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与审美阈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与审美阈研究

论文摘要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新词语的出现深刻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媒介融合时代,语言文字打破了以往的生成规律,建立了新的发展体系。从媒介融合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字的语体、语境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适应传播需求,媒介不能仅限于用单一的媒介(报刊、广播或网络)语言来思考和报道,语言文字的融合传播成了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以具有表现力的新词语为解析主体,文中所涉新词语均是随着媒体的发展而迅速大量产生,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时代风貌的词语。本论文仅仅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发展与传播特点展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论文的第一部分综合阐述了媒介融合时代语言文字发展。在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的强势传播,使语言文字进入到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全民传播时代。新词语大量涌现,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泛。新词语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交互、融合式传播。论文的第二部分重点分析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首先论述语言文字的社会性、符号性等特点,其中语言符号的随意性特点,为语言文字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多媒体互动传播,产生多种语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词语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多元文化及多元社会生活使新词语较以往更为活跃,新词语因而显现出多元特点。语言符号如同其他符号,都具有指代随意性的特点。新词语的语义往往灵活多变,所以多种媒体使用新词语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规范现象,例如报纸中的成语滥用,新词语的过度使用等。以网络语言为主的新鲜元素在为语言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传统语言规范形成了冲击。新词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交叉传播,既丰富了语言,又容易导致语言失范。媒体使用新词语应该坚持约定俗成的道德传播底线,审慎用好新词语。论文的第三部分对当下语言文字的传播进行了审美方面的研究。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蕴有:音美、形美和意美。针对新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言文字失范现象,提出媒体作为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不能使用低俗、媚俗、恶俗新词。媒体应进行合理引导,倡导语言和谐,提升语言审美,即通过审美阈的限制,使语言文字达到一定的审美语境,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我们期待着,在各种媒体上不但能看到最新鲜的词汇,还能感受到和谐优美的新词语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本文重点阐述了语言文字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特点,兼顾共时与历时,广度与深度,在详细分析归纳新词语的分类基础上总结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论文立足于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语言文字传播特点,侧重新词语的审美,并从审美角度,对新词语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最后,在结语中概括了研究结果,并对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做了总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言文字与媒介融合
  • 第一节 传统媒体的语言文字
  • (一)一般文学语言的特点
  • (二)媒体语言文字的特点
  • (三)媒体语言文字的规范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整合优势
  • (一)媒体间的整合优势
  • (二)媒体功能的融合
  • (三)媒介融合的分类
  • 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汇融交叉
  • 第二章 当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
  •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发生融合传播
  • (一)新词语与语言文字传播
  • (二)网络热词的多媒体传播
  • (三)新词语的多媒体互动传播
  • 第二节 语言文字溢出传统规范
  • (一)新词语的重构性溢出
  • (二)新词语的具象性溢出
  • (三)新词语的世俗性溢出
  • (四)新词语的谐音性溢出
  • (五)新词语的背景性溢出
  • 第三节 受众接纳新词语迅速广泛
  • 第四节 用好约定俗成的大众新词语
  • (一)“约定俗成”是公共传媒语言的底线
  • (二)审慎用好新词语是公共传媒的责任
  • 第三章 传媒新词语的审美思辨
  • 第一节 中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味
  • (一)音美与音韵
  • (二)形美与结字
  • (三)意美与意蕴
  • 第二节 传媒语言文字的审美特质
  • (一)时尚之美
  • (二)通俗之美
  • (三)视听之美
  • (四)交流之美
  • 第三节 传媒新词语的审美阈思辨
  • (一)新词语的审美门槛
  • (二)新词语的审美语境
  • (三)新词语的审美趣味
  • (四)新词语的文化蕴含
  • 总结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参考网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交媒体环境下内蒙古文化的传播特点研究——以多伦县越野车碾压草原视频为例[J]. 名作欣赏 2020(12)
    • [2].危机传播视域下高校舆情的传播特点及治理建议[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7)
    • [3].“银发网红”的传播特点与发展路径构建[J]. 青年记者 2020(12)
    • [4].社交时代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探析[J]. 传播力研究 2020(05)
    • [5].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传播特点[J]. 西部广播电视 2020(20)
    • [6].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特点及其发展策略[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04)
    • [7].日剧在中国的网络传播现状浅析——基于UGC视角[J]. 电视指南 2017(13)
    • [8].高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及运行策略——以“西大团学小微”为例[J]. 青年记者 2016(32)
    • [9].微信语言的传播特点[J]. 新媒体研究 2017(05)
    • [10].从《纸牌屋》看网络剧的当代性与传播特点[J]. 新闻战线 2017(07)
    • [11].“双微”的传播特点及其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影响[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12].数字化出版的新传播特点及其趋势[J]. 出版发行研究 2017(07)
    • [13].高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分析[J]. 青年记者 2017(18)
    • [14].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17(04)
    • [15].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7)
    • [16].论我国网络自制剧发展趋势[J]. 青春岁月 2017(05)
    • [17].解码重大活动融媒体报道“新招式”[J]. 广电时评 2017(18)
    • [18].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特点及策略研究[J]. 国际公关 2020(02)
    • [19].从碎片化视角看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点[J]. 声屏世界 2020(03)
    • [20].手机“轻电台”的传播特点与发展路径分析[J]. 传媒论坛 2020(10)
    • [2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初探[J]. 科技传播 2019(11)
    • [22].“全能神”在我国境内的传播特点及防控对策——基于五个典型案例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8(09)
    • [23].微博与微信的传播特点比较[J]. 经贸实践 2018(07)
    • [24].微信营销信息传播特点及受众心理探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20)
    • [25].弹幕视频的传播特点浅析[J]. 视听 2017(03)
    • [26].浅谈新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和策略[J]. 科技传播 2017(06)
    • [27].抗战时期重庆音乐和美术运动的大众化传播特点[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 [28].《汉语桥》节目对外文化传播特点浅析[J]. 当代电视 2017(09)
    • [29].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管理对策[J]. 新闻战线 2017(17)
    • [30].法术势:先秦法家社会治理理论的内涵、政治传播特点及其现代价值[J].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0(01)

    标签:;  ;  ;  ;  

    媒介融合背景下语言文字的传播特点与审美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