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酸锂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高温CO2吸附性能

锆酸锂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高温CO2吸附性能

论文摘要

捕集回收燃煤电厂和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等固定源排放的高温C02,不仅是C02减排的有效方法,同时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针对高温CO2吸附材料,以锆酸锂为代表的锂基陶瓷材料具有相对较高的CO2吸附容量、匹配的工作温度区间和稳定的循环吸附-脱附性能,但目前合成的材料在低CO2分压气氛下(PCC2≤0.1 bar)对应吸附性能普遍较低。因此,论文研究重点在于设计、合成具有高CO2吸附性能的新型LixZryOz材料,以满足实际条件下的应用需求。首先,采用固相反应法在常规实验条件下控制合成了四方/单斜相Li2ZrO3、三斜/单斜相Li6Zr207以及斜六方相Li8Zr06五种高纯度LixZryOz化合物,大大简化了锆酸锂材料的合成路线,并揭示了合成反应机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晶相结构和化学组成LixZryOz材料的高温CO2吸附性能和吸附反应途径,其中单斜相Li6Zr207和斜六方相Li8Zr06的高温C02吸附特性均属首次报道;在纯C02气氛下,四方相Li2Zr03对应最高CO2吸附量为20 wt%(848 K),而相同条件下单斜相Li2Zr03对应CO2吸附量不足7 wt%,单斜相Li6Zr207和斜六方相Li8Zr06在纯C02气氛下对应饱和C02吸附量分别为11.2 wt%(1023 K)和53.98 wt%(998 K);当气氛中CO2分压降低到0.1 bar时,四方相Li2ZrO3、单斜相Li6Zr207和Li8Zr06对应CO2吸附量分别为纯CO2气氛下吸附量的3.5%、86.7%和100%,表明材料中锂含量越高对应低CO2分压气氛下的CO2吸附性能越强。模拟烟道气环境下的CO2循环吸附实验表明,单斜相Li6Zr207经初次吸附-脱附后转化为三斜相结构,经7次循环吸附-脱附后,吸附量下降了17.6%; Li8Zr06经11次循环吸附-脱附后,吸附量下降了约55%,对吸附后样品分析表明,高温烧结是导致吸附量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采用“双指数模型”模拟了单斜相Li6Zr207和斜六方相Li8Zr06的高温CO2吸附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即忽略了O2-在吸附反应过程中对吸附速率的影响。进一步,合成了一系列高热稳定性的介孔Zr02,首次探索了合成介孔Li2Zr03的可行性,发现合成过程中前驱体Zr02的介孔结构发生塌陷,高的反应温度和Li+嵌入量是导致Zr02介孔结构塌陷的主要原因。以LiOH和介孔Zr02为反应前驱物,控制合成了不同颗粒尺寸的Li2Zr03材料(20-250 nm),并系统研究了材料的颗粒尺寸与CO2吸附性能间的构-性关系。结果表明,纳米尺度Li2Zr03 (20-30nm)表现出优异的C02吸附特性,在773 K、PC02为0.1 bar气氛中吸附30分钟即达到19 wt%的平衡吸附量,823 K下氮气吹扫25分钟即可完全解吸,并且经多次循环吸附-脱附后吸附性能保持不变,显示了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最后,分析指出了02-离子扩散是Li2Zr03高温CO2吸附反应过程的限制步,通过掺杂Yz03(摩尔掺杂分数为0.625%-2.5%)或CaO(摩尔掺杂分数约为2%),促使Li2ZrO3在CO2吸附过程中生成的Zr02稳定为具有丰富氧空位的立方相结构,极大促进了吸附反应过程中O2-离子的扩散速率,进而显著提高了材料的CO2吸附速率,在773 K、PCO2为0.1bar气氛中吸附10分钟即可获得约20 wt%的平衡吸附量,CO2吸附性能远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同类材料。研究结果丰富了Li2ZrO3的有效掺杂元素种类,并为Li2ZrO3的元素掺杂改性研究提供了可循的理论指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2捕集分离材料的研究现状'>1.2 电厂烟道气CO2捕集分离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低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2 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 2吸附分离'>1.3 水蒸气甲烷重整制氢过程中的CO2吸附分离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xZryOz化合物的控制合成'>第2章 不同晶相和组成的LixZryOz化合物的控制合成
  • 2.1 引言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药品
  • 2.3 表征方法
  • 2.4 研究路线
  • 2.5 结果与讨论
  • 2ZrO3的制备'>2.5.1 不同晶相Li2ZrO3的制备
  • 6Zr2O7的制备'>2.5.2 不同晶相Li6Zr2O7的制备
  • 8ZrO6的制备'>2.5.3 纯晶相Li8ZrO6的制备
  • 2.6 本章小结
  • xZryOz化合物的高温CO2吸附性能'>第3章 不同晶相LixZryOz化合物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 3.1 引言
  • 2吸附性能评价方法'>3.2 表征方法和CO2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 2ZrO3的CO2吸附性能'>3.3 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 3.3.1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 2ZrO3的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3.3.2 四方相Li2ZrO3的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
  • 2ZrO3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3.3.3 单斜相Li2ZrO3高温CO2吸附-脱附性能
  • 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3.4 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 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3.4.1 单斜相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 6Zr2O7的高温CO2吸附反应机理'>3.4.2 单斜相Li6Zr2O7的高温CO2吸附反应机理
  • 6Zr2O7与Li2ZrO3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比较'>3.4.3 Li6Zr2O7与Li2ZrO3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比较
  • 6Zr2O7的高温C02循环吸附性能'>3.4.4 Li6Zr2O7的高温C02循环吸附性能
  • 8ZrO6的高温CO2吸附性能'>3.5 Li8ZrO6的高温CO2吸附性能
  • 8ZrO6在纯CO2分压下的CO2吸附反应机理'>3.5.1 Li8ZrO6在纯CO2分压下的CO2吸附反应机理
  • 8ZrO6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3.5.2 Li8ZrO6在不同CO2分压下的CO2吸附性能
  • 8ZrO6的高温CO2循环吸附性能'>3.5.3 Li8ZrO6的高温CO2循环吸附性能
  • xZryOz(x=6,8)材料CO2吸附动力学模拟'>3.6 LixZryOz(x=6,8)材料CO2吸附动力学模拟
  • 6Zr2O7的CO2吸附过程模拟'>3.6.1 单斜相Li6Zr2O7的CO2吸附过程模拟
  • 8ZrO6的CO2吸附过程模拟'>3.6.2 Li8ZrO6的CO2吸附过程模拟
  • 3.7 本章小结
  • 2ZrO3的可行性研究'>第4章 合成介孔Li2ZrO3的可行性研究
  • 4.1 引言
  • 4.1.1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形成机理
  • 4.1.2 含锂三元氧化物介孔材料的合成
  • 2的研究现状'>4.1.3 介孔ZrO2的研究现状
  • 2为模板合成Li2ZrO3'>4.2 介孔ZrO2为模板合成Li2ZrO3
  • 4.2.1 材料合成及表征方法
  • 4.2.2 材料表征与结果分析
  • 3+)掺杂合成介孔Li2ZrO3'>4.3 钇(Y3+)掺杂合成介孔Li2ZrO3
  • 4.3.1 材料表征和结果分析
  • 2吸附性能分析讨论'>4.4 CO2吸附性能分析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2ZrO3的控制合成及CO2吸附性能'>第5章 纳米Li2ZrO3的控制合成及CO2吸附性能
  • 5.1 引言
  • 5.1.1 纳米材料及其分类
  • 5.1.2 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
  • 2ZrO3的合成方法'>5.1.3 纳米Li2ZrO3的合成方法
  • 2ZrO3的合成路线'>5.2 纳米Li2ZrO3的合成路线
  • 2ZrO3的表征及CO2吸附性能分析'>5.3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表征及CO2吸附性能分析
  • 5.3.1 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分析
  • 2ZrO3的CO2吸附性能比较'>5.3.2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比较
  • 2ZrO3的CO2循环吸附性能比较'>5.3.3 不同颗粒尺寸Li2ZrO3的CO2循环吸附性能比较
  • 2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5.4 不同结构ZrO2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 5.4.1 晶相结构和形貌特征分析
  • 2吸附性能分析比较'>5.4.2 CO2吸附性能分析比较
  • 3为锂源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5.5 以LiNO3为锂源合成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 5.6 本章小结
  • 3+掺杂Li2ZrO3的合成及高温CO2吸附性能'>第6章 Y3+掺杂Li2ZrO3的合成及高温CO2吸附性能
  • 6.1 引言
  • 6.2 合成路线
  • 3+掺杂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6.3 Y3+掺杂Li2ZrO3的CO2吸附性能
  • 3+掺杂合成介孔ZrO2的表征分析'>6.3.1 Y3+掺杂合成介孔ZrO2的表征分析
  • 3+掺杂合成Li2ZrO3的表征分析'>6.3.2 Y3+掺杂合成Li2ZrO3的表征分析
  • 2O3掺杂合成Li2ZrO3样品的CO2吸附动力学分析'>6.3.3 不同Y2O3掺杂合成Li2ZrO3样品的CO2吸附动力学分析
  • 3+掺杂量合成Li2ZrO3的CO2循环吸附稳定性分析'>6.3.4 不同Y3+掺杂量合成Li2ZrO3的CO2循环吸附稳定性分析
  • 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6.4 CaO和TiO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 2ZrO3及CO2吸附性能'>6.4.1 CaO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 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6.4.2 TiO2掺杂合成Li2ZrO3及CO2吸附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第8章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石墨烯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J]. 化工管理 2015(34)
    • [2].不同阳离子交换分子筛对NO的吸附性能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34)
    • [3].TiO_2/碳复合材料的电吸附性能与应用[J]. 高校实验室科学技术 2019(04)
    • [4].不同粒径土壤对氯丹的吸附性能及其急性毒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6)
    • [5].壳聚糖对油脂物质吸附性能和再生的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8)
    • [6].活性炭纤维对镉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J]. 当代化工 2013(10)
    • [7].文献[J]. 气体分离 2012(02)
    • [8].粘土岩对铀(Ⅵ)的吸附性能[J]. 环境化学 2020(08)
    • [9].不同膨润土对含镉废水的吸附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1)
    • [10].核桃壳制备活性炭方法及吸附性能的研究[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11].淀粉-钛-硅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和吸附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1(08)
    • [12].不同掺杂聚苯胺膜对乙醇气体的吸附性能[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3].不同物质碳对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J]. 区域治理 2019(37)
    • [14].丙烯腈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对铀吸附性能的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5].影响生物质碳材料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J]. 科技智囊 2020(07)
    • [16].改性松木屑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J]. 应用化工 2020(10)
    • [17].改性木屑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2)
    • [18].石墨纤维表面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物理吸附性能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34)
    • [19].酸反应介质对柚子皮水热炭表面性质及吸附性能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20(10)
    • [20].壳聚糖-铝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9(03)
    • [21].银负载改性焙烧态水滑石及其碘离子吸附性能[J]. 中国粉体技术 2020(04)
    • [22].修饰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碳纤维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J]. 有色冶金节能 2020(02)
    • [23].氧化锌/纤维素复合材料对镉离子吸附性能的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0(02)
    • [24].芹菜源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8)
    • [25].活化锶渣对废水中磷的吸附性能实验[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05)
    • [26].碳纳米管氧化对水中微量异狄氏剂的吸附性能影响[J]. 广东化工 2012(14)
    • [27].活性炭纤维对贵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J]. 当代化工 2008(02)
    • [28].复合材料POSS/TX-10/Bent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J]. 精细化工 2020(02)
    • [29].一种双吲哚基微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碘的吸附性能[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0(02)
    • [30].废弃豆渣派生多孔碳对橙黄G的吸附性能与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9)

    标签:;  ;  ;  ;  ;  

    锆酸锂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高温CO2吸附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