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

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松潘地块北缘的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其与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关系记录着高原向东和东北发展演化的深部信息。若尔盖盆地又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及南北构造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大陆南北对接及东西转折演化之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倍受国际注目。由于松潘地块是我国石油资源开发重新认识的重要新区,作为松潘地块主体部分的若尔盖盆地是研究的重点,急需揭示它的岩石圈内部结构、构造属性,从深部发现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依据。岩石圈的精细结构记录着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其内部的构造几何样式和组合形式反映了构造运动学的发展与演变。因此,要研究盆山构造关系、追踪造山带和盆地的变形过程及动力学,必须揭示岩石圈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研究岩石圈精细结构最有效的方法。国际地学界公认该技术在揭示一些典型的构造现象方面扮演了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角色。由于国内外没有专门的队伍开展深部地质调查工作,长期以来,深地震反射技术依赖于常规地震勘探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以水平地层和简单地形条件下的地震波传播理论的假设条件。事实上由于深地震反射方法的研究区多集中在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反射资料信噪比低,地下构造倾角大,常规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深地震反射数据资料的特点,如何建立一种实用的技术及处理流程,处理出高质量的反射图像已成为当前深地震反射实际应用中体现效果的重要环节。本论文认真分析常规处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实现了地表基准的动校正和改进的速度分析方法,并根据总结野外监控处理流程和分析对比影响单炮记录的品质因素,经方法和参数的测试工作,最终确定了适合于本工区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利用加入新实现的地表基准的动校正方法和改进速度分析方法的处理流程对RH04-1-2深地震反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较真实可信深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为揭示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研究盆山构造关系、盆地周边造山带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造山作用方式和运动学过程等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证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方法研究。针对深地震数据和深部复杂地质构造的特点,本人分析了常规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即动、静校正问题和复杂地表地质和深部构造条件下的速度估计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了适合山区的地表基准的动校正和速度分析方法,并利用理论模型和实例数据证明了改进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是深地震反射数据资料的准备部分和处理。首先了解松潘地块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再根据试验工作确定施工参数和施工方案以保证能采集到高质量的深地震反射数据。并通过野外监控处理和分析对比影响单炮质量的品质因素,了解影响单炮质量的因素为各数据处理环节中处理方法和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最后利用加入改进的动校正方法和改进速度分析方法的处理流程对RH04-1-2测线进行处理,得到深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第三部分是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地质解释。根据处理得到的深地震剖面显示的反射特征,结合其它地球物理资料(重磁和折射资料)及地质资料,对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的盆山构造关系及盆山形成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最后简明扼要地给出了本次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深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的反射特征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若尔盖地块和西秦岭造山带的深部分界线应该在大水弧形构造的南部边界,CDP约为3790左右(对应的野外桩号为4923.5),位于地表分界线南约7.65km。(2)在RH04-1-2时间剖面上双程走时约为2.5s位置出现的一组似层状的反射震相,为三叠系的底界面,按照2.5s以上的地壳的平均速度小于6.0km/s估算,该界面埋深约为7.0km。根据反射特征认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基底为同一属性。(3)在深地震反射剖面上西秦岭和若尔盖盆地的基底、上地壳、下地壳及Moho面具有相似的反射特征,表明西秦岭造山带和若尔盖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历同一块体的演变过程。(4)盆山构造关系和动力学过程松潘地块于晚三叠世随着昆仑南缘洋盆闭合,拼接到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其大陆边缘。若尔盖盆地作为其前锋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深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显示的下地壳明显北倾的反射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发生俯冲碰撞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证据。喜山期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挤压作用,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松潘地块向北运动,同时向东逃逸。在向东运移中产生由北西向南东方向的挤压推覆和走向滑动,形成了上地壳的隆起构造。由于地壳内部深度约18~21km存在一个构造滑脱层,使得地壳变形主要发生在上地壳,而下地壳仍保留着印支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俯冲和逆冲叠覆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深地震反射处理方法研究
  • 1.1.2 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接触关系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方法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2 若尔盖盆地-西秦岭构造关系研究的意义
  • 1.3 松潘地块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深地震反射方法的现状及对大地构造学的贡献
  • 2.1 国外的深地震反射方法的概况
  • 2.2 国内深地震反射的概况
  • 2.3 深地震反射方法对大地构造研究的贡献
  • 2.3.1 地壳的地震反射结构类型
  • 2.3.2 深反射与若干大地构造模式的关系
  • 2.4 小结
  • §3 深地震反射方法数据特点和常规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 3.1 深地震反射资料的特点及常规处理流程
  • 3.1.1 深地震反射资料的特点
  • 3.1.2 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常规处理流程
  • 3.2 NMO 校正方法基本原理
  • 3.3 常规速度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3.3.1 速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 3.3.2 速度谱的基本原理
  • 3.4 常规NMO 和速度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 3.4.1 常规NMO 校正存在的问题
  • 3.4.2 常规速度分析存在的问题
  • 3.5 地表基准的NMO 和速度分析方法的提出
  • 3.6 小结
  • §4 地表基准的 NMO 校正和改进速度分析方法原理及验证
  • 4.1 地表基准的NMO 校正方法原理
  • 4.1.1 加入高程校正的NMO 公式
  • 4.1.2 地表基准的动校正方法
  • 4.2 改进的速度分析方法原理
  • 4.2.1 速度分析的基础
  • 4.2.2 相关速度谱的基本原理和速度函数
  • 4.3 理论模型与实例数据验证地表基准的NMO 方法
  • 4.3.1 理论模型验证
  • 4.3.2 实例数据验证
  • 4.4 理论模型与实例数据验证改进的速度分析方法
  • 4.4.1 理论模型验证
  • 4.4.2 实例数据验证
  • 4.5 小结
  • §5 松潘地块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及数据采集
  • 5.1 松潘地块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
  • 5.1.1 工区位置及其地理概况
  • 5.1.2 地震地质条件
  • 5.2 施工方案
  • 5.2.1 观测系统的确立
  • 5.2.2 表层调查
  • 5.2.3 表层调查成果
  • 5.3 实验工作
  • 5.3.1 检波器组合接收试验
  • 5.3.2 中炮组合激发试验
  • 5.3.3 大炮组合激发试验
  • 5.4 试验小结
  • 5.5 野外施工参数
  • §6 松潘地块深地震反射剖面野外监控和单炮品质分析
  • 6.1 野外监控处理基本流程
  • 6.2 单炮分析
  • 6.2.1 影响单炮品质的因素
  • 6.2.2 单炮记录品质分析
  • 6.3 小结
  • §7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
  • 7.1 ProMAX 地震交互处理系统功能简介
  • 7.2 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
  • 7.2.1 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流程
  • 7.2.2 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过程
  • 7.3 小结
  • §8 深地震反射在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中的应用研究
  • 8.1 大地构造背景
  • 8.2 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反射特征
  • 8.2.1 唐克-合作深地震反射时间剖面的反射特征
  • 8.2.2 RH04-1-2 段测线深地震反射时间剖面的反射特征
  • 8.3 RH04-1-2 段深地震反射剖面地质解释
  • 8.3.1 地层年代
  • 8.3.2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地壳内部的分界点
  • 8.3.3 基底属性
  • 8.3.4 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属于同一块体
  • 8.3.5 盆山接触关系和动力学过程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创新成果结论
  • 9.1.1 方法研究
  • 9.1.2 深地震反射数据剖面解释
  • 9.1.3 地质认识
  • 9.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东秦岭造山带秋树湾铜钼矿床找矿方向的一点思考[J]. 矿物学报 2015(S1)
    • [2].西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两侧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7)
    • [3].关于秦岭造山带[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 [4].特约主编致读者[J]. 地学前缘 2019(05)
    • [5].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构造发展演化及金、银、铜的成矿关系[J]. 中国锰业 2018(01)
    • [6].东秦岭造山带龟山岩组的解体及俯冲增生杂岩的厘定[J]. 中国地质 2019(02)
    • [7].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构造发展演化及金、银、铜的成矿关系[J]. 冶金管理 2019(11)
    • [8].“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9].南秦岭造山带韧性剪切系中—晚侏罗世运动学分析与力学机制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1)
    • [10].西秦岭造山带硅质岩的成岩成矿演化特征——以八方山-二里河矿区赋矿硅质岩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3)
    • [11].从华北陆块南缘大洋扩张到北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的转换时限[J]. 地质学报 2009(11)
    • [12].秦岭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岩浆事件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J]. 矿物学报 2015(S1)
    • [13].秦岭造山带柞水-山阳矿集区斑岩型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J]. 地质与勘探 2014(06)
    • [14].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4)
    • [15].秦岭柞水岩体和东江口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1)
    • [16].西秦岭造山带天子山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Cu-Au成矿[J]. 南方金属 2015(05)
    • [17].西秦岭造山带早白垩世大陆裂谷存在的依据——青海同仁地区麦秀山群新建的意义[J]. 地质通报 2011(11)
    • [18].秦岭造山带喂子坪秦岭杂岩中角闪岩的锆石U-Pb年龄[J]. 中国地质 2020(05)
    • [19].秦岭造山带城口断层构造特征[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06)
    • [20].西秦岭造山带天子坪金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J]. 地质通报 2020(08)
    • [21].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区域地壳剪切波分裂[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6)
    • [22].南秦岭造山带“大堡组”中晚古生代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06)
    • [23].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J]. 西北地质 2008(01)
    • [24].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J]. 岩石学报 2011(03)
    • [25].南秦岭池沟地区地物化特征及其找矿意义[J]. 地质学刊 2014(04)
    • [26].秦岭成矿带金矿田控矿新模式——矿源、热再造、赋矿空间三位一体[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03)
    • [27].基于GIS的证据权模型和C-A分形方法在陕西紫阳——岚皋成矿预测研究中的应用[J]. 矿床地质 2014(S1)
    • [28].鄂尔多斯—中秦岭—四川东部的重力异常场与深部地壳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 [29].对秦岭造山带(陕西)找矿若干问题的思考[J]. 陕西地质 2011(02)
    • [30].秦岭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和结晶基底地震波场及动力学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3)

    标签:;  ;  ;  ;  ;  ;  ;  ;  

    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