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章前交叉韧带功能性分束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测量前交叉韧带各束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变化,探讨其相应的功能及分类,为后续实验及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依据ACL在膝关节中的位置将ACL分为:前内侧区纤维束(前内侧束)、前外侧区纤维束(前外侧束)、后内侧区纤维束(后内侧束)、后外侧区纤维束(后外侧束)。在膝关节标本上施加800N轴向载荷下,分别测试膝关节0°、30°、60°、90°状态下ACL各纤维束应变。比较各束应变的差异,采用样品聚类方法进行分类。结果1、膝关节0°位,ACL后外侧束、前外侧束应变均大于后内侧束、前内侧束应变,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后外侧束与前外侧束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内侧束与前内侧束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30°位和90°位,ACL后内侧束、前内侧束应变均大于后外侧束、前外侧束应变,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后内侧束与前内侧束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外侧束与前外侧束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60°位,应变大小依次为:后内侧束、前内侧束、后内侧束、前内侧束,束间应变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2、前内侧束与后内侧束应变变化一致,依序0°、30°、60°、90°逐渐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前外侧束应变在膝0°、30°、60°、90°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后外侧束应变在膝关节60°位大于0°、30°、90°,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0°与90°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0°、90°应变均大于30°,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3、聚类分析:后内侧束与前内侧束归为一类,后内侧束与前内侧束归为一类。结论(1)前交叉韧带内存在不同功能的纤维束,后外侧区纤维和前外侧区纤维主要维持膝关节伸直稳定性;后内侧区纤维和前内侧区纤维主要维持膝关节屈曲稳定性。(3)结合聚类分析结果ACL可分为前内侧束、后外侧束两功能束。第二章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探讨ACL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对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的生物力学影响,为ACL损伤后继发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10具,依照测试先后顺序分为ACL完整组、AMB切断组、PLB切断组和ACL完全切断组。在膝关节标本上施加200~800N轴向载荷,分别测量各组膝关节0°、30°、60°、90°位,内侧胫骨平台前、中、后各部的应变,比较各组应变的差异。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a=0.05。结果1.ACL完整组:①0°位各级载荷下,前部应变与中部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部、中部应变均大于后部,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0°位,中部应变最大其次为前部,后部最小,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60°位,前部均为拉应变,中部、后部均为压应变。中部应变与后部应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90°位,前部为拉应变,后部、中部为压应变。后部应变大于中部应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2.AMB断裂组①0°位各级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与完整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30°位各级载荷下,前部、中部应变与完整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N后部应变与完整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400N~800N载荷下后部应变大于完整组应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60°位各级载荷下,前部为拉应变,中部、后部为压应变。200N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与完整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400N~800N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绝对值大于完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90°位各级载荷下,前部为拉应变,后部、中部为压应变。200N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与完整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400N~800N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绝对值大于完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PLB断裂组:①0°位,200N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与完整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400N~800N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均大于完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0°位,各级载荷下前部、后部应变均与完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N~600N中部应变与完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800N载荷下中部应变小于完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60°位,前部为拉应变,中部、后部为压应变。各级载荷下前部、中部、后部应变与完整组应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90°位,前部为拉应变,后部、中部为压应变。各级载荷下,载荷下前部、中部应变均与完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N、400N后部压应变与完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600N、800N后部应变大于完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4.全断组:各级载荷下0°、30°、60°、90°位,前部、中部、后部,各部位间应变均大于完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ACL完全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前、中,后)各部的应变均有影响。(2)AMB断裂在屈曲位(30°、60°、90°)对内侧胫骨平台各部的应变有影响。(3)PLB断裂在膝关节伸直位(0°)对内侧胫骨平台各部的应变均有影响。提示AMB在屈曲位起稳定作用,PLB在伸直位起稳定作用。第三章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学影响的动物试验研究目的研究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不同时期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结构的变化及IL-1β、MMP-13的表达,探讨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内侧胫骨平台关节软骨退变的生物学机制。方法4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行后腿单侧ACL切断,对侧假手术自身对照。分别于造模1、3、6、8周各处死12只。观察内侧胫骨平台大体形态变化,取内侧胫骨平台软骨HE染色,病理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IL-1β、MMP-13的表达。结果1.大体观察:在四个时间观测点上,实验组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逐渐出现色泽改变、局灶充血、表面磨损、软骨表面龟裂、溃疡形成。2.HE染色:自第三周开始出现基质染色不均、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软骨细胞增生的异常。3.IL-1β表达情况:实验组第1、3、6、8周IL-1β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对照组第1、3、6、8周IL-1β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IL-1β表达阳性率第3周高于第1周和第8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第6周高于第1周和第8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第3周和第6周IL-1β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第8周IL-1β表达阳性率高于第1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4.MMP-13表达情况:实验组第1、3、6、8周MMP1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对照组第1、3、6、8周MMP13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第6周MMP13阳性表达率高于第1周、第8周,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第3周MMP13阳性表达率高于第1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周与第6周、第8周MMP13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第1周与第8周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ACL断裂可引起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退变。(2)ACL断裂后,软骨组织IL-1β、MMP13表达增高提示IL-1β、MMP13可能是内侧胫骨平台软骨退变,OA形成的病因之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前交叉韧带功能性分束的生物力学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学影响的动物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受伤时间及次数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前外侧旋转失稳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11)
    • [2].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膝关节评分相关因素[J]. 科技导报 2020(06)
    • [3].运动损伤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17)
    • [4].前交叉韧带断裂易感基因的遗传学特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20)
    • [5].量化胫骨前移度评估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稳定性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02)
    • [6].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髌骨脱位急性骨挫伤模式的比较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2016(08)
    • [7].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膝关节骨挫伤的临床诊治[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01)
    • [8].前交叉韧带断裂胫骨端保残重建的早期临床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07)
    • [9].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围术期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06)
    • [10].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治疗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04)
    • [11].前交叉韧带断裂并半月板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J]. 临床医学 2016(08)
    • [12].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骨性关节炎进展1例[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02)
    • [13].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的疗效观察和术后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5)
    • [14].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29)
    • [15].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 2020(22)
    • [16].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修复的治疗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13)
    • [17].膝腱反射检查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后本体感觉功能的评价[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11)
    • [18].单束与双束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对比研究:系统评价[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02)
    • [19].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外侧半月板的组织学退变[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20)
    • [20].前交叉韧带断裂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治疗效果[J]. 哈尔滨医药 2016(06)
    • [21].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比较[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15)
    • [22].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及软骨损伤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28)
    • [23].前交叉韧带断裂损伤后并发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因素研究[J]. 创伤外科杂志 2020(08)
    • [24].磁共振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34)
    • [25].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肿痛35例[J]. 江西中医药 2018(01)
    • [26].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24)
    • [27].手法按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胫骨骨折并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价值[J]. 人人健康 2019(10)
    • [28].基于步行时足底压力信息的前交叉韧带断裂辅助诊断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29].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功能康复及对腱-骨愈合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31)
    • [30].综合疗法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分析[J]. 颈腰痛杂志 2015(05)

    标签:;  ;  ;  ;  ;  ;  ;  ;  

    前交叉韧带断裂对内侧胫骨平台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