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市井·小说 ——京味市民小说三家

京味·市井·小说 ——京味市民小说三家

论文摘要

何谓“京味”?“京味”就是北京味,它应当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具体说大致由三种因素所构成:—曰乡土味,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二曰传统味,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曰市井味,这是指下层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品格、气质。何谓“市井”?“市井”一般是指下层市民生存居住的小街小巷小市,从词源学考察,市井一词带有买卖交易的涵义,与商品经济有密切联系,因此,市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必然是功利的,它以种种娱乐性极强的形式为市人提供赋闲与消遣。它一方面创造出大众参与、集体共享的种种方式,而另一方面,它提供的常常是一种精神的松懈、暇时的消逝、情感的释放,而不是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市井意识在现当代市民小说中的种种显现、变异和转换在市井文化的背后是深层的市井意识,主要是指市井文化背景下中国市井阶层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以及作家在其文本中着意描绘这些市井人物生存的原生本真状态,它们往往以生活的原生态、贴近生活的形式——市井日常俗世的生活叙事获得广大市民的赞赏和支持;以中国广大地域——城市集镇、市井闾巷之间的文化风俗来显示社会现实的环境,拓展情节,刻画人物,文化心理。显然,京味市民小说继承了中国宋元以来市民文学的市井传统,写市井人,言市井事,充满了市井文化精神。老舍、邓友梅、王朔等作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市井气息浓郁的市民生态景观图画,恰如邓友梅所说的“清明上河图”,这些独特现象正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市民小说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带有浓厚市井意识的现代市民小说创作,虽然没有共同的主旨纲领宣言发表,也没有实体的文学社团,但他们的文学追求、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却体现出了较多的相似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了变异转型。无疑,对京味市民小说的研究,我们应充分注意到其文化语境。序篇:京味市民小说的文化语境。京味市民小说的确立与发展受京味文化语境的制约,京味市民小说诞生在京味文化之中,京味文化直接构成了京味市民小说的题材书写,因此,京味市民小说的发展历程与京味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一方面,京味市民小说继承了中国宋元以来市民文学的市井意识传统和市井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京味文化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京味文化的关键是“京”字,京味文化与其他城市或地区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具有京都的韵味。“京味”只能在建都以后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孕育发展。上篇:老舍——现代京味市民小说的确立。论文指出,老舍的京味小说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从老舍英伦时期的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初步形成了老舍自己的思想基调和语言风格。老舍是现代京味市民小说的开创者。老舍笔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大院或四合院。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老舍对旧文化和旧市民意识的批判是鲜明的,只是这种批判隐藏于平易近人的描述中,而老舍小说与其他“京味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风俗描写,而是在其中寄托着对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和沉痛批判。作家把理性的思考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形成了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在北京文化的描绘方面,老舍从动态的北京文化视域的角度,全方位的呈现了北京的平民生活,从静态的北京文化空间角度,着重挖掘了四合院、胡同、古城墙等文化意象的含义,从承载北京文化的重要方式的角度,细致的描绘了京腔京韵。中篇:邓友梅——现代京味市民小说的传承。这种传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京味文化的传承,邓友梅早期的京味作品显示出揭露旧社会或歌颂新社会的政治意图,这延续了老舍对国民性思考的主题,后期转向了文化视角,这种文化视角经历了由最初的政治乌托邦的想象逐渐转移到文化家园的建构的过程,或者说是把政治乌托邦的想象曲折地寄托于文化家园之中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市井风情的传承,京味市民小说的京味首先表现在市井风情的描写,而市井风情中最体现其文化精神的是民俗文化,从邓友梅的具体作品《烟壶》《那五》入手分析了其市井民俗世界,市井民俗世界是邓友梅和老舍共同关注的角度,市井不仅是人物的活动场景,也是市民心态的文化表现,京味透过风俗描绘展现出来,这种传承可以追溯述到宋元时期的市人小说,在文学形式上,邓友梅的京味市民小说从写法上看也明显地看出传统话本小说的影响。此外,由于时代语境的变迁,邓友梅在传承之余又有个人的探索,对京味市民小说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对京味文化的态度,与老舍对京味文化的批判立场不同,邓友梅逐步放弃了启蒙主题,叙述便由对某一地域的有距离的兴趣,转换为一种对文化的同情的表达;二是文化背后的人性内涵,邓友梅在市井风俗的背后挖掘出了深刻的人性内涵,与同时代的反思文学不同,仅仅从政治立场来反思是远远不够的,邓友梅选取独特的视角来反思更为深刻的国民性问题,从普遍的人性与文明的进步的角度来构建文化家园,因此为京味市民小说赢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下篇:王朔——当代京味市民小说的转型。建国后,京味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新北京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使北京城市文化中老舍所表现的那种韵味特色逐渐削弱。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外迁人口改变了北京的市民结构,他们大多居住在机关或部队大院,与老北京市民世界相对独立,成为新北京人。新北京人中很大部分属于国家权力阶层或为权力阶层服务,老北京市民相对退守在社会下层。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壮大和与此同时带来了市民文化的与繁荣,这样,京味文化显示出了不同于早期京味文化的诸多特点。因此,也带来了王朔的大院小说是否代表真正的京味市民小说的问题,论文从新京味和新市民的角度分析了王朔与京味市民小说转型的关系。终篇:由“名门正派”到“独步武林”。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无疑具有开创之功。在他之前,中国虽有写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却没有显示多少京味特色。三十年代,沈从文等人曾提倡“京派小说”,但那与“京味”也完全不相干。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邓友梅继承了京味市民小说的传统,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了京味文学的发展,并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期间,上海,北京,武汉各自以不同风格展示了市民小说的不同味道。王朔更多地承续了我国传统的市民文化精神,王朔小说中运用的北京口语,是真正的中国民间的语言,丰满、健康、富于生命活力,当然,王朔小说最突出的成就是率先开掘了新时期以来新兴的市民阶层资源,为此,京味市民小说进入了新的转型阶段。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篇 京味市民小说的文化语境
  • 第一节 从传统市人小说到现代市民小说
  • 第二节 皇城根下的市井人生
  • 一、市井、市井文化、市井意识和市井人物
  • 二、市井人物的文化性格
  • 三、市井人物的生存智慧
  • 第三节 京派文化:从贵族到平民
  • 上篇 老舍:现代京味市民小说的确立
  • 第一节 半个世纪的沧桑
  • 一、京味鲜明的起点
  • 二、超越自我的尝试
  • 三、成熟的京味
  • 四、个人奋斗的悲歌——《骆驼祥子》
  • 五、京味市民小说的巅峰——《四世同堂》
  • 六、个人生活的影像——《正红旗下》
  • 第二节 市民世相的绘画大师
  • 一、动态的北京文化视域:平民生活的全方位呈现
  • 二、静态的北京文化空间:四合院、胡同、古城墙等
  • 三、承载北京文化的重要方式:京腔京韵的细致描绘
  • 第三节 京海市民小说的文化形态差异
  • 一、市民话语与现代都市文明的悖反
  • (一) 老舍的话语方式
  • (二) 苏青的话语方式
  • 二、伦理旨归与作家价值立场的互渗
  • (一) 老舍的文化伦理
  • (二) 苏青的伦理徘徊
  • 三、性别叙事与个人理想情怀的延展
  • (一) 老舍的性别叙事
  • (二) 苏青的性别立场
  • 四、两种传统的哲学反思
  • 中篇 邓友梅:现代京味市民小说的传承
  • 第一节 从政治乌托邦到文化家园
  • 一、乌托邦:从老舍到邓友梅
  • 二、民间:文化家园的守望
  • 第二节 文化寻根:挥不去的传统情结
  • 一、京味: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 二、文化挽歌的书写
  • 三、传统话本小说影响下的现代叙述
  • 第三节 市井风情画继承与延伸
  • 一、邓友梅的市井世界
  • 二、市井风情的历史传统
  • 三、市井的另一种风景
  • 下篇 王朔:当代京味市民小说的转型
  • 第一节 二十年来的张狂
  • 一、单纯的爱情
  • 二、癫狂的京味调侃
  • 三、回归写实
  • 四、走向玄理
  • 第二节 平民江湖的调侃圣手
  • 一、独特的“顽主”形象
  • (一) 当代中国的“多余人”
  • (二) 现代都市游手好闲者
  • (三) “垮掉的一代”
  • 二、狂欢化叙事
  • (一) 语言狂欢
  • (二) 精神狂欢
  • (三) 行为狂欢
  • 第三节 当代市民小说的文化立场
  • 一、诡异的发展历程
  • 二、截然的评价立场
  • 三、当代市民小说价值反思
  • (一) 历史嘲讽的无奈
  • (二) 伦理拆解的两难
  • (三) 欲望沦陷的空虚
  • (四) 回归民间的失落
  • 终篇 由“名门正派”到“独步武林”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市井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 设计 2020(17)
    • [2].《市井梦》[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8)
    • [3].小圆门里的市井烟火[J]. 新民周刊 2019(48)
    • [4].市井茶 真正的“全民”茶[J]. 茶道 2020(02)
    • [5].市井深处亦纵歌——读《俗世奇人》有感[J]. 新作文(初中版) 2020(Z1)
    • [6].《市井》[J]. 海峡影艺 2018(03)
    • [7].市井[J]. 西部 2016(03)
    • [8].初夏,我步入市井[J]. 新诗 2014(03)
    • [9].寄语黄河[J]. 黄河文学 2014(05)
    • [10].市井诗二首[J]. 北方作家 2008(04)
    • [11].张其仕丨精雕细琢真情在 市井烟火百味生[J]. 东方收藏 2019(22)
    • [12].1930—1940年代“市井”在海派小说中新的表现形态[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3].笑拥市井[J]. 中华手工 2015(08)
    • [14].拒绝“市井式辩论”[J]. 作文通讯 2018(Z2)
    • [15].深邃的市井——简论方方小说《万箭穿心》的社会环境[J]. 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 2014(11)
    • [16].市井饮食[J]. 美食 2009(07)
    • [17].“市井”版:讲的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J]. 新闻与写作 2014(01)
    • [18].陈锦老师的新书《市井中国》温暖上市[J]. 社会政策研究 2017(03)
    • [19].村松梢风笔下的“市井中国”[J]. 北方文学 2019(32)
    • [20].《市井新鲜事》征稿启事[J]. 故事世界 2008(15)
    • [21].论张爱玲小说的市井意识[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2].丰富的市井——评方方小说《万箭穿心》的社会环境[J]. 语文建设 2013(05)
    • [23].《定风波》与柳永词的市井意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3(05)
    • [24].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的流变轨迹及叙事模式[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02)
    • [25].旗帜传媒:跳进市井,跳出格局[J]. 现代广告 2018(19)
    • [26].武汉的气息[J].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2008(Z1)
    • [27].城市里的人间烟火——论《烟火漫卷》中的市井人生[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06)
    • [28].文学叙事中的市井情怀[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04)
    • [29].市井与文学书写的世俗性——浅析王安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J].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3)
    • [30].市井风情里的“世俗人生”——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苏州书写”[J]. 文学评论 2015(02)

    标签:;  ;  ;  ;  ;  ;  

    京味·市井·小说 ——京味市民小说三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