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经法”对脑卒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临床研究

“大接经法”对脑卒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中风偏瘫是由急性脑血管病所引起的脑损害症状,是目前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针刺治疗中风有肯定的疗效且为首选的疗法。“大接经法”是中医运用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上的特殊手法,因操作简便,作用迅速,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有极佳效果,深入研究其机理与应用,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关中风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抒己见,形成了中医传统学派各自独具的观点风格。在历经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后,使其日臻完善。此中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但以内因为主。在内因中,既有火、气、痰、湿的作用,也有风、虚、瘀的存在,更有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这一根本因素存在,这对理解中风的本质和进行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近代依古籍理论及中风病的发病特点创用了“大接经法”治疗中风明显取得疗效,所谓大接经,“大”指大周天,“接经”指接通经脉,即是使大周天的经脉全部接通,方法是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改善全身气血运行,振奋周身气机,使大经脉的阴阳气血得以正常交接而从根本上解除中风病人脑内的致病原因。其特点是选用十二井穴为主,它是对脑部疾病的一种直接治疗方法,如使用得当,效果甚为理想,治疗更为彻底。本研究以脑卒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病人为对象,经检查有肢体偏瘫,舌质红、边有瘀点,脉沉实之表现。针刺十二井穴能明显地降低患者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血液循环,以活血通络,增加脑组织供血,有利脑神经功能恢;同时发现其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疗法。“大接经法”是通过消除中风机体的自由基、LPO调节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系统平衡,提高PGI2及PGI2/TXA2的比值,抑制中风患者体内已存在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减少血管痉挛,能防止其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避免血管的收缩和血栓形成,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有良好的作用。透过本研究实验设计,探讨“大接经法”治疗脑卒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病人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大接经法)与对照组(传统刺法),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差异和临床疗效比较,并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来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用CT脑灌注成像技术(multislice CT perfusion,imaging,MSCTPI)来探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在大接经法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全血黏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血小板聚集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痊愈率为76.67%,而对照组的痊愈率为3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都有所提高,疗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数值CBF、CBV均较治疗前增加,而TP较治疗前缩短,有显着性差异(p<0.01)。本研究对指导临床选用最佳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方案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也为今后进一步的机理探讨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历史文献研究
  • 1.1 疾病概述与病证分类
  • 1.2 病因病机
  • 1.2.1 发病原因
  • 1.2.2 病理机制
  • 1.3 病机转归
  • 2.现代文献研究
  • 2.1 定义
  • 2.2 中风的流行病学
  • 2.2.1 台湾地区中风概况
  • 2.3 中风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 2.3.1 中风的病因
  • 2.3.2 中风危险因素
  • 2.4 中风的临床特点
  • 2.5 中风常见的并发症
  • 2.6 中风的影像学检查
  • 3.针灸治疗中风(脑卒中)的研究概况
  • 3.1 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及机理
  • 3.2 针灸对中风治疗的临床报导
  • 4.大接经法
  • 4.1 "大接经法"包括以下两种选穴方法
  • 4.2 注意事项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数据
  • 1.1 诊断标准
  • 1.1.1 中医诊断标准
  • 1.1.2 西医诊断标准
  • 1.1.3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数据
  • 1.4 治疗方法
  • 1.5 操作方法
  • 1.6 检测方法及评估
  • 1.6.1 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
  • 1.6.2 Barthel(BI)指数积分评估
  • 1.6.3 CT检查方法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流程
  • 2.2 观察方法和指标
  • 2.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结果及分析
  • 3.1 大接经法组与传统刺法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分析
  • 3.2 大接经法组与传统刺法组的疗效比较分析
  • 3.3 大接经法组与传统刺法组治疗前后Barthel(BI)指数积分比较及积分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 3.4 用CT脑灌注成像技术来探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在大接经法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分析
  • 4.讨论
  • 4.1 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探讨
  • 4.2 大接经法治疗中风的原理探讨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血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0)
    • [2].瘀血痹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03)
    • [3].瘀血痹片质量标准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12)
    • [4].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胸痹瘀血痹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光明中医 2020(14)
    • [5].身痛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瘀血痹阻证患者疗效观察[J]. 内科 2017(04)
    • [6].瘀血痹颗粒的药理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1)
    • [7].腰痛宁胶囊治疗瘀血痹阻证强直性脊柱炎3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11)
    • [8].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痹阻型胸痹心痛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36)
    • [9].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瘀血痹阻证30例[J]. 辽宁中医杂志 2008(12)
    • [10].瘀血痹片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3)
    • [11].瘀血痹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18)
    • [12].身痛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瘀血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5)
    • [13].瘀血痹片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01)
    • [14].骨科熥药治疗瘀血痹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18(07)
    • [15].中医特色护理在瘀血痹阻证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5)
    • [16].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中风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 2017(02)
    • [17].瘀血痹片治疗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08)
    • [18].化瘀通痹汤治疗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30例临床总结[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05)
    • [19].化瘀祛痰熄风汤治疗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效果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 2016(09)
    • [20].血府逐瘀胶囊治疗52例瘀血痹阻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12)
    • [21].瘀血痹片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03)
    • [22].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瘀血痹阻型)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26)
    • [23].冯兴华治疗瘀血痹学术思想[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04)
    • [24].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瘀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J]. 中国社区医师 2018(14)
    • [25].瘀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内服联合外敷治疗临床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10)
    • [26].瘀血痹通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31)
    • [27].丹红散离子导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瘀血痹阻型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19(12)
    • [28].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瘀血痹闭型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处方药 2015(05)
    • [29].水蛭红花汤治疗瘀血痹闭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13(03)
    • [30].瘀血痹片抗炎镇痛药效作用研究[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0(04)

    标签:;  ;  ;  ;  ;  

    “大接经法”对脑卒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