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星间测量的编队卫星防碰撞规避研究

基于星间测量的编队卫星防碰撞规避研究

论文摘要

编队卫星技术是现代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前沿方向。而编队中卫星之间的碰撞规避问题是一个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以编队卫星为研究对象,针对编队卫星星间相对运动描述、相对轨道自主确定和防碰撞规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数学仿真对其进行验证。采用Hill方程及其修正方法、轨道根数法和精确模型法对编队卫星进行相对运动的描述,对前两种方法进行了公式推导,并对模型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星间的测量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无线电+激光”的高精度星间基线组合测量方案。使用EKF和UKF滤波算法进行编队卫星的相对轨道的自主确定,通过仿真进行了算法精度的比较。针对测量序列中存在野值的情况,设计出基于残差正交性的容错滤波器,实现对野值的剔除及在线修正,保证滤波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稳定性和精度。针对仅进行距离测量的系统,使用条件数对系统进行能观测性分析,得出此时系统是不可完全被观测的,其中状态变量y ,y是不可观测的。针对编队构形调整时,激光设备不可用,常规EKF和UKF在达到稳态时将丧失对突变状态跟踪的情况,仅采用无线进行相对距离、多普勒频率和径向速度的测量,使用强跟踪UKF滤波器完成此过程的相对轨道自主确定。采用Hill方程为动力学模型,以滤波得到的相对轨道信息估计值作为反馈量,进行防碰撞的规避研究。针对构型调整和构形失效重组两种发生碰撞可能性最大的工况,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以燃料消耗最小为性能指标,以防止碰撞、动力学模型、发动机推力极限作为约束条件,进行防碰撞规避准则、规避策略和控制方面的研究。特别对无径向推力的情况与全向推力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无径向推力时也可以完成路径的规划与控制,只是消耗的燃料要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编队卫星计划发展概况
  • 1.2.2 编队卫星相对运动描述研究现状
  • 1.2.3 编队卫星相对轨道自主确定研究现状
  • 1.2.4 编队卫星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编队卫星星间相对运动描述
  • 2.1 引言
  • 2.2 坐标、转移矩阵及初等变换阵定义
  • 2.2.1 坐标系定义
  • 2.2.2 转移矩阵
  • 2.2.3 初等变换矩阵
  • 2.3 相对运动描述
  • 2.3.1 Hill方程及其修正法
  • 2.3.2 轨道根数法
  • 2.3.3 精确模型法
  • 2.4 相对运动描述误差分析
  • 2.4.1 Hill方程误差分析
  • 2.4.2 轨道根数法误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编队卫星相对轨道自主确定
  • 3.1 引言
  • 3.2 星间测量方案选择
  • 3.2.1 无线电测量
  • 3.2.2 激光测量
  • 3.2.3 红外测量
  • 3.2.4 几种测量方案比较与分析
  • 3.3 滤波算法
  • 3.3.1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EKF)
  • 3.3.2 Unscented卡尔曼滤波算法(UKF)
  • 3.3.3 相对轨道确定EKF与UKF仿真算法比较
  • 3.3.4 容错滤波器设计
  • 3.3.5 相对轨道确定系统能观测性分析
  • 3.3.6 编队卫星构形调整时相对轨道自主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编队卫星防碰撞规避研究
  • 4.1 引言
  • 4.2 编队卫星构形重构时防碰撞规避研究
  • 4.2.1 单星环绕编队构形重构路径规划
  • 4.2.2 编队卫星整体构形重构协同策略
  • 4.2.3 无径向推力编队卫星构形重构路径规划
  • 4.3 编队卫星构形失效重组时防碰撞规避研究
  • 4.3.1 无备份卫星构形失效重组
  • 4.3.2 有备份卫星构形失效重组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编队卫星碰撞因素分析[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9(05)
    • [2].考虑避碰约束的编队卫星入网路径规划[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02)
    • [3].编队卫星队形重构防碰撞最优轨迹规划[J]. 航空学报 2010(09)
    • [4].编队卫星法向机动的切向耦合效应补偿方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7(06)
    • [5].采用无线电单独测量的编队卫星相对轨道自主确定[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9(04)
    • [6].主从式编队卫星相对导航方法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08(12)
    • [7].带时延和拓扑切换的编队卫星鲁棒协同控制[J]. 宇航学报 2012(07)
    • [8].编队卫星防碰撞规避路径规划方法与控制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9(05)
    • [9].基于非配置点部分误差控制联立方法的编队卫星队形重构[J]. 控制与决策 2014(10)
    • [10].基于伪谱法的编队卫星队形重构防碰撞轨迹优化[J]. 控制与决策 2012(04)
    • [11].编队卫星姿态的自适应协同控制[J]. 宇航学报 2011(10)
    • [12].InSAR编队卫星全零多普勒姿态导引研究[J]. 上海航天 2014(06)
    • [13].考虑避免碰撞的编队卫星自适应协同控制[J]. 航空学报 2013(08)
    • [14].非合作编队卫星姿轨一体化滤波新方法[J].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2012(06)
    • [15].编队卫星相对轨道与姿态一体化耦合控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0(01)
    • [16].仅测距信息可用的编队卫星自主相对导航简化无损卡尔曼滤波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33)
    • [17].编队卫星自主相对导航简化强跟踪UKF滤波算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31)
    • [18].编队卫星InSAR三同步技术地面验证系统设计研究[J]. 微波学报 2019(05)
    • [19].一种绕飞编队卫星星间链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J]. 航天器工程 2014(03)
    • [20].输入受限的编队卫星分布式姿态协同控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1(01)
    • [21].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DEM定位方法[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5(06)
    • [22].EtherCAT在编队卫星动力学仿真测试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测量技术 2019(03)
    • [23].编队卫星相对运动描述方法综述[J]. 宇航学报 2008(06)
    • [24].非实时控轨编队卫星的相对姿态控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8(03)
    • [25].J_2项摄动条件下线性化的编队卫星动力学方程[J]. 宇航学报 2013(05)
    • [26].分布式精密编队卫星相对位姿测量技术综述[J]. 航天控制 2018(06)
    • [27].编队卫星碰撞规避方法研究[J]. 上海航天 2010(03)
    • [28].磁控小卫星编队飞行的非线性控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09(03)
    • [29].编队卫星空间状态与星间基线的建模与分析[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8(06)
    • [30].基于飞秒脉冲飞行时间的任意长绝对距离测量[J]. 中国激光 2012(08)

    标签:;  ;  ;  ;  ;  ;  ;  

    基于星间测量的编队卫星防碰撞规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