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家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以陈埭丁氏家族为例

人类学视野下的家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以陈埭丁氏家族为例

论文摘要

聚落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许许多多历史悠久的聚落,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聚落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人类学对于乡土聚落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乡土聚落的表层形态与其深层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乡土聚落的演变及其规律。本文试图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来探讨一支西域穆斯林后裔在闽南陈埭所形成的聚落的形态演变,通过大量的实地访谈、拍照、测绘,运用丰富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力求再现聚落发展的历史脉络,探求其形态演变的文化内核,剖析当中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以期对传统聚落的研究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论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为第一章绪论,提出论文的选题背景,介绍相关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并阐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二为第二至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以陈埭丁氏聚落的区位及建制沿革、自然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运用聚落演变的相关原理,以丁氏聚落从肇居到繁荣再到式微的整个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探讨自然环境及政治、经济、文化对聚落演变的影响;接着具体地分析了丁氏聚落宏观层面的形态演变,指出丁氏选择基址的自然人文因素及风水堪舆观,并从分房制度的角度论述了聚落团聚状形态的生成演变及聚落内团块自身的形态演变;最后是以聚落中具有典型指标意义的祠堂建筑进行聚落微观层面的分析,分别从大宗祠、小宗祠和祖厝三个不同层次来探讨其形态的演变。三为第五章,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睦族和邻的共存意识、礼制为先的伦理意识、重士农商的务实意识、光宗显祖的炫耀意识、祈福禳灾的趋吉意识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丁氏族人的精神本质,阐明它们对聚落形态演变的深刻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陈埭丁氏聚落形成、发展及式微的演变历程
  • 2.1 陈埭镇背景资料
  • 2.1.1 区位及建制沿革
  • 2.1.2 自然环境状况
  • 2.1.3 历史文化背景
  • 2.2 陈埭丁氏聚落形成、发展及式微的历程
  • 2.2.1 元明易代肇居陈埭
  • 2.2.2 明代的发展与繁荣
  • 2.2.3 清初以来的式微
  • 2.3 陈埭丁氏聚落演变的因素
  • 2.3.1 自然环境因素
  • 2.3.2 历史文化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丁氏聚落形态宏观层面人类学分析
  • 3.1 聚落的基址选定
  • 3.2 聚落的结构演变
  • 3.2.1 分房制度与团块结构
  • 3.2.2 聚落团块结构的形成
  • 3.2.3 聚落团块结构的发展
  • 3.3 团块结构内部的演变
  • 3.3.1 鹏头村
  • 3.3.2 花厅口村
  • 3.3.3 其它村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氏聚落形态微观层面人类学分析
  • 4.1 家族宗教信仰的嬗变
  • 4.2 丁氏宗祠
  • 4.2.1 丁氏宗祠的建立
  • 4.2.2 丁氏宗祠"回"字型布局的演变
  • 4.2.3 丁氏宗祠的作法与装饰
  • 4.3 分房祠堂
  • 4.3.1 分房小宗祠
  • 4.3.2 祖厝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陈埭丁氏聚落形态演变的文化内核
  • 5.1 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 5.2 睦族和邻的共存意识
  • 5.3 礼制为先的伦理意识
  • 5.4 重士农商的务实意识
  • 5.5 光宗显祖的炫耀意识
  • 5.6 祈福禳灾的趋吉意识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北蔚县多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02)
    • [2].共享与凝聚:数字“中国聚落”在海外留学者中的跨国构建[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基于地图分析法的乡土聚落保护研究[J]. 住区 2020(Z1)
    • [4].布依族聚落的植物景观及其文化分析[J]. 住区 2016(05)
    • [5].交通与节点:浙东传统海洋商贸聚落溯源及其保存现状思考[J]. 建筑与文化 2016(12)
    • [6].豫北堡寨式聚落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研究——以小店河传统村落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06)
    • [7].古北水镇山地聚落景观意象解析[J]. 北京规划建设 2017(02)
    • [8].汉彝两族血缘型聚落空间形态初步对比性研究——以浙江省诸葛村和云南省高平村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7(08)
    • [9].河北开阳堡乡土聚落调查[J]. 中国名城 2017(09)
    • [10].生态美学视野的农耕聚落[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1].新疆吐鲁番麻扎村:乡土聚落空间的形式[J]. 神州印象 2019(10)
    •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J]. 地理教学 2012(19)
    • [1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教学设计[J]. 地理教学 2010(09)
    • [14].《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J]. 内蒙古教育 2014(02)
    • [15].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6)
    • [16].乡镇聚落中的消极空间重塑——以福禄镇滨河聚落改造为例[J]. 城市建筑 2019(25)
    • [17].土默特平原聚落体系的演变特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18].聚落[J]. 北方建筑 2020(03)
    • [19].新石器时期的聚落演变与城市出现(一)[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Z1)
    • [20].贵州黔东南苗族聚落空间特征解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4)
    • [21].研究环境对于苏州东山聚落空间的影响——以陆巷古村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7(31)
    • [22].兰溪勾蓝瑶堡寨式聚落防御性特征分析[J]. 装饰 2017(09)
    • [23].闽南地区厝聚落构成探析[J].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1)
    • [24].煤炭城市村庄聚落空间格局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16(07)
    • [25].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形态影响研究[J]. 理论探讨 2015(04)
    • [26].古代三峡地区人居聚落选址特点[J]. 长江文明 2019(04)
    • [27].活动教学突破“聚落与环境”[J]. 地理教育 2012(10)
    • [28].“世界的聚落”(湘教版)教学设计[J]. 地理教学 2013(15)
    • [29].聚落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世界遗产 2014(06)
    • [30].丽江西林瓦村纳西聚落美之要素研究[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3(04)

    标签:;  ;  ;  ;  

    人类学视野下的家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以陈埭丁氏家族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