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播放 HDTV 的 FPU 接收器系统

能够播放 HDTV 的 FPU 接收器系统

一、能转播HDTV的FPU接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力志,李志刚[1](2014)在《关于校本数字电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为样本进行数字电视系统的研究,探究在学校范围内可能采用数字电视系统的类型和结构,如数字有线电视、IPTV和移动电视等。此研究旨在为下一步研究数字电视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运营数字电视的企业和使用闭路电视的学校的调研,研究小组发现建立校本数字电视系统有很多困难,但仍有建成的可能。

汤砺锋[2](2014)在《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属于较少被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也都没有特别多的文献资料对此进行专题研究。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资源交换在中国电视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探讨。文章以传播学、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学、互联网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紧扣当下中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平台与全媒体的融合脉搏,在诸多生产现场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对比国外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较为系统的论证中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的依据、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路径等要点,提出建设性的生产思路,展开问题式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新闻交换的理论基础,从新闻生产与新闻交换、新闻生产的结构特征和场域特征入手,结合组织传播学理论,市场新闻业理论,特别是麦克玛纳斯市场新闻业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在对中国电视新闻市场格局分析中,笔者提出了,由于原有的四级办台的格局被打破,省级电视台特别是上星频道,从技术上完全可以达到中央电视台的覆盖范围。不完全的市场结构与新媒体技术的双重挤压,从而使得电视新闻整个生态发生了变革,不仅体现在新闻竞争格局的多元化,还体现在媒介层级的淡化、传播渠道的立体化,更多的是体现在新闻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和受众时间的碎片化。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案例分析基础上,电视新闻交换网络最早产生是在欧广联,笔者首先对欧广联、亚广联等世界上最主流的六大电视新闻交换网络进行案例研究,特别是亚广联的发展途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随后对中国四大主要的电视新闻交换网络进行现状分析,四大电视新闻交换网络因为各自定位不同,都采用了不同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路径,产生的最后结果也有极大的差别。纵观国内外的电视新闻交换网络,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就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有了根本的发展,改变了以前那种交换机制,用网络拓扑结构和CDN加速技术装备的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才在实际工作和运转中得到保证。论文通过定量研究发现,通过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人员技能、素质、观念的全面提高,是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全面提升的关键。而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原来禁锢在传统电视台的政策劣势迟早被冲破,市场化下的电视新闻交换网络才能真正的走向繁荣。,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我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进行研究。将中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放在整个电视新闻生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阐释和分析,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为中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的从业人员、现状以及电视新闻交换生产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交换的发展战略和途径。采取平台开放、多媒体互动,多屏呈现、用市场化运营策略等方式,促进电视新闻交换网络有质的飞越。3.提出了新闻交换背景下的电视新闻资源整合策略,根据不同所处的市场位置,利用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的不同做法,从而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收视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4.通过对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网络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使得当前电视新闻面临的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逐一浮出水面,并且明确提出资源整合能力就是媒介生产力。5.首次对中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网络进行广泛调研和访谈,以资源整合能力和交换能力,提出中国电视新闻资源交换突破的战略、路径和策略。

王苏[3](2010)在《H.264/AVC帧间模式快速选择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H.264/AVC是ITU-T VCEG和ISO/IEC MPEG联合共同制定的国际视频编解码新标准,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标准以较高的编码效率和网络的友好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H.264/AVC集中了近些年来视频编解码领域内一系列的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所采用的新技术包括:空间域内的多种模式帧内预测,1/4像素精度的运动估计,整数DCT变换量化,多参考帧运动补偿,自适应去块效应滤波,基于内容的CABAC熵编码等。新一代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采用可变块运动估计和率失真优化技术。其中定义了7种不同大小的帧间宏块模式,需要对多种编码模式进行一一遍历,选择编码代价最小的模式来作为最佳的编码模式,这使得计算的复杂度成倍增加。因此,研究H.264/AVC的帧间预测编码模式的快速选择算法,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快速的帧间宏块模式选择算法,该算法实质上分别利用相继帧的差值探测时域平稳的区域,在空域上还采用Sobel算子计算图像的局部边缘信息来探测空域的均匀区域或者活动性很小的区域,对图像各区域采用的宏块编码模式提前进行判定,大大地简化了模式的选择过程。在JM8.6参考软件模型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对比了优化前后图像的视觉质量,编码时间,PSNR值和信噪比的变化。实验表明在采用新的选择优化算法以后,在视频图像质量基本上不变的情况下,编码器的编码时间大大地减少,运算的复杂度大大降低,提高了视频压缩的编码效率。

万芬[4](2008)在《H.264帧间预测算法的优化及其在DSP中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视频会议系统,HDTV等多媒体服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其带来的信息爆炸,使信道带宽和信道传输速率成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联合视频工作组JVT(Joint Video Team)正式推出的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H.264/AVC支持从低带宽、高误码率的无线移动视频通信到高码率、低延迟的视频会议及在线流媒体等多种应用。因此,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但是H.264/AVC的这些优势是以复杂度的成倍增加为代价的,这就使得H.264在实时的视频编码及传输应用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利用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H.264实时编码器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有助于H.264视频标准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但同时H.264编码器庞大的代码量及很高的计算复杂度不仅对DSP平台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实时实现的难度,由于PC和DSP构造的不同,如果H.264编码没有优化就直接在DSP的平台上执行,编码速度会太慢以至于不能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因此,要在DSP平台上实时实现H.264编码器并保持原有很高的编码效率和图像质量,有必要根据DM642的结构特性来对编码器的性能进行优化。本文采用DM642GDK作为硬件平台,探索了在资源有限的DSP平台上实现H.264编码器的有效途径。本文对H.264的各个关键技术包括预测编码、变换与量化、熵编码、去块效应滤波器、多参考帧技术进行了分析,尤其对标准中最为耗时的帧间预测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通过对帧间预测部分的多参考帧技术进行优化以减少时间计算复杂度。在充分研究了DSP的硬件平台的特点以及开发环境CCS的简介后,对编码器以及各模块的主流程进行了精简和优化,最后在开发平台上对H.264测试软件JM86进行了优化,包括代码级的优化和C算法级的优化,完成了H.264编码的DSP移植,也为实时编码打下了基础。

孙燕[5](2007)在《基于TMS320DM642多媒体平台的H.264编码器的移植和优化》文中认为H.264/AVC是ITU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专家组)组成的联合视频组(Joint Video Team,JVT)开发的最新数字视频国际编码标准。与MPEG-1、MPEG-2、MPEG-4及H.261、H.263等标准相比,H.264最大的特点是它吸取了以前编码标准的优点,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算法,大幅度提高了编码效率和图像质量,可以实现高压缩比、高质量的视频图像。然而,H.264编码效率的提升是以计算复杂度的增加为代价的,与MPEG-4简单配置相比,H.264主要配置下解码复杂度提高了3倍,编码复杂度提高了10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直接运用其源代码很难达到实时编解码,故而算法的优化工作就尤为重要。TMS320DM642数字媒体处理器(DM642)是德州仪器一款性能很好的定点DSP。DM642的核处理器拥有两组64个通用32位寄存器和8个带有VelociTI.2扩展功能的独立功能单元,其中包括2个乘法单元和6个算数逻辑单元(ALUs)。DM642还采用了两级cache结构并拥有多种强大的外设。本文主要介绍基于DM642硬件平台的H.264“baseline profile”编码器算法的移植和优化。H.264性能上的改进导致算法复杂度的明显提升,为了能够实现实时编码的功能,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存储空间优化、算法优化、汇编优化等工作,最后编码器能实现每秒钟编码18~23帧QCIF图像。

黄浩,吴靖宇,宋文秀[6](2005)在《H.264技术及在DVB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ITU-T最新通过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相关技术,并着重介绍了其在DVB领域的应用。

韩伟[7](2004)在《美国2004’NAB的DTV展望》文中研究表明

张平[8](2001)在《能转播HDTV的FPU接收系统》文中提出 前言 日本富士山电视台于1997年12月为BS高清实用化试播体育节目时,初次使用多值数字FM(以下简称多值FM)方式的FPU,进行了HDTV传送的现场转播,转播线路是从千叶县的中山赛马场到本台之间约20km的线路。这种多值FM方式的FPU采用1997年3月经日本电波产业会

刘彩霞,李彤[9](1999)在《视频压缩和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就目前的视频业务和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视频业务接入网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二、能转播HDTV的FPU接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能转播HDTV的FPU接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校本数字电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见数字电视系统简介
    1. 数字电视的定义
    2. 常见的数字电视系统
    3. 常见数字电视系统的特点分析
二、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数字电视系统分析
    1.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数字电视的性能需求
    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数字电视系统选型
    3.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数字电视系统构建
    4. 数字电视系统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分析
        (1) 多校区信号传输问题
        (2) 增加闭路电视系统交互性
        (3) 加强闭路电视系统操作规范性
四、结论

(2)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电视新闻的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新闻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失衡
        一、一个核心,多重格局
        二、市场效率低,分配不公
    第二节、新媒体技术催生下的电视新闻生态变革
        一、新闻竞争格局趋向多元
        二、媒介层级趋向淡化
        三、新闻传播渠道趋向立体
        四、新闻生产主体趋向多元
        五、电视新闻市场趋向碎化
        六、媒介市场行为趋向竞合
第三章 电视新闻交换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广播电视交换组织现状分析
        一、国外广播电视交换组织现状分析
        二、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组织现状分析
    第二节、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的机制分析
        一、层级供稿
        二、协议供稿
        三、个别交易
        四、电视新闻交换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电视新闻交换平台的技术实现方式
        一、网络拓扑结构与功能模块
        二、兼容性和开放性的运作原则
        三、系统功能
第四章 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浅层次合作造成新闻交换的效力不足
        一、缺乏新闻产品的深加工,媒体投入不足
        二、平台封闭,类型单一
    第二节、新闻资源分配不公与有限商业化新闻生产
        一、传统行政划分下的体制性障碍
        二、资源分配不公与有限化商业竞争
        三、行政管理和产业运作的矛盾
        四、缺乏有效的版权交易机制
    第三节、传统媒体固有的媒介偏见给电视新闻交换带来的障碍
    第四节、传统媒体的跨区域经营和本地化属性矛盾激化
    第五节、新闻交换的多用途论和无用论
    第六节、新闻生产的脱域带来的同质化问题
        一、新闻生产的形态变革
        二、新闻交换带来的同质化加剧
第五章 中国电视新闻交换路径分析
    第一节、新闻交换背景下的电视新闻竞争战略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
        二、差异化战略
        三、目标集聚战略
    第二节、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网络构建的路径——建立统一开放的电视新闻资源交易体系
        一、构建网络平台集聚新闻资源
        二、以版权交易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三、减少准入障碍,实现开放运行
    第三节、新闻交换背景下的电视新闻资源整合策略
        一、融合式内容生产策略
        二、立体化传播策略
        三、市场化运营策略
        四、区域性、个性化发展策略——地方电视新闻发展之道
    第四节、电视新闻资源整合案例分析
        一、央视新闻中心全媒体战略分析
        二、上海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全媒体战略
第六章 本论文研究的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一、建立统一开放的电视新闻资源交易体系
        二、构建立体化多元传播策略
        三、电视新闻交换平台将会带来电视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
        四、理顺版权机制,实现准商业化操作
    第二节、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第三节、结语
附录一 中国电视新闻生产状况调查分析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3)H.264/AVC帧间模式快速选择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视频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 H.264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1.3 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
    1.4 H.264的研究背景和应用前景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实验思路
    1.6 论文内容组织安排
第2章 H.264/AVC视频压缩编码研究及性能测试
    2.1 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2.1.1 H.264/AVC视频编解码框架
        2.1.2 H.264/AVC的档次与分级
        2.1.3 H.264/AVC的分层结构
        2.1.4 H.264/AVC的前景展望
    2.2 H.264/AVC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
        2.2.1 帧内编码
        2.2.2 帧间编码
        2.2.3 整数变换与量化
        2.2.4 熵编码
        2.2.5 灵活的宏块顺序
        2.2.6 去块效应滤波
    2.3 H.264/AVC的突出特点
        2.3.1 H.264/AVC是新一代的视频压缩系统
        2.3.2 H.264/AVC具有较高的性能优势
        2.3.3 H.264/AVC的优越性及广泛应用
    2.4 H.264/AVC的编码性能测试
    2.5 H.264编码器算法复杂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域和空域的视频图像区域的探测
    3.1 图像去噪
    3.2 利用相继帧差值探测时域平稳区域
        3.2.1 全局运动估计和补偿
        3.2.2 帧差计算并将帧差值二值化处理
        3.2.3 后处理
        3.2.4 实验结果
    3.3 基于动态背景构造的运动对象分割
        3.3.1 动态背景构造
        3.3.2 前景分离
        3.3.3 背景构造
    3.4 对象区域分割
        3.4.1 背景消除
        3.4.2 静态前景区域检测
    3.5 一种改进的SOBEL算子探测空域均匀区域
        3.5.1 方向模板的改变
        3.5.2 边缘的细化处理
    3.6 算法的实现步骤
    3.7 实验结果和对比分析
    3.8 边缘检测与数学形态学相结合的探测方法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帧间模式快速选择算法的研究
    4.1 H.264/AVC的帧间编码
        4.1.1 基于块的运动估计与补偿
        4.1.2 块匹配的准则
        4.1.3 H.264中块的划分
        4.1.4 多参考帧
    4.2 图像边沿宏块的运动估计
        4.2.1 小数像素精度的运动估计
        4.2.2 1/4像素精度的插值
        4.2.3 1/8像素精度的插值
        4.2.4 常用的块匹配算法分析
    4.3 H.264/AVC帧间预测的块模式选择
        4.3.1 帧间预测模式选择算法的研究现状
        4.3.2 引入新的代价函数
        4.3.3 缩小预测模式选择范围
        4.3.4 帧间预测模式的分布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现优化算法所做的工作
    5.1 JM8.6测试模型概述
        5.1.1 调试JM8.6参考软件中的编解码器
        5.1.2 测试条件及JM测试模型编码端参数设置说明
        5.1.3 选取的测试视频序列
    5.2 帧间预测模式快速选择算法的研究
        5.2.1 H.264在时间上的高压缩率
        5.2.2 实验目的和意义
        5.2.3 实验思路
        5.2.4 实验方案
        5.2.5 算法描述
        5.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恢复视频序列主观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H.264帧间预测算法的优化及其在DSP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视频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 H.264视频编码标准简介
    1.3 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
    1.4 H.264的研究背景和应用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H.264视频编码标准和编码器的研究
    2.1 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简介
        2.1.1 MPEG标准
        2.1.2 H.26x系列标准
        2.1.3 结论与展望
    2.2 H.264编码器的结构分析
        2.2.1 H.264编码器框架
        2.2.2 H.264编码器的分层结构
        2.2.3 档次和级
        2.2.4 H.264编码器的编码原理
    2.3 H.264/AVC编码器中的关键技术
        2.3.1 帧间预测编码技术
        2.3.2 变换编码以及环路滤波技术
        2.3.3 熵编码以及码率控制技术
第3章 帧间预测算法研究和优化
    3.1 运动估计概述
    3.2 整/亚像素级运动估计算法
    3.3 帧间预测算法复杂度分析
    3.4 多参考帧技术分析和优化
        3.4.1 参考帧范围的选取
        3.4.2 一种新的参考帧算法的优化过程
        3.4.3 三大开源编码器评测与选择
        3.4.4 实验结果分析
        3.4.5 小结
第4章 基于硬件平台的H.264视频编码器的优化
    4.1 DM642硬件平台介绍
        4.1.1 DM642的结构
        4.1.2 DM642的性能
        4.1.3 DM642GDK开发板简介
        4.1.4 集成开发环境CCS简介
    4.2 H.264/AVC编码器框架构建与优化
    4.3 H.264编码算法在DSP上的优化
        4.3.1 JM的编码器复杂度分析
        4.3.2 DSP的代码优化技术
        4.3.3 代码结构的调整
        4.3.4 代码的软件开发流程
        4.3.5 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TMS320DM642多媒体平台的H.264编码器的移植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压缩技术简述
    1.2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史
    1.3 本论文的任务与结构
第二章 H.264 视频压缩标准简介
    2.1 H.264 视频压缩标准简介
    2.2 H.264 编解码器(CODEC)
        2.2.1 H.264 编解码器(前向通路)
        2.2.2 编码器(重建图像)
        2.2.3 解码器
    2.3 H.264 的编码技术特点
    2.4 H.264 标准的框架
    2.5 H.264 与其他标准的性能对比
    2.6 H.264 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 TMS320DM642 硬件平台简介
    3.1 TMS320DM642 的结构
        3.1.1 TMS320DM642 中央处理单元(CPU)
        3.1.2 TMS320DM642 存储器
        3.1.3 TMS320DM642 片内外设
        3.1.4 音视频端口
    3.2 基于DM642 的多功能多媒体平台
        3.2.1 硬件框图与功能模块划分
        3.2.2 DM642 硬件平台的特点
    3.3 DSP开发工具CCS简介
第四章 H.264 编码器的移植与优化
    4.1 H.264 编码器移植
    4.2 H.264 编码器优化
        4.2.1 编码的编译器优化
        4.2.2 编码的存储空间优化
        4.2.3 编码的栈使用的优化
        4.2.4 编码的算法优化
        4.2.4.1 图像分割的快速搜索
        4.2.4.2 1/4 像素插值优化
        4.2.4.3 帧内预测算法的优化
        4.2.5 汇编语言优化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H.264技术及在DVB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H.264概述
二H.264的优点
三H.264标准的关键技术
    1. 帧内预测编码
    2. 帧间预测编码
        (1)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宏块分割
        (2) 高精度的亚像素运动补偿
        (3) 多帧预测
    3. 整数变换
    4. 量化
    5. 去块滤波器
    6. 熵编码
四H.264在DVB中的应用
    1. DVB-T方面
    2. DVB-S方面
    3. DVB-C方面

四、能转播HDTV的FPU接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校本数字电视系统的研究[J]. 力志,李志刚.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4)
  • [2]中国电视新闻交换研究[D]. 汤砺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3]H.264/AVC帧间模式快速选择算法的研究[D]. 王苏.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2)
  • [4]H.264帧间预测算法的优化及其在DSP中的实现[D]. 万芬.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5]基于TMS320DM642多媒体平台的H.264编码器的移植和优化[D]. 孙燕. 天津大学, 2007(04)
  • [6]H.264技术及在DVB中的应用[J]. 黄浩,吴靖宇,宋文秀. 现代电视技术, 2005(08)
  • [7]美国2004’NAB的DTV展望[J]. 韩伟. 有线电视技术, 2004(17)
  • [8]能转播HDTV的FPU接收系统[J]. 张平. 现代电视技术, 2001(01)
  • [9]视频压缩和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J]. 刘彩霞,李彤. 电子技术, 1999(07)

标签:;  ;  ;  ;  ;  

能够播放 HDTV 的 FPU 接收器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