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论文摘要

宪法学上讲的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纵向的构成形式,也即是指一个国家从整体上是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与国家整体(即中央)的关系如何。从法律史角度来讲,国家结构形式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学首创的一个概念并成为现当代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同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一样,国家结构形式也是一个古老的的问题,只不过古人很少有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来加以研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用来调整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政治制度或政治形式。通说认为国家结构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复合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传统上作出这样划分的标准主要是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关系,即如果地方政府享有的权力比较大,那它的国家结构形式就是联邦制,反之就是单一制。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划分方法既简单又有效。比如美国,因为它的组成单位——州享有较大的权力,而且联邦的权力来自州的让予,所以我们说它的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这种判断方法在国家结构形式并不是很复杂的情况下是简单易行的。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也变得越发复杂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墨守成规的坚持以前那种简单易行的标准进行判断,势必会闹出笑话。因此,要想正确地划分国家结构形式,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另辟蹊径寻找标准。这就要求在理论上对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就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而言,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单一制国家。我国的地方政府——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享有的权力比较小,绝大部分权力都被集中在中央。而且地方的权力都来自中央的授予,是一种代理性权力。但97年以后,随着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一国两制”模式在部分地实现了国家统一大业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因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甚至在很多方面它的高度自治权早已超过传统的联邦制模式下邦中央政府所拥有的权力,换句话说,特别行政区,作为一个政治存在物,在国际法律秩序中还没有与其完全相同的行为体,它是介于传统的联邦成员和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之间的一种实体,在某些方面兼具两者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还是单一制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依据是什么?如果要作出相反的结论,理由又有哪些?本文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及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命题及创作思路
  • 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及分类
  • 第二节 单一制和复合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 一、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 二、复合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 第三节 传统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 第三章“一国两制”模式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第一节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及“一国两制”模式的出台
  •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 二、“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
  • 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 一、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
  • 二、特别行政区和联邦成员之权力比较
  •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
  • 一、特别行政区权力和中央权力的来源、性质和地位
  • 二、新型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第四章“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 第一节 “一国两制”模式对传统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
  • 第二节 判断国家结构形式的标准及“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 一、判断国家结构形式的标准
  • 二、“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部门宪法、分支宪法学之构建研究[J]. 政治与法律 2020(07)
    • [2].霍布斯的身体宪法学——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03)
    • [3].宪法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19)
    • [4].立宪主义的中国思考——读林来梵著《宪法学讲义》[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2)
    • [5].宪法工程:一种宪法学方法论[J]. 法学评论 2017(01)
    • [6].宪法与政治关系的时代命题——中国“政治宪法学”的解读与评析[J]. 中国法律评论 2016(01)
    • [7].政治宪法学的政治观[J]. 中国法律评论 2014(04)
    • [8].宪法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探析[J]. 法制博览 2015(17)
    • [9].论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宪法的规范、现实与历史[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0].宪法学:中国主体立场及其他[J]. 清华法律评论 2016(01)
    • [11].2014~2015年日本宪法学的发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6(00)
    • [12].2015年美国宪法学发展概览[J]. 中国宪法年刊 2016(00)
    • [13].宪法学教学如何面对中国的宪法实践[J]. 中国宪法年刊 2016(00)
    • [14].再访部门宪法学——一个方法与理论的反思[J].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6(00)
    • [15].当前影响“宪法学”教学的因素分析及应对思考[J]. 法学教育研究 2017(01)
    • [16].祛魅或返魅:政治宪法学中的自由主义——评高全喜教授《政治宪法学纲要》[J]. 公法研究 2016(02)
    • [17].沪上答对——我的两则回应[J]. 公法研究 2016(02)
    • [18].高氏政治宪法学的时代意义及其可能的局限——读《政治宪法学纲要》[J]. 公法研究 2016(02)
    • [19].简论宪法学与若干相关学科的关系[J]. 中国宪法年刊 2008(00)
    • [20].例外状态在中国——反思中国政治宪法学对“例外状态”的运用[J]. 中国宪法年刊 2013(00)
    • [21].宪法学在美国[J].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5(01)
    • [22].政治宪法学的疏漏与吊诡[J].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2(00)
    • [23].宪法学 课程教学 方法探讨[J]. 陕西教育(行政版) 2009(04)
    • [24].论我国宪法学方法论的变迁[J].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10(00)
    • [25].宪法学课程体系的缺陷与重构[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0(04)
    • [26].系统论宪法学的理论洞见与观察盲点——托依布纳《宪法的碎片:全球社会宪治》读后[J]. 政法论坛 2020(02)
    • [27].国家养老责任的宪法学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8].新时代中国生态宪法学的体系构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9].《宪法学原理与适用》简介[J]. 理论与改革 2017(04)
    • [30].政治宪法学:资源、实践与理想[J]. 济宁学院学报 2016(04)

    标签:;  ;  ;  ;  

    “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