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夏青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830091)

【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95-02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发病率儿童高于成人。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使治疗和护理颇为棘手,我科自2009-2010年进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术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0例(100耳),年龄6-50岁。在基础麻醉和局部麻醉下进行鼓膜置管术,患者取平卧头侧位,将患耳向上朝向操作者,在显微镜下前象限切开鼓膜,作放射切口,吸进鼓室内液体置入通气管(如有腺样体肥大者,一并刮除)。

二、护理体会

(1)术前准备及护理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术前做好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反映加强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收手术的并要性及宣讲有关本病的常识,置管方法,耐心听取并回答其提出的问题。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由于患者听力障碍,理解能力有限,就需要护理人员应充分应用非语言交流技巧,如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头示、摇头、点头、用写字板询问等方式与病人沟通、交流。术前完善各种检查:如听力检查、鼻咽部内窥镜检查,术前一天患耳备皮,患者有长发的则编成小辫,外耳道口有耳毛者剪除,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

(2)术后置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耳道棉球有无血性分泌物。术后3天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置管后观察。

1、细致的术后护理非常重要,中耳通气管位置是否歪斜,可轻压翘头、扶正、尾线朝向鼓室中央区。

2、通气管位于鼓膜上,可见液体至管腔流出稀薄者或自然排出,粘稠者置管次日用三通吸引管接负压,吸引器抽吸,保持外耳道清洁,禁止外耳道进水或滴药。

3、置管7天内每3天观察通气管位置及通畅与否,必要时抽吸积液。以后每一个月内,每周观察1次,3-6个月每月观察1次,若有堵管现象,以吸引口疏通并抽吸积液。

4、通气管置管时间不宜过短,一般为1-3个月,如不能自动排出,可到医院行内窥镜下取出。但鼓膜切开置管术是目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方法,但可以出现脱管、堵管、鼓膜穿孔不愈合、通气管落入中耳腔等并发症。因此,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尤其重要。对病程3个月以上者应及时行鼓膜切开置管术,以保持鼓室引流及气压平衡,改善听力状况。术后1%麻黄素滴鼻。每日3次抗生素药液滴耳并按压耳屏以利药液流入中耳腔。

三、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好发于儿童,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病情较重。一般治疗不能使耳咽管复通,随时间延长,中耳的液体将被粘膜吸收变稠形成粘连性中耳炎,严重影响听力。鼓膜置管就是在鼓膜切开一个小孔吸出中耳粘膜,将一个“T”型胶管推入鼓室另一端耳道。用此通气管代咽鼓管向中耳通气,使中耳气压平衡,听力改善。而现在的观点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条件,感染因素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免疫因素、季节因素、吸烟因素、群体因素、家庭遗传因素、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等。以上因素也部分与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联系。临床上表现为耳闷、耳鸣、听力下降。耳部检查示鼓室内陷或呈毛玻璃状,积液较多时常与鼓膜表面内陷隐约可见液体平面。如发丝、稍呈凹面、与地面平行。且随患者的头部位置而变动,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耳聋治疗上在改善咽鼓管功能的同时针对治疗和护理。鼓膜置管术主要是解除咽鼓管口机械阻塞、压迫是细菌无法生长繁殖,促使病变恢复通气使鼓室通气,促进交流危险性小,方法简单、经济有效,实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效果显著。

四、出院指导

1、家属监督患儿勿剧烈运动,防止脱管,避免进有刺激性食物(可导致咽部粘膜轻微肿胀,影响咽鼓管功能,不利于中耳炎的康复)。

2、防止水进入患者(尤其是小儿)引起感染,因水易呛入鼻腔、鼻咽,进一步损害咽鼓管功能,加重病情,并注意擦鼻方法。

3、防止鼻涕进入咽鼓管,要提高机体免疫力。

4、预防和及时治疗,勤作吞咽和咀嚼动作促使咽鼓管开放以利中耳的通气与引流。

5、继续病因治疗,促进咽鼓管功能愈合,配合医生,定期到医院随访和复查。

标签:;  ;  ;  

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