时间窗,有望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和实时疗效评估提供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核酸适配体AS1411功能化的核仁素靶向脂质纳米泡不仅具备特异性超声造影增强显像能力,还能作为抗肿瘤药物阿霉素高效携载与靶向递送的载体,所构建的核仁素靶向载阿霉素脂质纳米泡(AS1411-DOX-NBs),能通过核酸适配体AS1411与核仁素的相互作用介导阿霉素在肿瘤部位的靶向富集,从而有效降低阿霉素所致的心脏毒性,是一种能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早期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的安全、高效的诊疗一体化超声纳米探针。

武家成[2](2021)在《血竭素高氯酸盐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肝细胞癌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第六位,每年新增病例数超过84万,尽管目前针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消融治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总体治疗效果不佳,总体五年生存期仅18%,每年因肝细胞癌死亡人数超过78万。因此,如何改善肝细胞癌预后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手术切除是临床上针对肝细胞癌最基本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发展隐匿等特点,绝大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无法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后极易发生复发及转移,因此药物治疗成为目前抗肝细胞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以索拉菲尼为代表的多种抗肝癌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开发新型抗肝癌药物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细胞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有序协调的细胞程序而最终发生的主动性死亡,其过程受到严密的调控。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通过细胞凋亡能去除衰老及异常细胞,对进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及器官发育存在重要意义。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细胞凋亡调节异常也能够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肿瘤、神经退行性变等。根据凋亡信号启动途径的不同,细胞凋亡主要分为外源性凋亡及内源性凋亡,也称为死亡受体凋亡途径及线粒体凋亡途径,两者通过不同的级联信号传导最终均以激活caspase-3等蛋白而执行凋亡改变。通过各种方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达到抗肿瘤目的重要方式,其中,通过开发新颖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肝癌细胞并选择性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是目前抗肝癌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血竭素高氯酸盐是人工合成的类血竭素样的黄酮类化合物,其药用价值已经被多项研究证实,包括对组织愈合,创面修复及抗糖尿病方面存在一定作用。然而目前,其抗肿瘤作用已成为其药物研究的焦点。目前通过部分体外试验初步证实其在体外对人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等存在抑制作用,且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主要以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主。然而,目前对血竭素高氯酸盐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并不深入,且其是否对肝细胞癌存在有效的抗癌作用尚未有研究明确证实,因此,我们将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索血竭素高氯酸盐对肝细胞癌的抗癌作用,并进一步探索其抗癌机制,为研发新颖的抗肝细胞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MTT法、Hoechst33342、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以检测血竭素高氯酸盐对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的作用。2、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癌细胞在血竭素高氯酸盐的作用下,细胞器形态学发生的改变。3、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肝癌细胞在血竭素高氯酸盐的作用下,转录水平上发生的改变。4、通过MTT法、Western Blot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流式细胞仪线粒体膜电势检测等检测血竭素高氯酸盐对肝癌细胞凋亡通路、内质网应激通路以及mTORC1通路的影响,并通过加入相应信号通路抑制剂分析各通路上下游关系。5、建立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测量记录在肿瘤在血竭素高氯酸盐作用下体积变化,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6、HE染色观察移植瘤及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病理结构改变。8、TUNEL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凋亡情况。7、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内p-4EBP1、p-PERK及CHOP的表达。结果:1、血竭素高氯酸盐在体外能够使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 G2、Hep3B及Huh-7细胞活力显着下降,且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细胞毒性明显小于肝癌细胞系。2、通过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及Western Blot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在体外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且细胞活力的抑制及细胞凋亡率能够被凋亡抑制剂Z-VAD-FMK所逆转。3、血竭素高氯酸盐对肝癌细胞系在转录组层面上诱导巨大变化,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包括内质网应激、内源性凋亡及mTORC1信号激活等。4、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血竭素素高氯酸盐能够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溶酶体增多等改变。5、通过流式细胞仪线粒体膜电势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能够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膜电势降低,并诱导Bax及Bcl-2表达比例失衡及caspase-9活化。6、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激活肝癌细胞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信号通路被显着激活,在应用4-PBA抑制内质网应激信号的同时,其诱导的线粒体途径凋亡信号得到逆转。7、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能够激活肝癌细胞mTORC1信号,通过应用Torin-1抑制mTORC1的激活,能够逆转其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及下游凋亡信号。8、血竭素高氯酸盐能够在体内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且对裸鼠体重无明显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及重要器官的病理结构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能够诱导肝癌移植瘤组织结构紊乱,坏死程度加重,且对肝、肺、肾、心、脑无明显毒性作用。9、应用TUNEL法对肿瘤切片进行检测发现血竭素高氯酸使移植瘤组织TUNEL凋亡染色显着增强。10、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能够上调移植瘤内mTORC1通路及内质网应激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结论:1.血竭素高氯酸盐在体内及体外均能够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并对正常细胞及组织毒性较小。2.血竭素高氯酸盐能够激活肝癌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并介导诱发内源性凋亡。3.血竭素高氯酸盐能够激活mTORC1,并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分支信号通路PERK-ATF4-CHOP介导下游凋亡信号。

杨华[3](2020)在《lncRNA BLACAT1调控miR-519d-3p参与卵巢癌增殖侵袭的实验研究及多模态超声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女性常见的高致死率的妇科恶性肿瘤,大约占全球3%的女性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初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来诊时已经处于癌症的中晚期,多数患者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低。因此,探讨卵巢癌发病的深层机制,对寻找新的、有效的生物学指标和治疗靶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近年来肿瘤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凋亡、化疗耐药、血管生成、免疫及成瘤等重要过程。膀胱癌相关转录因子1(bladder cancer associated transcript 1,BLACAT1)是新近报道的lncRNA,能够促进乳腺癌、宫颈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骨肉瘤以及胶质瘤等多种肿瘤的增殖和侵袭,然而其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预测发现lncRNA BLACAT1上具有miR-519d-3p的结合位点,已有研究证实miR-519d-3p能够调控XIAP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并增强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研究还发现miR-519d-3p能够抑制前列腺癌、胃癌、滋养层细胞以及胰腺癌等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而其对卵巢癌侵袭、转移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多模态超声主要是指联合二维灰阶超声(2-Dimentional Ultrasound,2DUS)、彩色或能量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ing,CDFI/Power Doppler Imagining,PDI)、超微血管显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及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获取组织或病灶的相关声学参数,获得对病灶的形态学、血流灌注情况及组织硬度的全面的综合性评估,用于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的检测和疗效的评估,而目前对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靶向基因治疗疗效的评估尚未见报道。方法:1.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国沈阳)妇科手术经病理证实的30例卵巢癌组织和同期29例正常卵巢组织,所有组织标本离体后在液氮中冷冻后于-80℃保存。全部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任何的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也无任何其他系统的恶性肿瘤。同时,收集全部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临床样本组织和四种卵巢癌细胞株(SK-OV-3、ES-2、NIH-OVCAR-3、Caov-3)中BLACAT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筛选出两种高表达的细胞株。2.将筛选出的SK-OV-3、NIH-OVCAR-3细胞株分别分为对照组、NC shRNA组和BLACAT1 shRNA组,采用RNA干扰技术转染各组细胞,利用qRT-PCR技术检测敲减效果。利用MTT法及EdU染色法检测敲减BLACAT1的表达水平对卵巢癌细胞SK-OV-3、NIH-OVCAR-3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验敲减BLACAT1后对SK-OV-3、NIH-OVCAR-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将功能细胞HEK-293T分为四组:wt-BLACAT1+NC mimic组、mut-BLACAT1+NC mimic组、wt-BLACAT1+miR-519d-3p mimic组、mut-BLACAT1+miR-519d-3p mimic组,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BLACAT1与miR-519d-3p的结合情况。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敲减SK-OV-3、NIH-OVCAR-3细胞中BLACAT1对miR-519d-3p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减BLACAT1的SK-OV-3、NIH-OVCAR-3细胞中RPS15A、总β-catenin、胞核β-catenin以及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SK-OV-3细胞分成为对照组、NC mimic组、miR-519d-3p mimic组,分别用miRNA的mimic转染SK-OV-3细胞,MTT法检验上调miR-519d-3p的表达对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产生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验上调miR-519d-3p的表达对SK-OV-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产生的影响。5.采用BLACAT1 shRNA、NC shRNA分别转染SK-OV-3细胞并筛选稳转细胞株,将筛选的稳转卵巢癌细胞株接种于裸鼠右侧背部皮下,待成瘤后每三天测量并记录移植瘤的体积。于第25天将裸鼠处死之前行多模态超声检测(包括2DUS、CDFI、SMI和UE)。利用qRT-PCR方法检测瘤体组织中BLACAT1、miR-519d-3p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瘤体组织中的RPS15A、总β-catenin、胞核β-catenin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瘤体组织中Ki67、CD3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1.BLACAT1在卵巢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卵巢癌组织中BLACAT1的表达量与卵巢癌组织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其表达程度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组织分期、血清CA125值、腹水情况以及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四种卵巢细胞株中BLACAT1的表达均呈阳性,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SK-OV-3、NIH-OVCAR-3、ES-2、Caov-3,其中SK-OV-3、NIH-OVCAR-3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后两种(P<0.05)。2.shRNA-BLACAT1质粒能够成功的敲减SK-OV-3、NIH-OVCAR-3细胞中BLACAT1的表达水平(P<0.05)。MTT实验、EdU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敲减卵巢癌细胞中BLACAT1的表达水平能够抑制SK-OV-3、NIH-OVCAR-3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敲减卵巢癌细胞中BLACAT1能够明显抑制SK-OV-3、NIH-OVCAR-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P<0.05)。3.利用网络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http://starbase.sysu.edu.cn/)预测发现BLACAT1和miR-519d-3p有靶向结合的位点,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当293T细胞转染pmiR-GLO-wt-BLACAT1后,miR-519d-3p mimic能够明显减低其荧光素酶活性(P<0.05),而对转染pmiR-GLO-mut-BLACAT1的293T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qRT-PCR方法检测发现敲减BLACAT1能够显着上调SK-OV-3、NIH-OVCAR-3细胞中miR-519d-3p的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敲减SK-OV-3、NIH-OVCAR-3细胞中BLACAT1的表达能够显着降低细胞中RPS15A、胞核β-catenin和VEGF蛋白的表达(P<0.05),而对胞浆中总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4.MTT法检测结果发现上调miR-519d-3p的表达对SK-OV-3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P<0.05);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上调miR-519d-3p的表达可显着抑制SK-OV-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5.转染BLACAT1 shRNA的裸鼠皮下移植瘤(SK-OV-3)的生长速度和体积均显着低于转染NC shRNA组(P<0.05)。两组移植瘤的2DUS表现相似,无明显差异;CDFI联合SMI检测两组瘤体内的血流结果显示NC shRNA的血流多于BLACAT1 shRNA,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eal-Time Elastoechogenicity,RTE)检测两组瘤体评分都是以3分、4分为主,两组比较RTE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结果证实NC shRNA组瘤体组织的Emax、Emean、Eratio测量值均高于BLACAT1 shRNA组,且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qRT-PCR方法结果发现BLACAT1 shRNA组瘤体组织中BLACAT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C shRNA组,而miR-519d-3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 shRNA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BLACAT1 shRNA组瘤体中RPS15A、胞核β-catenin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NC shRNA组(P<0.05),而两组的总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IHC结果证实BLACAT1shRNA组瘤体组织中的MVD和ki67均明显低于NC sh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血流半定量检查结果与MVD和VEGF蛋白的表达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BLACAT1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株中呈高水平表达,提示BLACAT1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2.BLACAT1可体外增强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能力。3.BLACAT1能够通过靶向调控miR-519d-3p及其下游靶基因,进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同时可能促进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4.miR-519d-3p在体外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具有抑制作用。5.BLACAT1能够通过靶向调控miR-519d-3p及其下游靶基因,进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新生血管的生成。利用多模态超声(2DUS、CDFI、SMI、RTE、SWE)从肿瘤的形态、新生血管形成及组织硬度多方面验证BLACAT1shRNA对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覃琴[4](2019)在《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在HBV相关肝细胞癌(≤3cm)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病灶直径≤3cm)的诊断能力,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病灶直径≤2cm)时,对超声造影联合增强CT或超声造影联合普美显核磁诊断策略进行诊断价值评价。选择最优诊断方法用于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提高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率,以期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方法选取从2010年6月到2016年6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具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基础疾病患者,行常规检查提示肝脏占位病变,在发现占位病变四周内完善至少两种影像学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普美显核磁检查)且同时行病理诊断,共计269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HCC),且超声造影提示病灶直径≤3cm,或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HGDN),或病理诊断为肝硬化结节(CRN)。根据病理诊断分为CRN组(53例)、HGDN组(62例)、HCC组(154例)。HCC组内依据病灶大小分为两组HCC(≤2cm)组(75例)和HCC(2-3cm)组(79例)。通过进行McNemanr检验评价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在HCC(≤3cm)的诊断能力。另外运用ROC曲线对HCC(≤2cm)的影像联合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1、CRN组与HCC组、HGDN组的年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CRN组的平均年龄水平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在性别因素上CRN组与HCC组、HGDN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7),CRN组中女性患者比重相比于其他两组更大,从性别构成而言,男性患者的比重大于女性患者。HCC组与HGDN组、CRN组之间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HCC组的血清甲胎蛋白平均水平明显高于HGDN组和CRN组。2、62例HGDN患者中有45例(39.1%)在超声造影中表现为增强模式,在增强CT中有32例(29.1%),在普美显核磁上有7例(24.1%),但门脉期平衡期造影剂廓清不明显。诊断HGDN与CRN时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三者的诊断能力相当。在诊断HCC与HGDN时三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均较低。3、在诊断能力评价中,超声造影诊断HCC(≤3cm)优于增强CT和普美显核磁,普美显核磁优于增强CT。当病灶≤2cm时,普美显核磁优于增强CT,而病灶2-3cm时普美显核磁与增强CT诊断能力相当。4、超声造影联合增强CT用于HCC(≤2cm)与非癌结节诊断中,联合诊断的AUC值(0.806)高于超声造影和增强CT(0.768,0.656),超声造影联合普美显核磁的AUC值(0.768)大于超声造影和普美显核磁(0.757,0.648),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超声造影、单独增强CT、单独普美显核磁。超声造影联合增强CT用于HCC(≤2cm)与CRN诊断中,联合诊断的AUC值(0.800)低于超声造影(0.945),超声造影联合普美显核磁的AUC值(0.768)低于超声造影(0.853),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低于单独超声造影。结论1、在HCC(≤3cm)的诊断中超声造影的诊断能力最高,普美显核磁次之,增强CT最低。从灵敏度、正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而言,超声造影明显高于增强CT、普美显核磁。诊断HCC与HGDN时,三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均偏低。2、在诊断HCC(≤2cm)时,普美显核磁诊断能力优于增强CT,而在诊断HCC(2-3cm)时普美显核磁与增强CT相当。3、在HGDN与CRN的鉴别中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诊断能力相当。4、超声造影联合增强CT、超声造影联合普美显核磁两种诊断策略用于HCC(≤2cm)与非癌结节的诊断中,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影像学检查。在HCC(≤2cm)与CRN中,联合诊断的诊断价值低于单独超声造影检查。

高军喜[5](2019)在《乳腺癌超声造影及其与生物学预后因子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筛选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定量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其诊断效能,选取较为典型的乳腺癌恶性造影特征对BI-RADS-US4类乳腺不典型病变再次分级诊断价值,探讨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定量参数与ER、PR以及miR-146a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1):13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进行术前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超声造影诊断乳腺癌的多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乳腺癌诊断的统计模型即回归方程,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诊断效能;2):130例常规超声分为BI-RADS-US4类乳腺病灶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之下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超声造影定性指标(包括快进快退/慢退增强模式,高增强,造影后病灶范围扩大,增强后病灶内部充盈缺损及周边放射性汇聚)再次对病变进行分级诊断,无上述任何一项特征降为3级,有其中任意两项者升一级,有其中任意三项者升两级,有其中三项以上者升为5级,依据患者最终手术后病理结果探讨结合超声造影恶性特征对BI-RADS-US4类不典型乳腺病变再次分级诊断价值。3):收集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获取其免疫组化结果的患者60例,观察6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特征并采用超声造影QLAB软件对乳腺癌病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将肿块超声造影特征及边缘带定量参数指标与ER、PR及HER-2及Ki-67不同免疫组化因子及miR-146a表达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定性及定量指标中的增强模式,增强幅度,增强后病灶扩大,周边汇聚征,造影剂进入肿瘤顺序、造影剂内部分布情况、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及梯度良恶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指标中进入Logistic模型为增强模式及增强后病灶是否扩大,回归方程为P=1/[1+e-(-1.277+0.992X2+0.957X5)],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761,95%CI:0.67-0.85,诊断效能中等;定量指标进入Logistic模型的为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回归方程P=1/[1+e-(-0.333+0.09Y1-0.025Y3)],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95%CI:0.61-0.79,诊断效能较低;将单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定性及定量指标合并后最终进入Logistic模型的指标为增强模式及增强后病灶扩大,回归方程P=1/[1+e-(-1.479+0.985X2+0.988X5)],方程ROC曲线面积0.804,95%CI:0.73-0.88,诊断效能中等,但好于单独定性及定量指标的诊断效能。2):超声造影诊断BI-RADS-US4类不典型病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4%,83.6%,86.9%,83.8%,90.3%,依据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特征再次分级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显示超声造影恶性特征能够降低良性病灶活检率68.5%(46/67),其中对造影前分为4A类的腺病并导管扩张,其降低活检率达83.7%(31/37),同时提高约73.0%(46/63)恶性病灶诊断信心,尤其对浸润性导管癌提高约82.69(43/52)诊断信心,超声造影后分为3级及4A病灶恶性百分比较理论风险值增高,其余均在或接近理论风险值范围。3):乳腺癌ER及PR阴性表达者更易内部灌注缺损超声造影特征,且两者呈负相关(P<0.05);Ki-67阳性表达者则更易出现高增强及快进快退/慢退的增强模式,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HER-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病灶更易出现快进快退/慢退的增强模式、增强后扩大、边缘不清及内部充盈缺损等超声造影增强特征(P<0.05);乳腺癌ER、PR及HER-2表达与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中的达峰时间均有相关性,HER-2表达与TTP呈负相关,ER与PR呈正相关,HER-2阳性表达则与灌注参数中Grad呈正相关,定量参数中TTP及AUC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内miR-146a/u6表达低于乳腺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内表达(P<0.05);超声造影幅度呈高增强、快进快慢/慢退以及向心型充填的乳腺癌肿块病灶内miR-146a/u6更易出现低表达;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中的达峰时间与miR-146a/u6表达成正相关,达峰时间越短病灶,病灶内miR-146a/u6表达相对越低;乳腺癌出现淋巴结转移者癌内miR-146a/u6表达呈现低表达。结论:1):将超声造影特征及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提高超声造影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2):乳腺肿瘤恶性造影特征对BI-RADS-US4类不典型病灶诊断准确性较高,在降低BI-RADS4类不典型病灶穿刺活检风险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此类病变中恶性病灶诊断信心,从而能够进一步优化BI-RADS-US4类不典型病变分级,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的参考依据。3):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灌注参数与乳腺癌不同免疫组化等生物学预后因子及miR-146a表达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因子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及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方面参考依据。

吴文俊[6](2018)在《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的三维体系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甲状腺超声、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学检查及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甲状腺中心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606例,整理超声图像及报告,应用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进行分类,选取直径≥1cm或直径<1cm伴有超声恶性征象的结节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采用Bethesda分类报告系统对甲状腺结节性质做出判断,并与手术病理诊断和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所有结节的TI-RADS和Bethesda分类,各个类别中恶性结节所占的比例。比较TI-RADS分类、FNAC-Bethesda和两者联合检查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比较三种方法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2.对于FNAC-Bethesda分类方法未能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170例,进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学检查(CNB),以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或部分患者再次FNAC/CNB联合超声随访的结果为结局,统计CNB对于这部分性质不明的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绘制ROC曲线,比较CNB与FNAC的诊断效力。3.对具有超声影像学可疑恶性征象的甲状腺结节进行FNAC检查,同时对穿刺标本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对照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和临床随访情况,统计在影像学高危的甲状腺结节中BRAFV600E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对超声影像学高危而Bethesda IIII类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1.对有完整资料的4814枚甲状腺结节进行回顾,TI-RADS 25类结节分别为3.7%、47.7%、47.5%和1.7%,其中4a、4b和4c分别占38.7%、7.0%和1.8%;Bethesda IVI级结节比例分别是13.3%、59.0%、6.4%、0.7%、15.3%和5.0%;以TI-RADS分类和Bethesda分类来评价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79.73%、81.72%,特异性分别为66.02%、99.0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3.50%、97.28%,阴性预测值为86.91%、93.16%,准确性分别为70.53%和94.14%;联合以上两种检查来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敏感性为85.15%,特异性94.77%,阳性预测值82.04%,阴性预测值93.10%,准确性91.68%。三种评价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05、0.884和0.898。TI-RADS分类方法的诊断效能低于Bethesda分类和两者联合诊断(P<0.01)。2.对于初次FNAC联合TI-RADS未能明确诊断的183枚甲状腺结节,CNB的未诊断率为4.3%,对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敏感性为80.28%,特异性为97.75%,阳性预测值96.61%,阴性预测值86.13%,曲线下面积为0.844,高于FNAC的曲线下面积为0.640(P<0.05)。CNB对于Bethesda I、III类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90.48%,阳性预测值为90.91%,阴性预测值为82.61%,准确性为86.67%,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2例患者通过CNB确诊弥漫大B淋巴瘤。3.对于具有1个或者1个以上超声恶性征象的高危甲状腺结节733枚,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在Bethesda IVI类的分别为35.1%、29.5%、85.4%、0%、87.1%和92.9%;在Bethesda I、III类结节中,BRAFV600E突变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1.30%,特异性为75.00%,阳性预测值97.67%,阴性预测值42.85%,准确性为90.00%。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44例Bethesda II类的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结节接受手术治疗,42例病理结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95.5%)。【结论】1.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结节的重要的筛选手段,TI-RADS分类有利于对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分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FNAC。FNAC和FNAC联合TIRADS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比TI-RADS高,能为甲状腺结节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信息,指导临床处理策略的制定。2.CNB对于FNAC难以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诊断率明显提高,能为这部分结节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评估结节的良恶性更为准确,是FNAC的有力补充。3.BRAFV600E基因突变对超声影像学高危甲状腺结节诊断效能高,是FNAC的重要补充。该突变检测对于防止Bethesda IIII类影像学高危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唐桢云[7](2018)在《剪切波弹性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病灶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剪切波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成像对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及观察者间一致性。2、研究超声造影对乳腺病灶的诊断效能。3、研究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联合BI-RADS分类的诊断价值。4、研究剪切波与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2016年1月-2016年2月的170个病人170个乳腺病灶进行评估。由两名医生分别对每个病灶在静态和动态模式成像下测量定性和定量指标,分析两种成像模式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并比较二者的诊断价值。2、对2016年1月-2016年2月的129个病人129个乳腺病灶行实时超声造影,判断定量和定性指标的诊断价值。3、对2016年1月-2016年2月129个病人129个乳腺病灶行剪切波弹性成像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剪切波和超声造影联合BI-RADS分类的诊断价值。4、对2016年1月-2016年2月129个病人129个乳腺病灶行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评估剪切波同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剪切波弹性成像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下的定量指标可重复性佳,动态定性指标观察者间一致性高于静态模式。两种模式成像在定量指标中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定量指标效能高于定性指标。2.超声造影中恶性肿块多见向心型灌注模式、充盈缺损及周围粗大扭曲血管。乳腺恶性肿块的灌注曲线下面积和廓清面积高于良性。3、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分别联合BI-RADS、剪切波和超声造影联合BI-RADS都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剪切波和超声造影联合BI-RADS诊断效能最佳。4、良性肿块中,PI、Slope、Area、Washin及Washout和静态模式下的Emax、Emean及SD正相关。恶性肿块中,MTT与Emax、Emean及SD正相关;PI、Slope、Area、Washin及Washout与Emax、Emean负相关。结论:1、剪切波弹性成像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下的定量指标可重复性佳,诊断效能相似。2、超声造影对乳腺肿块性质的鉴别定性指标优于定量指标。3、剪切波和超声造影联合BI-RADS诊断效能最佳。4、良性肿块硬度越大血流量越大,恶性肿块硬度越大,血流量越小。

孟令彧[8](2017)在《乳腺癌血浆循环microRNA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度约为22-24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信使mRNA相互作用,调节基因的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类小分子在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并且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癌症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子。大量研究证实,miRNA参与包括调控细胞增生,细胞凋亡,干细胞分化,肿瘤发生和肿瘤转移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和疾病的调控。miRNA被视为防治肿瘤等疾病的最有希望的生物分子之一。乳腺癌是最普通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与癌症相关女性死亡率的第二大因素。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应用最新的生命科学知识来探究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早发现,早治疗,在乳腺癌细胞转移扩散之前,采取治疗措施,有效降低癌细胞转移风险,这对提高乳腺癌治愈率,挽救乳腺癌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综合文献分析,结合临床样本,从患者血浆中筛选可用于乳腺癌无创早期诊断的miRNA潜在生物标志物。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课题组自主设计microRNA引物库,并且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的miRNA进行验证,设计了检测灵敏度高、高效、快速的血浆循环miRNA检测芯片。本课题采集40例健康人的血浆和54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浆,通过应用血浆循环miRNA检测芯片,发现miR-17-92a基因簇家族中四个成员,miR-17-5p,miR-19a,miR-19b,miR-92a以及miR-27a异常表达的miRNA分子。以这些miRNA分子作为研究重点,初步探究这些miRNA分子与乳腺癌病理和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1.临床病例资料在2012-2016年上海市东方医院甲状腺科收集的乳腺癌患者54例,同期收集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女性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2.收集分离与保存血浆样本全部患者治疗之前抽取5mlEDTA抗凝全血。所有乳腺癌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全血在四小时内分离,采集血浆后分装于EP管中且保存于-80冰箱。3.miRNA检测芯片筛查抽提血浆总RNA,逆转录为cDNA后,以5s rRNA为内参对照,ddH2O为阴性对照,采用SYBR green法进行PCR扩增,miRNA相对表达水平以2-ddct值代表。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次实验中涉及到2组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统计学Mann-Whitney(-Wilcoxon)test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浆miRNA的单独诊断效率。结果1.乳腺癌患者血浆中差异miRNAs筛选及其诊断价值本实验应用microRNA检测芯片对54例乳腺癌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女性的血浆进行miRNA检测,我们发现5个循环miRNA在乳腺癌血浆中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与健康对照组女性相比,乳腺癌患者血浆中5个miRNA,miR-17-5p,miR-19a,miR-19b,miR-92a,miR-27a均表达上调,其相对正常对照组表达量分别为miR-17-5p(Z=-3.426,P=0.001),miR-19a(Z=-2.524,P=0.012),miR-19b(Z=-3.392,P=0.001),miR-92a(Z=-3.091,P=0.002),miR-27a(Z=-2.845,P=0.004)。采用ROC曲线,来反映在乳腺癌血浆中表达异常的miRNA检测乳腺癌的准确性和特异性。miR-17-5p,miR-19a,miR-19b,miR-92a,miR-27a,它们各自的ROC曲线下表面积(AUC)分别为0.707,0.663,0.706,0.687,0.672。2.乳腺癌血浆中这些miRNA与乳腺癌转移的相关性与健康女性相比,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浆中miR-17-5p(Z=-2.247,P=0.025),miR-19b(Z=-2.718,P=0.007),miR-92a(Z=-3.718,P=0.000),miR-27a(Z=-1.969,P=0.049)表达量升高。与健康女性相比,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浆中miR-17-5p(Z=-2.190,P=0.029),miR-19b(Z=-2.580,P=0.010)表达上调。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比较,miR-92a(Z=-2.218,P=0.033)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浆中表达量更高。3.乳腺癌血浆中这些miRNA与乳腺癌浸润性的相关性与健康女性相比,非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血浆中miR-17-5p(Z=-2.838,P=0.005),miR-19a(Z=-2.522,P=0.012),miR-19b(Z=-2.135,P=0.033),miR-92a(Z=-2.645,P=0.008),miR-27a(Z=-2.595,P=0.009)表达量均升高。与健康女性相比,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血浆中miR-17-5p(Z=-2.589,P=0.010),miR-19a(Z=-3.901,P=0.000),miR-19b(Z=-3.314,P=0.001),miR-92a(Z=-2.853,P=0.004),miR-27a(Z=-2.436,P=0.015)表达量升高。4.乳腺癌血浆中miRNA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按照乳腺癌临床分期分析,miR-17-5p,miR-19a,miR-19b,miR-92a,miR-27a在临床分期T0与T1,T2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这些血浆miRNA分子在乳腺癌T1,T2表达升高,提示它们与T1,T2有相关性。另外,miR-19b和miR-92a在临床分期T0与T3-4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揭示这两种血浆miRNA与T3,T4也有相关性。结论1.与健康对照组女性相比,miRNA-17-92a家族成员miR-17-5p,miR-19a,miR-19b和miR-92a,以及一个循环miR-27a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显着性升高。2.探究这些miRNA与乳腺癌转移性的关系时,发现血浆中循环miR-17-5p,miR-19b,miR-92a以及miR-27a在转移与非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含量均升高。其中,miR-92a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浆含量更高。3.探究这些miRNA与乳腺癌浸润性关系时,发现miR-17-5p,miR-19a,miR-19b,miR-92a以及miR-27a在浸润性乳腺癌和非浸润性乳腺癌中,均显着性表达上调。4.探究miRNA与乳腺癌病理分期关系时,发现循环miR-17-5p,miR-19a,miR-19b,miR-92a,miR-27a与乳腺癌T1,T2期均有相关性,此外,miR-19b和miR-92a与乳腺癌T3-4也有相关性。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9](2015)在《中国心血管超声造影增强检查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简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能够通过肺循环的左心系统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UCA)不断被研发并在基础与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各种新型心血管超声造影显像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血管超声检查基础上使用UCA增强技术已经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和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包括:清楚显示心腔内膜边界明显提高了左心室射血分

刘艾琳,陈倩,毕颖文,李霞萍,黄宏达,郭洁,江臻颖[10](2014)在《兔眼低剂量Sono Vue超声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机械指数(MI)条件下低剂量Sono Vue超声造影在眼部应用的可行性及对兔眼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评价其在眼部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16只新西兰白兔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B组(MI=0.1)、C组(MI=0.3)、D组(MI=0.1联合瞬间爆破),造影剂剂量为1.2 m L。由Qontra Xt软件获得兔眼球壁超声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归纳曲线特征,经SPSS软件对曲线的4个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兔处死后取正常眼及实验眼做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及血管渗漏情况。结果采用低剂量Sono Vue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到球后血管、球壁及眶组织增强至消退的动态过程。球壁灌注的时间-强度曲线陡直上升后迅速达到峰值,再缓慢下降至造影前水平。B组与C组间4项参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各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均正常。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染色均局限于脉络膜血管及视网膜毛细血管、视盘区小血管内,血管周围组织无阳性染色。结论低剂量Sono Vue兔眼超声造影具有可行性,不同MI值低剂量超声造影条件下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无明显改变。

二、实时超声造影中MI和DP的意义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时超声造影中MI和DP的意义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核仁素靶向的超声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疗效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诊治现状
    1.2 核仁素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潜在的诊治靶点
    1.3 核酸适配体介导的靶向诊疗策略
    1.4 超声分子影像学技术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诊治的关键技术
    1.5 靶向脂质纳米泡在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及靶向增效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1.6 本课题的实验设计
第二章 靶向超声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增强显像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靶向载药超声纳米探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能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核仁素的肿瘤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在读期间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
致谢

(2)血竭素高氯酸盐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肝细胞癌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肝细胞癌流行病学概述
    1.2 肝细胞癌的治疗现状
        1.2.1 概述
        1.2.2 外科及介入治疗
        1.2.3 临床系统药物治疗
    1.3 内质网应激在肝细胞癌中的多重调控作用
        1.3.1 内质网应激概述
        1.3.2 内质网应激与肿瘤
        1.3.3 内质网应激与肝癌
    1.4 血竭素高氯酸盐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器材及试剂
        2.1.1 实验器材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体外实验用血竭素高氯酸盐溶液配制
        2.2.2 细胞培养
        2.2.3 细胞活力检测实验
        2.2.4 荧光显微镜细胞核形态检测
        2.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势(MMP)
        2.2.7 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器形态
        2.2.8 RNA-seq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2.10 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模型建立及相关实验
        2.2.11 提取细胞总蛋白
        2.2.12 Westen blot法检测细胞及组织蛋白变化
        2.2.13 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
        2.2.14 TUNEL凋亡检测
        2.2.15 免疫组化检测
        2.2.16 统计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人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的影响
        3.1.1 MTT法检测显示血竭素高氯酸盐使人肝癌细胞系细胞活力显着下降
        3.1.2 MTT法检测显示血竭素高氯酸盐对人正常肝细胞的细胞毒性明显小于人肝癌细胞系
        3.1.3 荧光显微镜下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改变
        3.1.4 凋亡抑制剂Z-VAD-FMK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对肝癌细胞的抑制
        3.1.5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的细胞凋亡
        3.1.6 血竭素高氯酸盐引起肝癌细胞凋亡蛋白改变
    3.2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血竭素高氯酸盐对肝细胞癌产生的生物过程改变
        3.2.1 测序基因质量控制
        3.2.2 差异基因分析
        3.2.3 基于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2.4 基于基因表达矩阵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2.5 qRT-PCR验证
    3.3 电子显微镜观察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发肝癌细胞形态学改变
    3.4 血竭素高氯酸盐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
        3.4.1 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线粒体途径凋亡标志性蛋白上调
        3.4.2 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膜电势降低
    3.5 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肝癌细胞内质网应激
        3.5.1 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肝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改变
        3.5.2 4-PBA减轻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的肝癌细胞的毒性
        3.5.3 4-PBA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3.5.4 4-PBA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的线粒体膜电势降低
        3.5.5 4-PBA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的线粒体途径凋亡蛋白改变
    3.6 mTORC1 信号通路在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6.1 血竭素高氯酸盐上调肝癌细胞内mTORC1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3.6.2 Torin-1 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的肝癌细胞毒性
        3.6.3 Torin-1 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的内质网应激通路激活
        3.6.4 Torin-1 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的细胞凋亡
        3.6.5 Torin-1 逆转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的线粒体膜电势降低
    3.7 血竭素高氯酸盐在体内对肝癌移植瘤小鼠的影响
        3.7.1 血竭素高氯酸盐抑制肝癌移植瘤生长
        3.7.2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移植瘤小鼠重要脏器无明显毒性作用
        3.7.3 HE染色提示血竭素高氯酸盐影响肝癌移植瘤组织结构
        3.7.4 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凋亡
        3.7.5 免疫组化发现血竭素高氯酸盐诱导肝癌移植瘤p-4EBP1、p-PERK及 CHOP表达上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lncRNA BLACAT1调控miR-519d-3p参与卵巢癌增殖侵袭的实验研究及多模态超声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lncRNA BLACAT1 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组织中的总RNA提取
        2.2.2 总RNA浓度的检测
        2.2.3 反转录
        2.2.4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BLACAT1 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2 BLACAT1 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lncRNA BLACAT1 调控miR-519d-3p对卵巢癌细胞恶性进展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BLACAT1-sh RNA质粒和miR-519d-3p mimic片段的构建
        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及转染
        2.2.2 细胞接种、转染及细胞功能检测
        2.2.3 双荧光素酶检测
        2.2.4 Western Blot检测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2.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高表达BLACAT1 的卵巢细胞株筛选
        3.2 shRNA-BLACAT1 敲减的效果
        3.3 抑制BLACAT1 的表达水平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活性
        3.3.1 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3.3.3 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
        3.4 抑制BLACAT1 的表达水平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3.4.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3.4.2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3.5 BLACAT1 可以调控卵巢癌细胞中miR-519d-3p的表达水平
        3.5.1 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
        3.5.2 BLACAT1和miR-519d-3p靶向调控关系
        3.6 抑制BLACAT1 的表达可降低细胞中RPS15A、胞核β-catenin以及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
        3.7 miR-519d-3p体外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转移能力
        3.7.1 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7.2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3.7.3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4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lncRNA BLACAT1 对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多模态超声评估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模型建立和实验分组
        2.2.2 多模态超声评估各组裸鼠移植瘤
        2.2.3 荧光定量PCR检测
        2.2.4 Western Blot检测
        2.2.5 免疫组化检测
        2.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的生长情况
        3.2 超声图像特征表现
        3.2.12 DUS检测结果
        3.2.2 超声血流检测结果
        3.2.3 超声硬度检测结果
        3.3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3.5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5.1 抗CD31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3.5.2 Ki67结果
        3.6 两组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SMI半定量结果与VEGF及 MV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在HBV相关肝细胞癌(≤3cm)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病例选择
    2 排除标准
    3 分组方法
    4 研究方法
        4.1 超声造影
        4.2 增强CT
        4.3 普美显核磁
        4.4 组织学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线资料
    2 HCC组、HGDN组和CRN组
        2.1 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的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2.2 超声造影、增强CT和普美显核磁在鉴别诊断HCC、HGDN、CRN的诊断准确度比较
    3 HCC(≤2cm)组、HCC(2-3cm)组、HGDN组、CRN组
        3.1 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的诊断试验评价指标
        3.2 超声造影、增强CT和普美显核磁在诊断HCC(≤2cm)、HCC(2-3cm)和CRN、HGDN的诊断准确度比较
    4 影像学联合诊断应用于HCC(≤2cm)诊断
        4.1 诊断HCC(≤2cm)与非癌结节
        4.2 诊断HCC(≤2cm)与CRN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早期肝细胞癌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乳腺癌超声造影及其与生物学预后因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超声造影特征及定量参数诊断乳腺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恶性造影特征对BIRADS-US4类不典型乳腺病变再次分级诊断价值探讨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定量参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及miR-146a表达关系关系研究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1 全文总结
    2 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新技术评价乳腺癌相关生物学预后因子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的三维体系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IRADS结合FNA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甲状腺结节TI-RADS的分类情况
        2.2 甲状腺结节Bethesda分类结果
        2.3 三种方法的诊断效能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对FNAC不确定结节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操作方法与设备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CNB对FNAC联合超声未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2.2 手术病理标本分析
        2.3 CNB结果与超声TI-RADS和FNA检查Bethesda分类的联系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对超声影像学高危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与设备
    2.结果
        2.1 ARMS法检测BRAF~(V600E)突变的实验质控。
        2.2 超声影像学高危甲状腺结节TI-RADS分类和Bethesda分类情况
        2.3 BRAF~(V600E)突变检测对BethesdaI、III类结节的诊断
        2.4 BRAF~(V600E)在细胞学良性结节中的突变情况
    3.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一、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及进展
    二、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意义
    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意义
    四、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五、甲状腺癌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剪切波弹性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病灶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绪论
    第一章 剪切波静态模式与动态模式弹性成像对于乳腺病灶诊断价值比较
        前言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病人选择
        1.1.2 剔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剪切波静态与动态模式弹性成像的观察者间一致性
        1.2.3 剪切波静态与动态模式弹性成像下的定性与定量指标比较
        1.2.4 剪切波弹性成像定性与定量指标的诊断效能
        1.3 讨论
        1.3.1 剪切波静态模式与动态模式弹性成像下定性指标对乳腺病灶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与诊断效能评价
        1.3.2 剪切波静态模式与动态模式弹性成像下定量指标对乳腺病灶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与诊断效能评价
        1.3.3 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结论
    第二章 超声造影定量与定性指标对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
        前言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病人选择
        2.1.2 剔除标准
        2.1.3 研究方法
        2.1.4 图像分析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乳腺超声造影定性指标
        2.2.3 乳腺超声造影定量指标
        2.3 讨论
        2.3.1 超声造影定量指标对于诊断乳腺病灶的有效性
        2.3.2 超声造影定性指标对于诊断乳腺病灶的有效性
        2.3.3 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结论
    第三章 乳腺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联合BI-RADS诊断效能研究
        前言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病人选择
        3.1.2 剔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造影数据分析
        3.1.5 与BI-RADS联合方法
        3.1.6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一般情况
        3.2.2 超声BI-RADS分别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的诊断效能
        3.3 讨论
        3.3.1 超声造影和剪切波分别联合BI-RADS诊断效能分析
        3.3.2 超声造影和剪切波联合BI-RADS诊断效能分析
        3.3.3 研究的不足之处
        3.4 结论
    第四章 乳腺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定量指标的关系
        前言
        4.1 资料与方法
        4.1.1 病人选择
        4.1.2 剔除标准
        4.1.3 研究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1.5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一般情况
        4.2.2 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定量指标关系
        4.3 讨论
        4.3.1 良性肿块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定量指标关系分析
        4.3.2 恶性肿块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定量指标关系分析
        4.3.3 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部分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COMPARISON OF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OF STATIC AND DYNAMIC MOD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LESIONS
        Introduction
        1.1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1 Patient Selection
        1.1.2 Excluding Standards
        1.1.3 Methods
        1.1.4 Statistical analysis
        1.2 Result
        1.2.1 General Condition
        1.2.2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of static and dynamic mode of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1.2.3 Comparis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under static and dynamicmode of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1.2.4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shearwave elastography
        1.3 Discussion
        1.3.1 Evaluating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and diagnostic efficacy of breast lesions withqualitative measurements under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in static/dynamic mode
        1.3.2 Evaluating the agreement and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forbreast lesions using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in dynamic mode and static mode
        1.3.3 Limitations
        1.4 Conclusion
    CHAPTER Ⅱ DIAGNOSTIC VALU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FOR BREAST LESIONS
        Introduction
        2.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1 Patient selection
        2.1.2 Exclusion criteria
        2.1.3 Experimental method
        2.1.4 Image analysis
        2.1.5 Statistical analysis
        2.2 Result
        2.2.1 General Condition
        2.2.2 Qualitative measurements of CEUS in the breast lesions
        2.2.3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CEUS in the breast lesions
        2.3 Discussion
        2.3.1 Efficacy of quantitative indice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breast lesions
        2.3.2 Efficacy of qualitative indice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breast lesions
        2.3.3 Limitations
        2.4 Conclusion
    CHAPTER Ⅲ DIAGNOSIS PERFORMANCE OF BREAST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OMBINED WITH BI-RADS
        Introduction
        3.1 Materials and Methods
        3.1.1 Patient selection
        3.1.2 Exclusion criteria
        3.1.3 Experiment method
        3.1.4 Data analysis
        3.1.5 Combined method with BI-RADS
        3.1.6 Statistical method
        3.2 Result
        3.2.1 General situation
        3.2.2 Ultrasound BI-RADS combined with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and CEUS
        3.3 Discussion
        3.3.1 Diagnostic efficacy analysis of combined ultrasound and shear wave elastographycombined with BI-RADS
        3.3.2 Analysis of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and shear waveelastography combined with BI-RADS
        3.3.3 Limitations
        3.4 Conclusion
    CHAPTER Ⅳ THE RELATIONSHIP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BETWEENSHEAR WAVE ELASTOGRAPHY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troduction
        4.1 Materials and Methods
        4.1.1 Patient selection
        4.1.2 Exclusion criteria
        4.1.3 Method
        4.1.4 Data analysis
        4.1.5 Statistical method
        4.2 Result
        4.2.1 General situation
        4.2.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SWE and of CEUS
        4.3 Discussion
        4.3.1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shearwave elastography and th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benign lesions
        4.3.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shearwave elastography and th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malignant lesions
        4.3.3 Limitations
        4.4 Conclusion
    Conclusion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8)乳腺癌血浆循环microRNA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样本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耗材
        1.4 实验仪器
    2 乳腺癌血浆中microRNA表达谱的建立和筛选
        2.1 收集和储存乳腺癌血浆临床样本
        2.2 提取乳腺癌血浆中RNA
        2.3 血浆中RNA反转录成cDNA
        2.4 miRNA检测芯片检测乳腺癌血浆中miRNA
        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乳腺癌血浆中miRNA的检测
    3.2 miRNA检测芯片筛查乳腺癌患者血浆中异常表达的miRNA分子及其诊断价值
    3.3 乳腺癌相关转移性的研究和分析
    3.4 乳腺癌是否为浸润性乳腺癌的研究和分析
    3.5 乳腺癌在不同阶段异常miRNA的研究和分析
结论
    1.乳腺癌血浆中异常表达的miRNA分子
    2.5 个循环miRNA在乳腺癌转移性相关的研究
    3.5 个循环miRNA乳腺癌的浸润相关性研究
    4.5 个循环miRNA与乳腺癌病理分期相关性研究和分析
    5.未来的研究方向
讨论
    1.乳腺癌临床诊断方法
    2.循环miRNA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标记物的可能
    3.检测循环miRNA的方法
    4.内参的选择
    5 乳腺癌血浆中异常表达的循环miRNA分子标记物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国心血管超声造影增强检查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简介
UCA
心血管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及原理
心血管超声造影增强检查方法
    一、右心系统超声造影方法
    二、左心腔超声造影方法
    三、心肌超声造影方法
    四、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临床应用
    一、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估
        (一)定量评价左心室容量和LVEF
        (二)精确观测心脏病理解剖结构功能
        (三)鉴别心腔内占位病变
        (四)增强多普勒信号
        (五)负荷超声心动图的造影增强
    二、MCE
    三、血管超声造影增强
    四、心血管超声造影在急诊科的应用
    五、心血管超声造影在ICU的应用
    六、心血管超声造影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七、心血管超声造影在儿科中的应用
UCA临床使用安全性
心血管超声造影实验室造影增强检查管理
公告和免责声明

(10)兔眼低剂量Sono Vue超声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实时超声造影中MI和DP的意义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核仁素靶向的超声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疗效能实验研究[D]. 方可敬.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2]血竭素高氯酸盐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肝细胞癌凋亡的机制研究[D]. 武家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3]lncRNA BLACAT1调控miR-519d-3p参与卵巢癌增殖侵袭的实验研究及多模态超声评估[D]. 杨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超声造影、增强CT、普美显核磁在HBV相关肝细胞癌(≤3cm)的诊断价值[D]. 覃琴.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乳腺癌超声造影及其与生物学预后因子关系研究[D]. 高军喜.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6]影像定位-细胞病理-分子靶标的三维体系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D]. 吴文俊. 苏州大学, 2018(01)
  • [7]剪切波弹性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病灶的诊断研究[D]. 唐桢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乳腺癌血浆循环microRNA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 孟令彧.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5)
  • [9]中国心血管超声造影增强检查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09)
  • [10]兔眼低剂量Sono Vue超声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观察[J]. 刘艾琳,陈倩,毕颖文,李霞萍,黄宏达,郭洁,江臻颖.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4(06)

标签:;  ;  ;  ;  ;  

MI和DP在实时增强超声中的意义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