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原子弹”——品牌的力量

经济“原子弹”——品牌的力量

一、经济“原子弹”——品牌的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尹诗[1](2021)在《“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弹一星”精神在1999年被江泽民同志定义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工程作为我国国防事业的一座里程碑,将从其中衍生的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优势相结合拥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融入”二字。立足“融入”,首先分析了“融入”的优点,也就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从内容上看“两弹一星”精神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巩固和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通过这些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不到位、传播力度不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不牢以及在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度不佳。进而再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体制尚未健全、社会思潮多元化消解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单一实效性不强。基于这些问题在论文的最后分析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可行的路径,共有四种路径,首先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堂,推动课堂改革创新,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学技巧,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学习热情;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学术实践活动;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可以为“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的途径;最后,高校要建立“两弹一星”精神育人新模式,构建“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局面。

姚雯静[2](2021)在《基于SWOT分析的原子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子城作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无论其历史功绩还是现实教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原子城工业遗址在今后发展中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挑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

范小青[3](2020)在《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文中认为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日裔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2017)、布克奖(1989)获得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创作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1部,短篇小说若干。其中,《长日将尽》《莫失莫忘》等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凭借在文学市场与文学评价体系中的成功,石黑一雄实践了“国际化写作”的理念,创作出具有国际化、世界化特征的作品,最终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目前,其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拥有广泛读者。本文将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international writing)的文学理念及创作实践置于“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理论语境中进行研究,考察其文学特质,指出其创作经历了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世界化”(universalization)的发展,从“移民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石黑一雄作品的思想内核是理想主义与世界主义,在主题、风格与接受上均具有跨国主义、世界主义特征,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其文学实践概括为“世界文学”写作,并以“‘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指出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的平衡,其基础是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与英语的普及性。最后,从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宏观视角考察石黑一雄的创作,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地位。全文分为四章,从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对石黑一雄“世界文学”写作的主题与风格上的核心特色进行细致分疏。第一章勾勒出石黑一雄创作演进的路径,指出其文学从“国际化写作”出发,经过国际化与世界化,最终成为“世界文学”。本章以“国际化写作”“世界主义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为基础,解析石黑一雄的创作理念与文学实践,着重阐述“国际化”与“世界化”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第一节围绕石黑一雄的跨国书写与“国际化写作”理念展开,指出身为移民作家,其人其作天然具有国际化特征。第二节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出发,分析“国际化写作”的思想内核,即世界主义,并从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阐释其作品与“世界主义文学”的关联。第三节以“存在寓言”“全球感”与“平衡(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为关键词,论证石黑一雄的文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的典型。第二章讨论“‘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指出石黑一雄的文学主题经历了从本土性到世界性的发展,其核心是发掘与表现具有人类共性的“存在”主题。第一节以从国际化到世界化为线索,勾勒其文学创作主题的发展轮廓,论述其从发掘“日本性”到探索“人类共性”的演变。第二节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线索,通过文本细读,对“人类主题”展开详细论述。首先,从“浮世”的世界、人生与艺术三个层面,指出其文学中悲剧性的根源在于“浮世”的不确定性,而“浮世”的底层代码为现代性。其次,围绕“‘存在’的可能性”及“镜像人物”两个层面,剖析主人公的“存在”,聚焦“另一个‘我’”的主题,指出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产生与叙述者对自我的想象,且这与作者的文化身份与个人经历有关。第三章分析“‘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指出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源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主要有三大特征:抽象化、抒情化与大众化,分别对应着“多维象征系统”“移情策略”与“文体实验”三个方面。第一节从作品中的符号与隐喻入手,分析“多层并置”的意义堆叠手法,提出“多维象征系统”的概念。第二节围绕移情策略展开,着重分析不可靠叙事、复现与留白三种叙事手法,阐明其文本产生移情效应的机制。第三节讨论对通俗文类的戏仿以及作品的互文性,将其概括为“文体实验”。戏仿通俗文类有助于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而互文性则构建起一体化的“石黑一雄宇宙”。最后一章从宏观视角审视石黑一雄的文学,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指出其通过“国际化写作”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参与到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浪潮之中。第一节阐述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并揭示转型的两大趋势:强调本土性的后殖民文学与强调世界性的世界主义文学。第二节分析石黑一雄的文学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所处的位置。

刘辉[4](2020)在《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文中指出创新,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成为最为耀眼的“事业”。但是,数十年的举国奋斗,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中兴事件”让国人刻骨铭心。中国的创新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比市场重要、创新比技术重要,基础性、原创性创新(厚度与深度)比应用性、模仿式创新(标度与热度)重要,开放式、协同性的跨界创新比封闭式、排他性的创新重要。基于这样的视角,论文以跨界创新为研究选题,开展研究。论文以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等为引导,以重大社会需求牵引,紧密结合我国创新实践的现实,力图通过对跨界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基础性、革命性、原创性的跨界创新的研究,构建跨界创新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提升我国创新绩效和创新竞争力。第一,论文本文基于价值是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基石和核心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创新、战略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创新机理。同时,论文还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三条创新路径,揭示了这三条创新路径的动态演变。论文研究揭示:互联网、共创共享价值、跨界创新构成了新时代价值创造的三大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价值共创共享是互化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基本内核,基于互联网的,以共创共享价值生态为基本形态的跨界创新则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价值创造的创新路径。第二,深入研究和揭示了“界”、“跨界”、“跨界创新”的本义和内涵,深入辨析了跨界创新与相关的创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结,阐述了“跨界”并非“无界”。跨界实质上是一个跨越“旧界”(或者破除“旧界”),建立“新界”的过程,跨界创新绝非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包括科学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共同体”,从而构建了以创新理论、认同理论、共同体理论为三大支撑的跨界创新理论基础。第三,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各个环节,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构成了一条创新链(创新网络)。论文深入刻画跨界创新链,揭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联结,建立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协同创新价值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演化与分析,揭示三大推论和三大命题。命题之一揭示:创新能力、投入水平与努力程度、价值共创共享、协同效应,对于跨界协同创新价值链的构建和有效运作,既共同支撑,又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有序、高效开展跨界创新,构建中国新时代创新性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第四,基于现实,针对我国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需要密切结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创新的实践,并通过我国创新的现实实践修正、验证和支撑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新时代创新新途径,是本文的一个基本遵循。论文从历史的跨度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创新,针对产学研分割体制以及狭隘的创新意识所导致并加剧了的我国创新链的断裂与封闭,论文提出从创新链供应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和“四点聚力发力,消除断点,强固创新链”的“断裂弥合”之策,并以“空间技术”、生态基纤维材料、中国高铁技术、中国核电技术等四个案例对理论研究和“断裂弥合”之策加以支撑,实现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的结合、融合,同时,这4个跨界创新案例,也为有效解决中国创新链的源头活水不足、中间多断链、观念视野、领域专业、资源环境与体制模式等“断裂”或“阻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探讨新时代中国创新路径提供现实示范。论文认为,在跨界创新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坚实跨界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开展基于模型驱动的跨界创新理论研究,深化和结构化基于案例推演的创新实践研究等。

邱思扬[5](2020)在《“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精神脊梁,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求真务实的思想旗帜,更是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勇拼搏的力量之源。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其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必须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深入研究分析“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能推动“两弹一星”精神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分析与研究,本文首先对“两弹一星”精神形成发展与传承弘扬进行分析,论述“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最后进一步深入探究两者融合的方法。文章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现状予以简要述评。第二部分从“两弹一星”精神着手分析研究,深入探讨“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理论联系。第三部分从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理想信念培育以及创新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三个角度,论述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论证了发挥“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二者融合现状,分析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原因。第五部分从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以及提升其时代价值和良好氛围三个方面提出“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丰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载体,是使之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时代课题。此项研究对于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理论逻辑与方法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姚科敏[6](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王颖[7](2020)在《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电影业的初创和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从那一刻起,电影同科学就深刻交织,无法割裂。好莱坞作为全球商业电影产业巨头,留给了科学家很重要的银幕空间。银幕后是科学家为理论科学进步、技术革新做出的反复验证和试验,银幕上是一位位栩栩如生的科学家形象。无论是记录历史上现实科学家的科学家传记电影,还是表现虚构的科学家的科幻电影,都为传播科学理念和帮助树立科学价值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从而在文化交流和科学传播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本文以好莱坞电影银幕上呈现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梳理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的演变,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科学家形象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论文的核心在于考察好莱坞电影如何通过其特定的制作渠道、拍摄角度和文化视点,借助其庞大的资金、技术、规则、市场运作和传播渠道的影响力,进而影响科学家形象在科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媒介作用解构和重构科学家形象以及阐述他们的科学理念,从而达到体现科学价值与传播科学文化的目的。本研究结合电影摄制背景、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对好莱坞电影历史上的主要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归纳和个案分析,从身份认同、角色扮演、性别差异、现实虚构等多种维度对人物进行考量,从内容上进行印证。论文同时注意结合受众对电影和科学家的理解,深入探究好莱坞从其特定角度塑造某个或者某类科学家形象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力求做到更为辩证地、更为完整地、更为历史化地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以期超越电影二维屏幕的“平面化”局限,从而“立体化”地认知银幕和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共生映像”。本文共分六章,从理论概述总起整篇论文,然后结合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归纳,提出本论文所具有的实践意义。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综述有关好莱坞科学家形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本文的研究进路,指出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提出解读电影文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对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进行一般概述总论。界定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分析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科学家的形象受到的制约因素。通过对138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演变过程的梳理,概括好莱坞电影对科学家形象建构运用的策略与手段。演员是呈现银幕科学家形象的角色诠释者和最终实践者,本章专列一节分析演员通过角色扮演从而建构科学家形象的心路历程。第3章,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现实科学家形象的典型案例,划分好莱坞电影所树立的科学家银幕形象的类型。现实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是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影响甚广的形象标准,“圣人科学家”一度成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家的普遍脸谱,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银幕上的科学家突显了更多的人性光辉,因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经典科学家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接受。在银幕形象与原型参照中,科学家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好莱坞化”的一面。通过科学家现实性和电影艺术性的对比,总结得出现实科学家形象在形象调整和呈现变化中对受众的不同影响力和强化效果。第4章,作为现实的科学家在电影中的形象的呈现的延续讨论,以电影《居里夫人》为例,参照相关史料,分析了对男权科学界带来巨大挑战并得到肯定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银幕上的呈现,显现了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女性科学家方面的性别文化维度。同时参照既是好莱坞影星又是发明家的海蒂·拉玛在科学界获得身份认可的艰难历程,结合海蒂·拉玛的人物传记纪录片,突出好莱坞在性别上对科学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影响和制约。第5章,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邪恶派虚构中西科学家的形象,分析了科学狂魔的形象特点,阐述虚构科学家和现实科学家的距离,以及好莱坞电影如此呈现的原因和对受众的影响。第6章,结语部分从全局对好莱坞电影中建构的科学家形象进行总体类型和特征归纳,从电影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意义上突显本篇论文分析的立足点以及实践意义所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无论哪种好莱坞科学家电影类型,电影中的科学往往或者必然是当时科学技术特定阶段和科学思想发展的产物,电影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的传播面临着挑战,电影所呈现的科学家的可信度影响着受众对科学家电影的理解。2.受众对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的接纳度反作用着科学家形象的进一步塑造。3.在科学普及和教育中正确导入有关科学家的电影能够强化教育和传播效应。因此,描绘科学家形象的电影在反映科学家群体这个社会成员团体时,必须将其融入社会背景中,突破其刻板模式化印象,无论是呈现正面、或反面的,现实的、或艺术层面虚构的科学家形象,都要考虑到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传播任务。

孙进军,王碧薇,王锦慧,王仁锋,郭庆,孙梦雨[8](2019)在《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的画卷,闪耀着新中国的风采;时代的年轮,镌刻下奋斗者的足迹。当十月的阳光普照神州,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郁郁葱葱的北国到碧波万顷的南海,从雪峰林立的西陲到青山绿水的东溟,亿万中华儿女满怀光荣与梦想,在复兴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气风发、奋力前行。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

陆可[9](2019)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研究》文中指出

万文文[10](2019)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业正日益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手工业者身上所具备的精神。我们把传统手工业者身上所具备的优秀职业精神称之为工匠精神。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需要大批既有才能又有职业精神的人才。实际情形却是,社会愈加浮躁,人们也愈加缺少耐心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目前,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也缺少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许多人是在工作多年后,才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前,将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助其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初中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精神品质的重要阶段,而历史又是重要的人文学科,对培养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笔者立足初中历史学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调查问卷,认为历史学科中蕴含着大量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有助于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工匠精神的相关概念界定,包括工匠、工匠精神,以及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当培育工匠精神的哪些具体,其中包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等四大方面。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亦是本章的内容。第二章,通过对南昌市两所中学的部分初中学生进行关于工匠精神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进而分析造成工匠精神培育不足的原因。这也为初中生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参考价值。第三章,立足《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材(2011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全册)》等与初中历史教学相关的辅助材料,挖掘其中蕴含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为初中历史教学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丰富的素材。第四章,论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采用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在课内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采用片段教学的案例培育具体的工匠精神。同时结合课外相关历史活动,参观博物馆、举办历史模型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经济“原子弹”——品牌的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原子弹”——品牌的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选题依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两弹一星”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两弹一星”与“两弹一星”精神
        (一)“两弹一星”的概述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
    二、“两弹一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三)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章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
        (一)调研目标
        (二)调研方案设计
        (三)调研结果汇总
    二、“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不到位
        (二)“两弹一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力度不大
        (三)“两弹一星”精神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阵地不牢
        (四)“两弹一星”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效度不佳
    三、“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缺乏融入的保障机制
        (二)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
        (三)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第四章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推动课堂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教学技巧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融入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添“新意”、展“新翼”
        (一)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二)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互联网新引擎推动融入进程
        (一)利用互联网,推动思政学习现代化、智能化
        (二)打造人人参与的智慧型、全员学习环境
    四、构建“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新模式,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
        (一)奏响实践教学活动“交响乐”
        (二)擦亮红色文化名片,为“两弹一星”精神圈粉
        (三)继承“两弹一星”精神的优秀精髓
结语
附录 关于“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研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创作演进: 从“国际化写作”到“世界文学”
    第一节 国际化的文化身份与创作理念
        一、移民作家的跨国主义选择
        二、国际化小说: 主题、风格与语言
    第二节 从国际化到世界化
        一、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
        二、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第三节 创作“世界文学”
        一、书写存在寓言
        二、营造全球感
        三、实现两种平衡
第二章 “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
    第一节 题材之演变与主题之深化
        一、从日本性出发
        二、探索并表现人类共性
    第二节 核心主题: 人的“存在”
        一、“浮世”人生
        二、另一个“我”
第三章 “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
    第一节 抽象化: 石黑一雄的多维象征系统
        一、符号的功能: 模拟生活与解构神话
        二、隐喻的三种类型与多维结构
    第二节 抒情化: 石黑一雄的移情策略
        一、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的对话性
        二、复现与留白的情感调度作用
    第三节 大众化: 石黑一雄的文体实验
        一、戏仿通俗文类的大众化意图
        二、在互文中建构“石黑一雄宇宙”
第四章 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的石黑一雄
    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学的转型
        一、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
        二、两个方向: 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
    第二节 拥抱转型: “世界文学”写作的两种路径
        一、石黑一雄与后殖民文学
        二、石黑一雄与世界主义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2.1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4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创新与创新理论的演变研究
        2.1.1 创新理论的诞生
        2.1.2 技术创新的类型
        2.1.3 创新理论的演变
    2.2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2.2.1 创新能力
        2.2.2 创新能力评价
        2.2.3 国际上若干重要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2.3 协同创新与跨界创新
        2.3.1 协同创新
        2.3.2 跨界搜索与跨界创新
    2.4 启示与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创造与跨界创新
    3.1 价值创造的机理与路径
        3.1.1 创新与价值创造机理
        3.1.2 价值创造的一般创新路径
        3.1.3 基于机会与网络的价值创造路径
    3.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3.2.1 “界”与“跨界”
        3.2.2 跨界创新的概念与辨析
    3.3 跨界创新的理论支撑
        3.3.1 跨界创新与认同理论
        3.3.2 跨界创新与创新共同体
        3.3.3 跨界创新的三位一体理论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跨界创新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跨界创新链
        4.1.1 跨界创新链的基本刻画
        4.1.2 跨界创新链的推进逻辑
        4.1.3 跨界创新链与创新价值链
    4.2 创新价值分析模型及其推演
        4.2.1 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基本模型
        4.2.3 模型推演
        4.2.4 模型推演结果分析及其主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跨界创新的现实考察与分析
    5.1 我国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5.1.1 新中国创新实践
        5.1.2 中国创新实践与创新期待间的“鸿沟”
        5.1.3 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
    5.2 中国创新链断裂分析
        5.2.1 中国创新链的源头之困:少有“0→1”的突破
        5.2.2 中国创新链的“断链”之困
        5.2.3 我国创新链的阻隔
    5.3 中国跨界创新的案例
        5.3.1 案例一:创建科研特区,实现“0→1”的突破
        5.3.2 案例二:中国纺织业的跨行业的全链跨界创新
        5.3.3 案例三:中国高铁技术的跨界创新
        5.3.4 案例四:中国核电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5.3.5 案例的综合分析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理论基础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学理支撑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
第二章 “两弹一星”精神形成发展与传承弘扬
    一、“两弹一星”精神形成发展
        (一)历史起源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概述
        (三)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二、“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一)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感
        (二)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
        (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培育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能力
    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
        (一)提升大学生协同协作能力
        (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第四章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问卷的设计及分析
        (二)取得的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弹一星”精神教育缺乏成因分析
        (一)“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
        (二)高校“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高
        (三)“两弹一星”精神在社会环境中的实际影响力不强
第五章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一、以“三个自我”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两弹一星”精神
        (一)自我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价值内涵
        (二)自我提升“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认识
        (三)自我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行动指南
    二、以“四个融入”推动“两弹一星”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
        (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
        (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过程
        (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保障机制
    三、以“三个”增强提升“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良好氛围
        (一)增强“两弹一星”工程科学规律挖掘
        (二)增强“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基地打造
        (三)增强“两弹一星”精神传播平台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动因及意义
    1.2 科学家形象以及科学家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一般概述
    2.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的相关要素
        2.1.1 科学家以及科学家形象概念的界定
        2.1.2 影响科学家银幕形象确立的好莱坞电影运作机制和社会环境
        2.1.3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立场
        2.1.4 科学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2.2 西方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回顾:世界史角度
    2.3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和变迁综述:好莱坞电影史角度
        2.3.1 20 世纪流行的疯狂科学家高潮
        2.3.2 20 世纪30-40 年代:基于现实科学家生活的电影平息疯狂科学家的高潮
        2.3.3 20 世纪50-70 年代,电影多样性下的战后反思和冷战思维下的科学家形象
        2.3.4 20 世纪80 年代始:成熟的科学英雄形象的兴起
        2.3.5 20 世纪90 年代始,“人性回归”:温情的科学家形象的出现
        2.3.6 21 世纪:科学大背景下的大制作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
    2.4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塑造:演员理解科学家的角度
    2.5 形象塑造与形象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实中的科学家的形象建构案例分析
    3.1 现实中的科学家银幕形象历史沿革
    3.2 典型性归纳与个案分析
        3.2.1 刻板印象的树立
        3.2.2 人性体现的融入
        3.2.3 走进科学家心灵
        3.2.4 科学家的合作形象
        3.2.5 文化冲突中的科学家形象
        3.2.6 有争议的科学实验中的科学家形象
    3.3 电影中呈现的现实科学家和科学家原型的参照
        3.3.1 《伟人爱迪生》中的圣人印象
        3.3.2 好莱坞化的爱因斯坦
        3.3.3 《美丽心灵》离现实中的纳什的心灵有多远?
        3.3.4 《模仿游戏》对现实中图灵的模仿成功了吗?
        3.3.5 《知无涯者》观众不知道的拉马努金的一面
        3.3.6 《自闭历程》面对的挑战:呈现当代在世科学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性科学家形象的建构
    4.1 女性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历史分期及形象演变回顾
    4.2 个案分析
        4.2.1 居里夫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
        4.2.2 海蒂·拉玛:从好莱坞影星到发明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构的科学家形象建构
    5.1 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5.1.1 西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弗兰肯斯坦
        5.1.2 东方邪恶科学家形象的典型:傅满洲
    5.2 痴迷狂魔科学家的呈现:数学家麦克斯颠倒的数字人生
    5.3 对新一代科学家心灵救赎的关注:电影《心灵捕手》
    5.4 对未来科学家形象的展望:《漫威动画》系列
    5.5 虚构科学家形象的特点以及现实和虚构的形象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6 章 结语
    6.1 科学家银幕形象建构之归纳
    6.2 科学家银幕形象的建构之科学传播意义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目录
附录2:文中出现的主要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3:文中出现的部分电影在各大媒体上的译名一览表
附录4:100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家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
致谢

(8)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条自行修建的铁路:成渝铁路
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第一次扫盲与高考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解放牌”卡车
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
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小轿车
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
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一台万吨锻造水压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特大型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陈景润获得国际公认的数学研究成果
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中国重返联合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第一套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
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
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第一个空间实验平台:天宫一号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
第一个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
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
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第一个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第一颗天文卫星:暗物质卫星“悟空
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
探索宇宙的国之重器:中国天眼
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航空母舰下水
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
复兴号:开启中国铁路新时代
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10)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工匠精神及其培育价值
    一、工匠与工匠精神
        (一)所谓工匠
        (二)所谓工匠精神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之关系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丰富教学资源的必然结果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
        (一)有利于初中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有助于教师专注职业,探索教学
        (三)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二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分析
    一、初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调查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第三章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助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容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2011 版)》中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
    二、《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全册)》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
第四章 初中历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实践
        (一)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教学案例
        (二)坚守专注意志品质的教学案例
        (三)自我否定创新精神的教学案例
        (四)尊师重教求学态度的教学案例
    二、课外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观看相关的视频讲解
        (二)参观博物馆
        (三)开展手工艺品的制作比赛
        (四)开展历史调查与访问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初中历史工匠精神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四、经济“原子弹”——品牌的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尹诗.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基于SWOT分析的原子城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研究[J]. 姚雯静.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1(01)
  • [3]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D]. 范小青. 苏州大学, 2020(06)
  • [4]跨界创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 ——基于中国创新路径的探讨[D]. 刘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方法研究[D]. 邱思扬.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D].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J]. 孙进军,王碧薇,王锦慧,王仁锋,郭庆,孙梦雨. 党建, 2019(10)
  • [9]“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研究[D]. 陆可.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10]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究[D]. 万文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经济“原子弹”——品牌的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