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不正义论

刑事程序不正义论

论文摘要

正义是法律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数千年来,围绕着“正义”这一论题,先哲们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分析。按照传统的观点,正义可分为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在中国当前的法律语境下,摆脱传统“重实体、轻程序”的历史窠臼,人们已经逐步开始认识到程序本身具有独立于实体之外的内在价值。正义与非正义是人们就某一法律程序进行评价时所作出的直接论断。通过正义的程序来处理案件,也是人们在诉讼过程中常于寻求的一种理想愿景。自古及今,在这一主题下,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且大多倾向于探寻和追问正义程序的本真内涵和特征。尽管学者们总是力图追寻良善的正义程序,但程序不正义却如同程序正义一样,同时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存在于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我们总是无法摆脱程序不正义的困扰,即使是一项正义的程序,我们也总会在具体适用的某个环节上陷入不正义的困境。具体到刑事程序领域,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的本土法律语境下,移植于西方的“程序正义”理论及“程序先于权利”理念要能在本国的法律土壤中生根发芽,似是需经历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重实体,轻程序”曾长期桎梏着我们的法律传统和法律思维,在今天影响仍较为强烈。刑事程序不正义是与程序正义一同存在的一种法律现象,在司法实践领域,二者更体现为一种共生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给予程序正义过多的偏爱,却对程序不正义殊少关注。我国在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型的过程中,借鉴了两大法系的现代刑事司法理念,但刑事程序立法与刑事程序司法却在本土环境中衍生出了某些与程序法治不符的怪现状,而这些现象正是刑事程序不正义的集中体现。因此,当下对这些现象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的刑事程序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程序不正义之实质。该部分在阐述程序与正义和不正义、正义程序与程序正义、不正正义程序与程序不正义等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阐释了程序正义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接着对程序不正义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判断程序不正义的标准。第二部分为程序不正义的表现。程序不正义体现在立法和司法中,立法中的程序不正义表现为立法偏颇和立法疏漏,而司法中的程序不正义则主要涉及合理法定程序的不正当适用、恶的法定程序的普遍适用、恶的潜规则程序之适用等问题。第三部分为程序不正义之后果。程序不正义的后果包括了法律后果和社会后果。程序不正义的法律后果包括导致司法不公、助长司法腐败、司法资源的浪费与诉讼成本的增加以及当事人恶意应对刑事程序。就程序不正义的社会后果而言,包括消损司法权威、引发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等。第四部分为刑事程序不正义之矫正。对于程序不正义应当从观念和实践层面等进行矫正。观念层面,应当树立正当程序理念;实践层面包括程序操作规范的完善、程序使用主体的公正以及对程序违法的制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程序不正义之实质
  • (一) 程序、正义与不正义
  • (二) 程序正义的主旨
  • (三) 程序不正义的要义
  • 二、刑事程序不正义之表现
  • (一) 立法与刑事程序的不正义
  • (二) 司法与刑事程序的不正义
  • 三、刑事程序不正义之后果
  • (一) 程序不正义的法律后果
  • (二) 程序不正义的社会后果
  • 四、我国刑事程序不正义之矫正
  • (一) 树立正当法律程序理念
  • (二) 立法完善刑事程序操作方式
  • (三) 程序使用者的公正
  • (四) 完善对刑事程序违法的制裁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刑事程序不正义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