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后血视网膜屏障(BRB)功能、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变化,研究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应用于早期DR后延缓DR进展的有效性,明确Bevacizumab的剂量及合适重复给药时间,探讨预防性使用的可行性。方法1糖尿病(DM)大鼠模型制造:正常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随即抽取13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余67只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45 mg/kg诱导糖尿病(DM)大鼠模型。于给药后一周剪尾采血测空腹血糖,若血糖水平>16.65 mmol/L,表明DM大鼠模型建立成功。模型建立后观察1周,然后开始计算DM病程。观察各组大鼠的形态改变,每4周检测1次空腹血糖及体质量。2 DM大鼠患有早期DR验证:成模后10周,抽取DM大鼠及正常大鼠各2只进行视网膜铺片,比较观察正常大鼠和DM大鼠微血管形态变化,确定DM大鼠已患有早期DR。3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在确定DM大鼠已患有DR后,DM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R组)、大剂量治疗组(H组)及小剂量治疗组(L组),L组及H组分别给予浓度为1.25mg/ml及2.5mg/ml的Bevacizumab4μ1玻璃体腔注射,均注射一次,N组及DR组未接受任何治疗。4治疗效果观察:干预治疗后2周、4周及8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用伊文思蓝(EB)法定量检测BRB破坏程度,用EB灌注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变化,研究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延缓DR进展的作用。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数据,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DM大鼠模型制造:实验组大鼠一次成模65只,未成模的大鼠用于正常对照组,成模率为97%。2 DM大鼠患有早期DR验证:成模后10周,视网膜铺片示:正常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大致正常,血管密度均匀,毛细血管管径粗细一致,未见迂曲扩张及微血管瘤等病理变化,未见染料渗漏;DM大鼠视网膜血管变密,血管走行迂曲,可见静脉串珠样改变,偶见小血.管渗漏染料。DM大鼠已发生早期视网膜病变。3本实验中共50只DM大鼠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其中2只由于技术操作问题,出现玻璃体积血,至实验结束,未发现眼内炎的患鼠,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大鼠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均出现白内障。4治疗效果:干预治疗后,免疫组化显示:各组大鼠视网膜内VEGF各层均有表达,干预治疗组VEGF表达强于N组而弱于DR组。干预治疗后2周,N组、DR组、L组及H组EB渗漏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组及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干预治疗后4周,N组、DR组、L组及H组EB渗漏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组及H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干预治疗后8周,N组、DR组、L组及H组EB渗漏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组及H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视网膜铺片示:DR组:给药后2周,视网膜血管明显变密,血管走行明显迂曲,可见视网膜大血管分支渗漏染料,可见微血管瘤,未见新生血管;给药后4周及8周,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管径粗细不均,某些部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走行紊乱,周边视网膜小血管大片染料渗漏,可见微血管瘤、无灌注区。各干预组视网膜血管的密度较N组明显增高,较DR组明显减轻.视网膜血管迂曲不明显,未见染料渗漏,未见微血管瘤及无灌注区。L组偶见小血管渗漏。结论(1)检测DR大鼠视网膜内EB含量,可以比较精确地发现大鼠视网膜BRB的改变,是评价DR大鼠BRB功能的有效方法。(2)给予早期DR大鼠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以部分修复受损的BRB,延缓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进展,在不引起视网膜毒性损伤的情况下,玻璃体腔注入适量的Bevacizumab有延缓DR进展的作用,2.5mg/0.1ml的远期效果可能优于1.25mg/0.1ml。(3)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修复DR大鼠BRB/及延缓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展的作用与剂量有关,且注射后至少8周内效果稳定,本实验认为Bevacizumab重复给药的时间可以延长至给药后8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对象
  • 2 方法
  • 结果
  • 1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早期DR模型验证结果
  • 3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结果
  • 4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后视网膜组织及VEGF表达变化
  • 5 EB法评估BRB功能
  • 6 EB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血管活性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视网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