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报道论文-党德强

法制报道论文-党德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法制报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法制报道,法言法语,法制新闻报道,新闻性

法制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党德强[1](2018)在《法制报道中的法言法语》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脚步,曾经被蒙上神秘面纱的各类案件,逐渐通过媒体报道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那些复杂、敏感的案件中只有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和监狱机关掌握的案件事实材料,深深吸引着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媒体法制报道的蓬勃发展,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报纸到电视,纷纷推出了法制新闻板块或者法制报道栏目。就电视新闻来看,比较成功的法制报道栏目就有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北京电视台的《大家说法》、长沙电视台(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30期)

来占军,郑娇[2](2018)在《法制报道的“时”与“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制报道备受公众关注,媒体在法制报道采编和处理过程中,应正面引导、把握时机、选准方向,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来源于《摇篮》期刊2018年10期)

曹云峰[3](2018)在《不做法制报道的门外汉》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人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面面俱到,必须是各行各业都懂的杂家。这一形容看似大了一些,可说法并不为过。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果对所采访的对象事先毫无知晓,那他根本写不出好的文章。如果不对其所采访的行业和特点弄懂弄通,那他肯定也不会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可是,要想做个样样都懂的杂家或专家并不容易。新闻工作者接触面广,涉及问题复杂,了解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市报人》期刊2018年08期)

茹爱云[4](2017)在《电视法制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现代传播学的观点,最能吸引公众眼球的主要有以下叁方面内容:犯罪、娱乐、绯闻。但是,如果在报道中没有做到准确取舍,就很可能达不到宣传目的,甚至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7年21期)

李芳[5](2017)在《做好党报法制报道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党报的法制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党报的法制报道工作,要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积极传播法治思想,广泛宣传宪法和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遵守法律的自觉性;要做到客观真实,所报道的具体法律案例要真实准确,符合法律法规;要注重社会效果,既能够满足广大读者对社会热点案例信息的需求,又确保媒体做到尊重司法独立性,做到客观、公正、中立、透明和时效;要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行使好新闻报道权、媒体监督权;法制报道要接地气,让法制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7年09期)

吴倩[6](2016)在《网络时代法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制报道所传播的法制精神以及对法律知识的普及是其他新闻媒体难以替代的。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法制报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给法制报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法制报道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效用,为法治社会的建设作贡献值得探究。(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22期)

岳凯敏[7](2016)在《《今日说法》栏目的法制报道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日说法》栏目是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档关于典型案件分析与总结评述的法制报道电视节目。节目以加强普法教育、完善法制建设、实现法制监督、提供民生服务为主旨,以"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为传播理念,成功打造了主题明确、风格鲜明、收视率高、观众群稳定、影响力广泛的栏目品牌,获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肯定。对话式评议与大众化传播主持人解说与专家评论结合。一方面,《今日说法》注重与观众建立(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6年21期)

孔洪刚[8](2016)在《论法制报道对社会学思维的误用——“彭宇案”报道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彭宇案"报道的重新审视为例,分析当前法制报道对社会学思维的误用:首先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误用,即罔顾历史、社会结构视角,盲目进行视角的转换;其次是没有处理好价值关联和价值无涉的关系,盲目表达倾向性和主观性;最后是误用理想类型思维,把法律问题简单化、理想化,以违反法治逻辑的方式报道法制新闻。(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6年19期)

刘桂梅,郑永锋[9](2016)在《关于新闻媒体如何做好法制报道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制新闻报道深受群众的关心重视,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先进的新闻传媒产业对于法治制度的健全能够提供自然的驱动力,并且承担起健全法制制度的价值,促进法制报道健康快速发展的任务。(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05期)

来占军,张泽钰[10](2016)在《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效应是媒体报道所引发的社会效果及受众作出的相关反应。由于立意观点、角度选取和刊播时间不同,报道形成的新闻效应也不尽相同。在法制报道中,媒体应尽量规避风险,防止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6年04期)

法制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制报道备受公众关注,媒体在法制报道采编和处理过程中,应正面引导、把握时机、选准方向,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法制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1].党德强.法制报道中的法言法语[J].青年.2018

[2].来占军,郑娇.法制报道的“时”与“效”[J].摇篮.2018

[3].曹云峰.不做法制报道的门外汉[J].中国地市报人.2018

[4].茹爱云.电视法制报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防范[J].西部广播电视.2017

[5].李芳.做好党报法制报道的几点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

[6].吴倩.网络时代法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

[7].岳凯敏.《今日说法》栏目的法制报道特色[J].传媒.2016

[8].孔洪刚.论法制报道对社会学思维的误用——“彭宇案”报道再审视[J].中国出版.2016

[9].刘桂梅,郑永锋.关于新闻媒体如何做好法制报道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

[10].来占军,张泽钰.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J].新闻传播.2016

标签:;  ;  ;  ;  

法制报道论文-党德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