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董瑾(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峻,各行各业需求层次差别很大,如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提高就业指导效率,完善就业市场,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就业难点对策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项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由于今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需求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就业难说明就业市场还不完善,其解决的方法就要对就业市场更好的理解和完善。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许多应届毕业生不断的抱怨:“企业用歧视的眼光在看待应届大学生。”对此,有企业家表示,倒不是排斥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部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敢恭维。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如中专生和大专生敬业;再者,有少数大学生受不得委屈,他们害怕挑战和压力,一旦受挫就缺乏自信,怨天尤人。确实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事实上,整体素质好的学生找份好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当今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扩展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随着高校扩招而愈加严重,如果不及时予以解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二)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配合

在社会方面,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乃务实之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同时还需要用人单位摒弃不科学的择才标准,努力作到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

(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

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质量。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学校毕业生必须适应岗位变换、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各个高校可以尝试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细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知识和本领,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大学生自身对策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大学生要知识广博,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就职国有企业还是个人企业,除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自我调节,应对多变的环境。有人说:“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可见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可贵和重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要勇于挑战,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合格大学生。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职业选择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以高等教育的目的为指导,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塑造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引导调整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为核心内容,坚持工作的持续性、专业性、预见性、针对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只要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沟通,就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也减少企业损失,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周强主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导实务全书银声音响出版社.2006年。

标签:;  ;  ;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