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动态增强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乳腺癌动态增强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论文题目: 乳腺癌动态增强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作者: 刘勇

导师: 汤光宇

关键词: 乳腺癌,动态增强,诊断,特征,病理,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肿瘤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评价研究

文献来源: 同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乳腺癌诊断:结合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和MR动态增强参数评价目的:结合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da system,BI-RADS)和多种动态增强参数,评价动态增强MR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乳腺良、恶性占位的特点。材料与方法:67例临床扪诊或钼靶检查有或疑似有乳腺肿块的乳腺疾病患者术前行动态增强MRI检查(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参照BI-RADS评分标准进行分析、评分,并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测量动态增强参数: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teepest slope,Smax)、最大增强率(maximum enhancement,Emax)、增强峰值(peak height,PH)、峰值时间(time-to-peak,Tpeak)、增强后第1、2、3、4、5、6分钟时增强率(E1、E2、E3、E4、E5、E6)等。所有病人在MRI检查后10天内手术。仅对手术证实乳腺有肿块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良、恶性乳腺肿块的BI-RADS系统各评分指标和动态增强参数间的差异。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有肿块的乳腺癌34例和良性乳腺占位19例归入研究对象。良、恶性肿瘤的形状和边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1,P=0.1322)。而良、恶性乳腺肿瘤间DCE—MRI的强化模式、强化曲线、早期强化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15.566,P=0.001;x2=26.198,P=0.001;x2=6.176,P=0.0456)。其中廓清型TIC、边缘环形强化及延迟期不均匀强化高度提示恶性。渐进型TIC和强化均匀提示良性。BI—RADS评分法示:34例乳腺癌分别为Ⅴ级21例,Ⅳ级10例,Ⅲ级3例。19例良性占位分别为Ⅰ级6例、Ⅱ级5例、Ⅲ级6例,Ⅴ级2例。但良、恶性乳腺肿块强化曲线均呈平台型的分别为31.6%和38.2%,无统计学差异,重叠明显。良、恶性乳腺肿块的动态增强参数Smax、Emax、E1、E2、Tpeak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330,P=0.03731,P=0.04186,P=0.04916,P=0.04225)。结合BI—RADS评分标准和动态增强参数,DCE-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明显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1%、89.4%。结论:1、建立在多因素分析系统上的BI—RADS评分法规范了乳腺癌的MR诊断,是一个合适而全面的动态评估标准,随着BI-RADS分级的增加,恶性的可能性亦增大。但良、恶性乳腺占位的形态学改变和TIC类型有重叠。2、良、恶性乳腺占位的DCE—MRI多项动态增强参数有差异,结合BI—RADS评分标准和动态增强参数,可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第二部分乳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比较乳腺癌、乳腺纤维瘤、乳腺腺病及正常乳腺组织在微血管密度计数(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中的差异,研究乳腺癌微血管分布特点。2、探讨乳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9例乳腺癌患者行前瞻性DCE—MRI检查,计算动态增强参数: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teepest slope,Smax)、最大增强率(maximum enhancement,Emax)、增强峰值(peak height,PH)、峰值时间(time-to-peak,Tpeak)、增强后第1、2、3、4、5、6分钟的信号强度改变率(E1、E2、E3、E4、E5、E6),所有病例的手术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MVD计数和评估VEGF表达,分析各参数与乳腺癌的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并比较乳腺癌与12例乳腺纤维腺瘤、10例乳腺病、1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MVD计数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29例乳腺癌MVD均数为65.09±15.81条/200×,明显高于纤维腺瘤组、乳腺腺病组及正常组(P=0.0426,0.0177,0.0023),差异有显著意义。69%(20/29)乳腺癌VEGF表达阳性,也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351,0.0071,0.0013)。肿瘤边缘区域的MVD高于中央区域(t=2.6347,P=0.0157)。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MVD高于无转移组(t=2.3029,P=0.0310)。DCE-MRI各参数Smax、Emax、PH、E1、E2、E3、E4、E5、E6与乳腺癌MVD呈正相关,其中以Smax(r=0.807,P<0.001)和E1(r=0.746,P<0.01)与MVD相关性最强。Tpeak与MVD呈负相关关系(r=-0.425,P<0.05)。结论1、乳腺癌的MVD计数和VEGF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乳腺癌血管生成是其DCE-MRI强化模式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乳腺癌DCE-MRI的参数Smax、E1、Emax、E2等与肿瘤的MVD计数及VEGF表达相关。MR动态增强扫描作为一种无创性技术,可较好地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程度,有助于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A: 综述

附录B: 个人简介、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发布时间: 2007-12-28

参考文献

  • [1].乳腺癌MRI增强特点与Ki-67、E-cad的表达研究[D]. 王慧.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 [2].乳腺癌MRI临床应用研究[D]. 尹洪磊.宁夏医科大学2009
  • [3].3.0T多模态MRI评估子宫内膜癌危险级别的研究[D]. 宋彦芳.河北医科大学2018
  • [4].宫腔镜辅助下诊刮与盆腔MRI联合评估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的价值[D]. 张旭珉.山西医科大学2018
  • [5].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D]. 林阳.中国医科大学2018
  • [6].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D]. 李丹.吉林大学2018
  • [7].多模态MR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邢曜耀.苏州大学2018
  • [8].基于MRI三维重建的国人正常半月板三维形态学测量[D]. 李钊.吉林大学2018
  • [9].多模态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与分级的诊断价值[D]. 王林林.安徽医科大学2018
  • [10].多模态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D]. 蒙丹.广西医科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动态增强MRI、DWI、SWI对乳腺病变的鉴别价值及各MR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研究[D]. 李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
  • [2].X线钼靶、B超、磁共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ROC曲线分析[D]. 张玲.南方医科大学2009
  • [3].MRI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纪毅敏.山东大学2008
  • [4].3T磁共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D]. 郏潜新.第四军医大学2008
  • [5].3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D]. 吴慧莹.南方医科大学2008
  • [6].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在小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唐建华.复旦大学2008
  • [7].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诊断乳腺病变的临床价值[D]. 俞连法.浙江大学2008
  • [8].乳腺MRI常规成像、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评价[D]. 胡慧娟.中南大学2007
  • [9].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I的研究[D]. 邓丽萍.浙江大学2003
  • [10].乳腺癌MRI表现与病理、分子生物学相关性研究[D]. 陈蓉.第三军医大学2002

标签:;  ;  ;  ;  ;  ;  ;  ;  ;  ;  ;  

乳腺癌动态增强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