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狭缝流道内单相和两相换热实验及分析模型

垂直狭缝流道内单相和两相换热实验及分析模型

论文题目: 垂直狭缝流道内单相和两相换热实验及分析模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热能工程

作者: 蒲鹏飞

导师: 潘良明

关键词: 矩形窄缝流道,单相,两相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文献来源: 重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窄缝通道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温差低等优点,因此该无源强化传热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微电子、低温制冷、化工及其航空航天等领域。近年来,窄流道内单相及两相流动的热工水力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于狭缝通道内换热研究,国内外研究者主要针对环形狭缝、低潜热工质,同时理论研究也比较少见。本文以水为工质,对不同狭缝间隙窄通道试验段内的单相强迫对流换热、两相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对两相环状流区建立了沸腾传热模型,模型预测值同本文实验关联式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单相强制对流换热实验中,竖直矩形狭缝通道内单相换热特性与普通圆管有较大区别,常用的紊流对流换热Dittus-Boelter关系式不能用于窄缝通道内换热计算。在实验参数范围内,将实验值拟合得到半经验关系式: Nu = 10.7Re0.1292Pr-1 .1189w-0.6382,同实验值相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在11.1%以内。另外,单相强制对流实验中发现:单面加热和双面加热的换热特性并不一样。单面加热时,平均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双面加热时,平均换热系数并不随热流密度或质量流速单一因素单调变化而呈现单调性,这可以归结为受双面加热时热边界层的相互制约作用的影响。两相流动沸腾换热实验中,在实验参数范围内,饱和沸腾换热系数随窄缝宽度,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随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干度的增加而增大。矩形窄缝中饱和流动沸腾与大通道有显著不同。利用实验参数,进行多元线形回归后拟合出实验关系式: Nu =21.33Re0.2434Bo-0.0238Pr1.0392x0.7146,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平均相对误差在±12%之内。本论文首次对矩形竖直狭缝有液滴卷吸时环状流阶段建立了沸腾换热分析模型,对液膜厚度、液膜内温度和速度分布、沸腾换热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矩形狭缝通道内的液膜厚度随干度、质量流速增加而减薄;随流道间隙的增加而增厚,液膜温度梯度随热流密度增加而增大;液膜速度梯度在流向方向上是增大的;汽液滑速比随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狭缝间隙、质量流速和加热热流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相同质量含汽率时,随着入口压力的升高,液膜的平均流速将减小。将模型预测值同本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的关系式计算值相比较,发现模型预测值比实验关联式拟合值低22.06%,主要原因在于该模型主要针对的是完全环状流流动沸腾换热,而实验中有些工况完全有可能同时存在泡状流和环状流,另外,模型也没有考虑到液体蒸发后体积急剧增加,流速加大后会使得液膜变薄,从而导致换热条件的变化。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概述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单相强制对流换热研究现状

1.3.2 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5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2 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

2.1 实验系统介绍

2.1.1 实验系统回路

2.1.2 实验段和测点布置

2.1.3 实验的其他辅助系统

2.2 实验参数测定系统

2.2.1 温度测定

2.2.2 压力测定

2.2.3 流量测定

2.2.4 加热量测定

2.3 实验操作步骤

2.4 实验数据的处理

2.4.1 温度

2.4.2 工质质量流速

2.4.3 试验段的流体侧壁面温度

2.4.4 对应测点处流体平衡温度和干度

2.4.5 局部换热系数

2.4.6 平均换热系数

2.4.7 摩擦压降的计算

3 单相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狭缝间隙为1.5mm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1 1.5mm 实验的数据范围

3.1.2 通用的对流换热公式

3.2 影响单相对流换热因素

3.2.1 热流密度对单相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3.2.2 质量流速对单相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3.2.3 不同加热方式对单相对流换热的影响比较

3.3 狭缝矩形流道单相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3.4 结论

4 两相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两相流动沸腾换热实验数据处理

4.2 实验各参数的计算

4.3 实验结果及其比较

4.3.1 实验的数据范围

4.3.2 与管内流动沸腾经验公式的比较

4.4 各因素对沸腾换热的影响

4.4.1 压力对换热的影响

4.4.2 热流密度对换热的影响

4.4.3 质量流速对换热的影响

4.4.4 流道间隙对换热的影响

4.5 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经验关系式

4.6 结论

5 实验的不确定性分析

5.1 直接测量参数的相对误差

5.2 间接或基本测量参数的相对误差

6 竖直矩形狭缝通道内环状流沸腾换热分析模型

6.1 理论模型建立的意义

6.2 模型的建立

6.3 控制方程组的封闭方程

6.3.1 界面剪切力的确定

6.3.2 ε_m 和Pr_l的经验关系式

6.3.3 液滴质量含率和截面汽的体积分数的确定

6.4 方程的求解

6.5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6.6 结论

7 结论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D]. 杜玉浩.山东大学2018
  • [2].微细通道多孔介质复合沸腾换热研究[D]. 张楠.郑州大学2018
  • [3].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D]. 韩金蓉.昆明理工大学2018
  • [4].小管径水平管内R290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 林秦汉.南昌大学2018
  • [5].记忆合金表面微细结构沸腾换热智能强化与控制研究[D]. 郝炜.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
  • [6].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研究[D]. 谢宁.浙江大学2010
  • [7].竖直矩形小通道内上升流饱和沸腾换热规律的研究[D]. 郑银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 [8].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平光管内有机工质流动沸腾换热研究[D]. 文旭林.昆明理工大学2012
  • [9].工质在微小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研究[D]. 高龙.东华大学2005
  • [10].分离式热管蒸发段沸腾换热数值模拟研究[D]. 杨海滨.山东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竖直矩形窄流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赵艳明.重庆大学2012
  • [2].矩形窄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研究[D]. 兰荣华.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 [3].水平环形窄缝流道内流动过冷沸腾换热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任福虎.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 [4].矩形窄缝内流动与换热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 李磊.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 [5].管束间狭窄通道单相及沸腾两相流动阻力特性实验研究[D]. 赵桂生.上海交通大学2008
  • [6].管束外垂直上升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 唐琦琳.上海交通大学2007
  • [7].竖直矩形窄缝流道内强迫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D]. 付辉.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 [8].竖直矩形窄缝内饱和流动沸腾传热[D]. 梁祥飞.重庆大学2004
  • [9].工质在微小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研究[D]. 高龙.东华大学2005
  • [10].竖直窄环隙流道自然对流过冷沸腾换热研究[D]. 曹夏昕.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标签:;  ;  ;  ;  ;  

垂直狭缝流道内单相和两相换热实验及分析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