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教育与启智教育的融合还需探索

聋教育与启智教育的融合还需探索

——贵阳市2014特殊教育校际教研之心得

杨玲贵州省开阳县特殊教育学校550300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之间相互学习与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日前,在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教教研员温老师组织下,贵阳市九所特殊教育学校商议决定在2014年11月11日在息烽县特殊教育学校开一次特殊教育研讨活动。当日,我校一行3人前往息烽特校,参与了此次校际教研活动。

上午,我们先是观摩了他们两节课,一是聋二年级章秋老师新授的语文《看图学词学句》,二是聋九年级彭正琴老师新授的社会《瓦特和蒸汽机》。两位老师的课让我获益颇丰。他们学校因为没有开办启智教育,而将几名启智学生融入到了聋部教育当中,两位老师也尽自己所能的兼容两类学生的学习,比如手语展示,语言康复,正确阅读等,尽管两位老师对自己所涉及的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采用了实物展示,游戏活动,学生自找参考资料等方法。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太明显。从中也看出老师的亲切和蔼、注重学生的康复训练,新颖的教学设计(导学案),但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环节链接生硬,课件制作不精细,激励办法不明显等。听完之后,我认识到聋生非常需要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学会发音、说话,即使说得并不是那么标准,但是只要“花开”依然美丽动人。启智学生更多的需要生活常识知识,生活习性的培养;在语言、动作康复上需要更多的帮助。将启智、聋哑学生融合开班进行教育教学,我想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接着,在他们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会上两位老师进行了说课,其他学校的老师也做了交流,也针对彼此了解教研活动开展的方式以及探讨启智和聋哑教育能否融合上进行了探讨,在互动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识。特别是贵阳市盲聋哑学校范岗丽老师的从特教专业角度对两节课的评价交流,让大家深受启发,分享的拼音手语也得到大家的赞同。

最后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教管理员温老师也做了交流发言。针对息烽县的融合教育做法做了利弊分析,也给各学校参与教师留了会后作业,这样的融合是否得当。

一天的校际教研活动,忙碌却充实,但留给我们最多的还是无尽的思索,如何做好特殊教育,给特殊孩子一片晴天?一切为了特殊孩子,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活动后,思索下面几个问题,探求聋教育与启智教育的融合是否有契合点。

1.教学内容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弱智学生“教什么”或“教学内容怎样才是适当的”这类问题,一直处于探索状态,有的曾把这种状况描述成特殊教育史中“课程意识”的缺失,也有人更加尖锐地指出,在众多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存在着两种与课程相关的迷失:第一它不是“特殊的”;第二,它够不上“真正的教育”。说它不是特殊的,是因为对多数弱智学生施以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普通版标准课程的简约式版本。而这些启智学生恰恰又是个体差异很大,学习速度非常缓慢的一个异类群体,显而易见,比照正常学生的常模发展而确立的课程,必然缺少了对弱智学生个体异质特征的考虑。在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招生现状中,聋哑兼弱智的学生基本入学率较低,进入学校的聋生基本的智力属正常状态,所以,聋生在入学早,早期干预较为良好的情况下,在“需要学什么”或“教学内容怎样才是适当的”方面,内容趋于普校内容,更多的需要老师的双语(口语、手语)教学引导。至此,我认为,聋教育与启智教育要融合开班,在教授内容上需要考虑。

2.教师教学技能问题。虽说从特殊教育的大领域,培养出的教师没有分启智教育、聋教育、盲教育、甚至其他。而因学生的残疾差异,向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需求,教育虽然存在互通,但我想在一个课堂中,各种残疾孩子需求不尽相同,可能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因材施教。聋教育与启智教育的融合度有多少,可能需要实效来证明。

3.以后的职业导向问题。根据启智学生需求,更多的偏向生活技能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独立技能可能更为适宜。而聋教育根据形势,可能更偏向于职业技能教育。聋教育与启智教育的职业导向是否存在差异,值得商榷。

还有更多的问题探索,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发现。

标签:;  ;  ;  

聋教育与启智教育的融合还需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