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同义词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词汇进行了全面研究,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对目前有关同义词研究以及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语言研究的成果进行简单回顾,阐述本文的写作缘起,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第二章阐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研究价值。同义词是词汇在共时平面上的聚合,它能集中体现某部著作或某类著作的词汇特点,因此对某一时代最具代表性作品的同义词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那一时期的词汇特点进行了解。同义词的构组还能帮助我们确定某些词的词义,纠正、填补现有的研究成果。另外,当我们将小说同义词与上古汉语同义词进行比较时,还可以发现词汇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根据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语言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判定同义词的方法。中古汉语相对上古汉语以及现代汉语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我们在判定同义词的时候,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的判定同义词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利用语境、异文、以及文献用例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 第四章分析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来源。小说同义词中单音词绝大多数是从上古汉语沿用下来的,也有一些是中古新词新义的加入,但更多的是复音词的加入。另外,方言及佛经译语的影响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些词大多生命力很强,而且有许多沿用至今。 第五章实际上是第四章的延续,主要从同义词的角度归纳词义发展的途径。在分析词义的发展变化时,我们发现,如果从同义词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一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词义发展的问题。 第六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发展变化。在这一章里,我们力图将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同义词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同义词内部成员的变化以及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词汇系统的发展趋势。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同义词研究概貌
  • 一、同义词研究现状
  • 二、同义词研究焦点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语言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语言的研究价值
  • 一、书面表达口语化
  • 二、体现中古时期的语言特点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横向研究—同义词的构组
  • 二、纵向研究—同义词的发展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研究价值
  • 第一节 体现中古时期的词汇特点
  • 一、一词多义现象普遍
  • 二、复音词发展成熟
  • 三、并列式复音词形式多样
  • 第二节 补充修正现有的研究成果
  • 一、匡正词义
  • 二、补充义项
  • 三、填补词条
  • 第三节 揭示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
  • 一、同义词增多,语言表达丰富多彩
  • 二、词义泛化,语义场发生调整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判定方法
  • 第一节 利用语境判定同义词
  • 一、利用特殊句式判定同义词
  • 二、利用语言环境判定同义词
  • 第二节 利用异文判定同义词
  • 一、利用同一故事见于不同小说而造成的异文判定同义词
  • 二、利用同一小说见于不同版本而造成的异文判定同义词
  • 第三节 利用训释材料及文献用例判定同义词
  • 一、利用古代汉语工具书判定同义词
  • 二、利用文献用例判定同义词
  • 三、利用小说原有的训释资料判定同义词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来源
  • 第一节 旧词的沿用
  • 第二节 新词的产生
  • 第三节 新义的产生
  • 第四节 方言与佛经译语的影响
  • 一、方言与共同语形成同义关系
  • 二、佛经译语进入汉语同义词系统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形成途径
  • 第一节 同义联想
  • 第二节 成组虚化
  • 第三节 组合同化
  • 第四节 同义换用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词义发展引起的同义语义场的变化
  • 一、词义的扩大引起的同义语义场的变化
  • 二、词义的缩小引起的同义语义场的变化
  • 三、词义的转移引起的同义语义场的变化
  • 第二节 新旧词更替引起的同义语义场的变化
  • 第三节 同义语义场中典型成员的发展变化
  • 结语
  • 附录: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表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四、副词
  • 征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世说新语》侠义故事略论[J]. 韶关学院学报 2011(05)
    • [2].“人的觉醒”语境下的谢灵运山水诗创作[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3].论《颜氏家训》的儿童早期教育[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9)
    • [4].浅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元杂剧[J]. 鄂州大学学报 2013(03)
    • [5].因果报应观念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09(11)
    • [6].试析魏晋南北朝诗人写作的模拟袭用现象——兼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诗歌的关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7].颜之推的教学思想及当代启示[J]. 现代教育论丛 2017(02)
    • [8].“青楼”意义流变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9].六朝诗笺——“以诗鉴史”之三[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01)
    • [10].魏晋南北朝宗师考[J]. 档案与建设 2018(10)
    • [11].魏晋南北朝文学言意论的语言哲学分析[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02)
    • [12].略论王献之书法“骨势不及其父,而媚趣过之”[J]. 读天下 2016(13)
    • [13].浅谈早期的山水画创作[J]. 艺术教育 2009(10)
    • [14].云冈石窟文化中“人的觉醒”的审美体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5].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乐府民歌雅化创作[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6].北齐、北周胡化现象探析[J]. 丝绸之路 2013(08)
    • [17].论佛教输入对早期道教造物艺术的意义[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3(01)
    • [18].魏晋南北朝政治背景下文人心态在诗歌中的反映——以阮籍、左思、陶渊明诗歌为例[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6)
    • [19].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流变[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0].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偶化进程及其理论意义[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1].机遇与挑战:骈散之争与中唐古文运动略论[J]. 语文学刊 2008(12)
    •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建康、邺城三地华林园考[J]. 建筑史 2013(01)
    • [23].论魏晋南北朝元范畴“象”的理论推进与文学实践[J]. 理论月刊 2012(09)
    • [24].魏晋南北朝节日延寿求福风俗与道教文化[J]. 西夏研究 2011(01)
    • [25].3—6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9)
    • [26].汉唐间白马骑射风习之南渐[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27].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历史机遇的丧失[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 [28].论南朝吴歌的艺术性[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29].略论魏晋南北朝正史《五行志》中的“服妖”[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9)
    • [30].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授仪式中的盟誓[J]. 世界宗教研究 2013(03)

    标签:;  ;  ;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