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去除机理研究

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去除机理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首次对上海市两大水源经预氯化后的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和卤乙酸的生成特性及其在城市供水管网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有机物不同分子量和亲、疏水特性等角度对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首次采用UV-H2O2和UV-H2O2-O3高级氧化联用技术及铁刨花还原技术对预氯化后生成的卤乙酸去除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将为降低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采用酸化甲醇作为衍生化试剂,建立卤乙酸分析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加标回收率符合美国水与废水标准检测方法6223的规定。研究发现黄浦江原水中有机物的卤乙酸生成潜能种类主要为三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二溴乙酸,有机物分子量<3×103Da区间的卤乙酸生成潜能最大,具体以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生成潜能为主,出厂水中则以有机物分子量<1×103Da区间的卤乙酸生成潜能占主要部分;长江原水中有机物的卤乙酸生成潜能种类主要为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各区间卤乙酸生成潜能分布较为均匀,出厂水中则以有机物分子量<3×103Da区间的卤乙酸生成潜能为主。不同水质具有不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区间的卤乙酸生成潜能。 对黄浦江原水中亲水性、强疏水性和弱疏水性有机物的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研究发现,强、弱疏水性有机物氯化后主要生成三氯甲烷,其次为二氯一溴甲烷;亲水性有机物氯化后主要生成二氯一溴甲烷,其后依次为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烷和三溴甲烷;卤乙酸主要由强疏水性有机物生成,其次为亲水性有机物和弱疏水性有机物。 黄浦江原水经预氯化和常规处理后,出厂水中二氯乙酸浓度6—9月上升,其它月份下降,最高和最低浓度分别为13.87和4.28μg/L,三氯乙酸浓度随季节变化不及二氯乙酸明显,浓度偏高出现在7—9月,最高和最低浓度分别为8.95和4.79μg/L,总卤乙酸浓度最高达22μg/L,最低13μg/L;长江原水经预氯化和常规处理后,出厂水中二氯乙酸春、夏两季偏高,秋、冬两季偏低,最高达22.73μg/L,最低为5.66μg/L,三氯乙酸浓度偏高出现在7—8月,最高22.82μg/L,最低4.54μg/L,总卤乙酸浓度最高达38μg/L,最低10μg/L。 随着管网从水厂向末梢的延伸,AOC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的管网水中,AOC与卤乙酸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三卤甲烷相关性较差。长江原水的饮用水的管网水中,AOC与卤乙酸和三卤甲烷的相关性均低于黄浦江管网水。 黄浦江原水经化合氯预氯化和消毒所形成的DBPs在管网中变化幅度较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对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 1.2.1 卤乙酸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1.2.2 水处理过程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分布的研究
  • 1.2.3 管网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与分布特性
  • 1.2.4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去除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3.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消毒副产物的分析及试验研究方法
  • 2.1 消毒副产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 2.1.1 卤乙酸检测方法研究
  • 2.1.2 三卤甲烷检测方法研究
  • 2.2 上海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的研究方法
  • 2.2.1 水质分析项目
  • 2.2.2 水质分析方法
  • 2.2.3 取样频率
  • 2.3 管网中消毒副产物迁移变化规律研究方法
  • 2.3.1 管网取样点的确定
  • 2.3.2 试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2.4 去除预氯化生成的卤乙酸试验研究方法
  • 2.4.1 高级氧化技术去除卤乙酸的试验研究方法
  • 2.4.2 零价铁还原技术去除卤乙酸试验研究方法
  • 2.5 工艺流程
  • 2.5.1 深度处理中试工艺流程
  • 2.5.2 高级氧化技术去除卤乙酸工艺流程图
  • 2.5.3 铁刨花还原去除卤乙酸工艺流程图
  • 第3章 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及数学模型
  • 3.1 上海饮用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生成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特性
  • 3.1.1 黄浦江原水经常规工艺处理后分子量分布与消毒副产物的关系
  • 3.1.2 长江原水经常规工艺处理后分子量分布与消毒副产物的关系
  • 3.2 上海饮用水源中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物生成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特性
  • 3.2.1 黄浦江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分布
  • 3.2.2 黄浦江原水中的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物生成卤代消毒副产物的特性
  • 3.2.3 不同有机物的SUVA值比较
  • 3.3 实际生产中黄浦江原水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研究
  • 3.3.1 试验研究现场
  • 3.3.2 水质参数
  • 3.3.3 黄浦江原水经常规工艺处理后消毒副产物生成与变化规律研究
  • 3.3.4 常规工艺对黄浦江原水的预氯化后消毒副产物的去除
  • 3.3.5 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与有机物的关系研究
  • 3.3.6 三卤甲烷与卤乙酸的关系
  • 3.4 实际生产中长江原水中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研究
  • 3.4.1 试验研究现场
  • 3.4.2 水质参数
  • 3.4.3 长江原水经常规工艺处理后消毒副产物生成与变化规律研究
  • 3.4.4 常规工艺对长江原水的预氯化后消毒副产物的去除
  • 3.4.5 消毒副产物与有机物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
  • 3.4.6 三卤甲烷与卤乙酸的关系
  • 3.5 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章 上海饮用水输配管网中消毒副产物迁移变化规律
  • 4.1 管网中水质变化
  • 4.1.1 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水质在管网中的变化
  • 4.1.2 长江原水的饮用水水质在管网中的变化
  • 4.2 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生成潜能在管网中的变化
  • 4.2.1 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在管网中的变化
  • 4.2.2 管网中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与余氯的关系
  • 4.2.3 管网中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与其生成潜能的关系
  • 4.2.4 管网中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与有机物的关系
  • 4.2.5 管网中黄浦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与生物稳定性的关系
  • 4.3 长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生成潜能在管网中的变化
  • 4.3.1 长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在管网中的变化
  • 4.3.2 长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在管网中随时间的变化
  • 4.3.3 管网中长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与余氯的关系
  • 4.3.4 长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在管网中的变化
  • 4.3.5 管网中长江原水的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与有机物的关系
  • 4.3.6 长江原水的饮用水中AOC与消毒副产物在输配水管网中的关系
  • 4.4 不同水源和消毒方法所形成的消毒副产物在管网中的变化
  • 第5章 高级氧化技术氧化去除卤乙酸的效果和机理
  • 5.1 单独紫外、臭氧、双氧水及其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研究
  • 5.1.1 单独紫外降解二氯乙酸
  • 5.1.2 单独双氧水降解二氯乙酸
  • 5.1.3 单独臭氧降解二氯乙酸
  • 2O2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5.1.4 UV-H2O2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
  • 2O2及其联用工艺降解三氯乙酸'>5.2 UV、H2O2及其联用工艺降解三氯乙酸
  • 2O2降解三氯乙酸'>5.2.1 单独UV、H2O2降解三氯乙酸
  • 2O2工艺降解三氯乙酸研究'>5.2.2 UV-H2O2工艺降解三氯乙酸研究
  • 2O2-O3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5.3 UV-H2O2-O3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
  • 2O2-O3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效果分析'>5.3.1 UV-H2O2-O3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效果分析
  • 2O2-O3和UV-H2O2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机理分析'>5.4 UV-H2O2-O3和UV-H2O2联用工艺降解二氯乙酸机理分析
  • 0还原去除卤乙酸的性能和机理'>第6章 Fe0还原去除卤乙酸的性能和机理
  • 6.1 铁还原去除三氯乙酸的研究
  • 6.1.1 铁还原去除三氯乙酸效果
  • 6.1.2 铁还原去除三氯乙酸影响因素
  • 6.2 铁还原去除二氯乙酸效果的研究
  • 6.3 铁还原去除卤乙酸的机理和产物分析
  • 6.4 出水中铁控制试验研究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北地区地表水处理传统工艺高锰酸钾安全强化预氯化中试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2)
    • [2].预氯化对原水输送过程中藻类影响初探[J]. 净水技术 2016(S2)
    • [3].预氯化对原水长距离输水管道硝化性能的破坏与恢复[J]. 化工学报 2013(04)
    • [4].生命之源:阳光、空气、水——水篇(二)[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 2013(03)
    • [5].氯化及预氯化反应条件与卤代烃生成研究[J]. 广东化工 2009(09)
    • [6].饮用水源亚砷酸盐污染应急处理的中试研究[J].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 2008(01)
    • [7].氯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阿特拉津性能的影响[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8].溴离子对预氯化和常规水处理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影响[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9].给水厂预氯化工艺处理高藻水的分析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3(04)
    • [10].高锰酸钾协同氯共预氧化效果的探讨[J]. 城镇供水 2012(01)
    • [11].预氯化对再生水混凝沉淀/微滤处理效果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14(17)
    • [12].预氯化及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11)
    • [13].预氯化对铝盐混凝铜绿微囊藻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和残余铝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1)
    • [14].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变化特征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3(06)
    • [15].饮用水中卤乙酸去除研究进展[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16].预氯化工艺去除水中氰化物、硫化物及水合肼等还原性污染物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11)
    • [17].峰点前氯化预处理高氨氮原水方法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13(23)
    • [18].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1)
    • [19].预氯化去除饮用水水源中高浓度氨氮等污染因子的应急处理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0(03)
    • [20].巢湖饮用水水源污染现状与对策[J]. 供水技术 2008(05)
    • [21].金泽水库原水预加氯在迁移中的形态变化[J]. 净水技术 2019(S2)
    • [22].次氯酸钠对原水长距离输水出水水质及系统生物膜群落结构影响[J]. 环境科技 2020(02)
    • [23].低温低浊期原水预氧化和消毒副产物控制优化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1)
    • [24].水厂预氯化及滤池出水水质的中试试验[J]. 净水技术 2017(01)
    • [25].某水厂水处理工艺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及相关性分析[J]. 净水技术 2017(S1)
    • [26].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原水预氧化对常规工艺和消毒副产物的影响[J]. 净水技术 2020(10)
    • [27].饮用水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J]. 广东化工 2012(15)
    • [28].水库水中硅藻的预氧化特征及强化混凝控制效果研究[J]. 城镇供水 2011(05)
    • [29].非常规炭材料去除预氯化“三致”物研究进展[J]. 水处理技术 2010(04)
    • [30].次氯酸钠预加氯对混凝效果的影响[J]. 供水技术 2019(02)

    标签:;  ;  ;  ;  ;  ;  ;  

    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去除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