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后荒诞戏剧家斯托帕德作品的现实相对性

揭示后荒诞戏剧家斯托帕德作品的现实相对性

论文摘要

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1937年7月3日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现捷克共和国)的兹林。1946年,9岁的斯托帕德随父母搬到英格兰常住,并成为重要的当代英国戏剧作家。其作品以独特的喜剧风格和主题中深刻的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而后者更使他名声鹊起,名声堪与形而上学诗人约翰邓恩相媲美。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汤姆·斯托帕德为广播、电视、舞台等媒体撰写了四十多部剧本,十余部电影剧本,多部改编作品。这些作品涵盖多种题材,如短片故事、小说等。为大众所熟知的主要作品有《水上行者》、《每个好孩子都该得到爱护》、《太阳帝国》、《职业犯规》、《世外桃源》、《莎翁情史》以及《乌托邦海岸》。早在1967年,斯托帕德就获得了伦敦标准晚报奖的最有潜质编剧奖。在随后的几年,这些作品陆续为斯托帕德赢得东尼奖最佳剧本、纽约评论奖最佳剧本、影评人环球戏剧奖最佳剧本奖、意大利大奖赛最佳剧本奖等。正如上述所言,在斯托帕德的整个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剧本,并赢得众多奖项。评论家们对其作品中的睿智性、戏剧性以及对语言的熟练掌握应用这些方面给予了高度认可。其早期作品如:《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跳跃者》及《滑稽模仿》至今仍被认为是他最好的戏剧作品,并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评论家们争相拜读,热烈讨论。因此,汤姆·斯托帕的戏剧地位常常高居榜首,并被称为“英国戏剧史上最耀眼、最具智慧、最惊人的显现”,甚至被称作“活着的莎士比亚”。作为一名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有别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者。他更注重作品中的意识想法,其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关于思维思考和哲学本质,包括命运和意志的对立、虚幻与现实、认知问题及感性知觉等。他更擅长使用幽默的笔调、风趣的言辞来描述沉重的道德及哲学主题。汤姆·斯托帕德将自己定义为“对任何事都缺乏确定性”的人,其作品也对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命运的无常性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描绘,并被后人称为后荒诞戏剧家。20世纪60年代后,荒诞派戏剧在欧洲的势头不在强劲,逐渐衰落,但是荒诞现象却在英国戏剧中却得到了延续并得以发展。论文的第二章将会对擅长戏仿荒诞剧的荒诞剧后起之秀汤姆·斯托帕德和传统的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品特等的作品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对比,从元戏剧、语言游戏、戏仿的角度加以论述,试图找出这些剧作家作品的共同点及差异性,从而揭示汤姆·斯托帕德的作品本身是对荒诞派戏剧的一种继承与变奏。据此阐明了斯托帕德与荒诞派戏剧之间有着深远的联系——他的作品既是对荒诞派戏剧的继承,又是对荒诞派戏剧的突破。论文的第三部分对斯托帕德早期的三部戏剧《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跳跃者》和《滑稽模仿》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这三部作品主题内容的解读与探索,表明汤姆·斯托帕德所想表达的世界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相对性的难以理解的世界,即:世界的不可认知性,真知的不确定性,个人感知的主观性,及无处不在的相对现实性。这种现实相对性带来困扰、迷惑、未知,但是希望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我们可以发现汤姆·斯托帕德在其戏剧中揭示了绝对真理和形而上学的本质。纵然这对于我们很难理解透彻,但是,正是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反而赋予了生命更多意义,令生命多姿多彩。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of Tom Stoppard and the Theatre of Absurd
  • Chapter Ⅱ Inheritance and Breakthroughs in Absurdism as a Post-Absurdist
  • 2.1 Parody and "Theatrical Parasitism"
  • 2.2 Transformation from Language-Demeaning to Language-Juggling
  • 2.3 Concept of Absurd
  • 2.4 Anti-Theatre to Metatheatre
  • Chapter Ⅲ Tom Stoppard's Searching Way
  • 3.1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a Particular Reality
  • 3.1.1 Awareness of Human Existential Plight
  • 3.1.2 Fate vs.Free Will
  • 3.1.3 Reality:Relative and Illusionary
  • 3.2 The Incertitude into the Clear Recognition
  • 3.2.1 Moral Philosophy vs.Materialism
  • 3.2.2 Belief vs.Knowledge
  • 3.3 Inescapable Subjectivity of All Human Experience
  • 3.3.1 Aesthetic Concerns
  • 3.3.2 Variety of Sense Perception
  • Chapter Ⅳ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内斯托帕德研究综述[J]. 牡丹 2015(14)
    • [2].当自由爱上束缚——斯托帕德《爱的发明》的自我解构[J]. 作家 2012(16)
    • [3].论《戏谑》的后现代特征[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4].汤姆·斯托帕德戏剧《真相》的空间叙事解读[J]. 外语与翻译 2019(02)
    • [5].论斯托帕德剧作《真实》中的“真实”演绎[J]. 当代外国文学 2019(02)
    • [6].声音[J]. 医学美学美容(蜜·Me) 2012(05)
    • [7].在荒诞与戏仿中探求真实的汤姆·斯托帕德[J]. 世界文化 2013(11)
    • [8].汤姆·斯托帕德《印度深蓝》戏剧形式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 [9].汤姆·斯托帕德戏剧中对现代文明的反思[J]. 戏剧艺术 2009(05)
    • [10].解析《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的宿命观[J]. 戏剧文学 2014(06)
    • [11].汤姆·斯托帕德戏剧中理想与现实二元模式的消解[J]. 戏剧文学 2009(07)
    • [12].戏仿与颠覆——浅析当代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创作[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9(04)
    • [13].旨在赢回童心的智能图书[J]. 世界科学 2010(11)
    • [14].《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颠覆与回归的双重声音[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02)
    • [15].汤姆·斯托帕德与莎士比亚的对话——《多戈的〈哈姆雷特〉》和《卡胡的〈麦克白〉》对莎剧的“重写”和“再构”[J]. 外语教学 2012(01)
    • [16].《罗森格兰玆和吉尔登斯敦之死》的存在主义体现[J]. 文学教育(上) 2008(04)
    • [17].同谋性的批判——《戏谑》的戏仿话语策略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8].论阿卡狄亚的衰落[J]. 外国文学研究 2016(04)
    • [19].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给芭蕾编导上的一课[J]. 舞蹈 2013(10)
    • [20].《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影响的焦虑”——从戏剧到电影[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3)
    • [21].照片上的女孩:清白少女的图片如何满足了网络色情机器[J]. 英语文摘 2013(03)
    • [22].一个完美无瑕的假货[J]. 野草 2010(06)
    • [23].千禧年后的主流——时代的记录[J]. 文化艺术研究 2009(01)
    • [24].“元戏剧”与斯托帕德的艺术观[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5].《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后现代语境下的人文关怀[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6].斯托帕德的荒诞戏剧艺术——读《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死了》[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2)
    • [27].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论汤姆·斯托帕德《罗森克兰茨和吉尔德斯特恩已死》的互文性[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8].《君臣小人一命呜呼》中的声像与镜头艺术探析[J]. 电影文学 2011(20)
    • [29].论文学的生殖性与承继性变异——以《哈姆雷特》与《若森与吉尔德之死》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30].浅析《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论后现代社会对《哈姆雷特》的全新解读[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揭示后荒诞戏剧家斯托帕德作品的现实相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