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碳交易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

国际碳交易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以国际碳交易市场为基础的国际碳融资市场发展较为迅速,但由于经历时间尚短,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状态。从核心条件、宏观条件及微观条件这三方面评价来看,国际碳融资市场的有效性较低。当前国际碳融资市场分割性、非充分竞争性以及非均衡发展态势凸显,各国也基于主权利益展开了颇为激烈的碳博弈,加之融资风险的冲击和交易成本的障碍,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国际碳融资市场呈现出低效性状态。《京都议定书》为国际碳融资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机制,但是资金供给仍是国际谈判的争论焦点。目前,各国碳融资的资金主要由本国的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供给,此外还有国际资本通过碳基金及项目合作流入国内。在资金供给缺乏的背景下,融资产品创新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依据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原则,各国设计出各种碳融资基础产品和衍生品并为其合理定价用以进行碳融资。在国际碳融资中,各融资主体通常会利用碳衍生产品及利率衍生品来分别管理碳资产价格变动的风险及利率波动的风险。当前碳市场存在着多样化的融资模式,比如碳信贷、碳基金、碳汇等基础模式以及碳股票、环保债券和彩票等创新模式,推动了碳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通过SWOT分析法可知,我国具有碳减排潜力大、CERs产量多的优势,也存在着金融机构介入不深、专业机构及人才缺乏等劣势,还有政策风险及他国竞争的威胁。但是,碳市场迅猛发展的态势为我们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虽然我国在相关基础设施及配套制度、市场活跃程度、金融创新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我们可以抓住机遇,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争取国际碳交易定价权,加快我国碳交易和碳融资市场的建立步伐,推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的内涵演变
  • 1.2.2 国际碳交易的融资机制研究简述
  • 1.2.3 低碳经济及碳融资发展模式研究述评
  • 1.2.4 关于我国发展碳交易及碳融资的研究简述
  • 1.2.5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国际碳融资市场有效性评价
  • 2.1 国际碳融资市场有效性评价条件
  • 2.1.1 核心条件
  • 2.1.2 宏观条件
  • 2.1.3 微观条件
  • 2.2 国际碳融资市场的非充分有效性分析
  • 2.2.1 国际碳融资市场的非均衡发展
  • 2.2.2 基于主权国家利益的碳博弈
  • 2.2.3 国际碳融资市场的分割性
  • 2.2.4 国际碳融资风险的冲击性影响
  • 2.2.5 项目交易成本障碍
  • 2.2.6 国际碳融资市场的非充分竞争性
  • 第3章 国际碳交易融资机制
  • 3.1 国际碳交易融资的基础机制
  • 3.1.1 国际背景
  • 3.1.2 机制简介
  • 3.1.3 市场运行形态
  • 3.2 国际碳融资的资金供给分析
  • 3.2.1 国际谈判焦点争论
  • 3.2.2 资金供给来源
  • 3.3 国际碳融资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 3.3.1 产品开发动力与原则
  • 3.3.2 碳融资产品类型
  • 3.4 国际碳融资产品的定价
  • 3.4.1 碳融资基础产品定价
  • 3.4.2 碳融资衍生产品定价
  • 3.5 国际碳融资的风险管理
  • 3.5.1 碳资产价格波动与风险管理
  • 3.5.2 碳融资利率风险与管理
  • 第4章 国际碳交易融资模式
  • 4.1 国际上主要的碳融资模式
  • 4.1.1 碳排放权基础交易
  • 4.1.2 碳基金
  • 4.1.3 碳衍生
  • 4.1.4 碳信贷
  • 4.1.5 碳汇
  • 4.2 国际碳交易融资的新模式
  • 4.3 国际碳交易融资模式比较
  • 4.4 国际上主要的碳融资平台
  • 第5章 中国碳交易及碳融资发展
  • 5.1 中国发展碳交易及碳融资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2 中外碳交易及碳融资市场比较
  • 5.2.1 相关设施和制度建设
  • 5.2.2 交易活跃程度
  • 5.2.3 金融创新程度
  • 5.3 中国发展碳交易及碳融资的政策建设
  • 5.3.1 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
  • 5.3.2 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 5.3.3 加强国际合作并争取国际碳交易定价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京沪粤碳交易调研报告[J]. 陕西发展和改革 2012(04)
    • [2].大型企业内部碳交易价格机制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9(09)
    • [3].基于碳交易的含燃气机组的低碳电源规划[J]. 太阳能学报 2020(07)
    • [4].国际碳交易政策选择的效果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05)
    • [5].居民碳交易机制构建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20)
    • [6].我国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及价格机制研究[J]. 价格月刊 2016(10)
    • [7].国际碳交易机制的演进与前景[J]. 社会科学文摘 2016(10)
    • [8].国际碳交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J]. 品牌 2015(03)
    • [9].中国碳交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5(13)
    • [10].京冀跨区域碳交易一月仅一单[J]. 居业 2015(02)
    • [11].日澳碳交易系统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15(17)
    • [12].全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进展总结[J]. 中国能源 2015(09)
    • [13].碳交易:走入寻常百姓家[J]. 中华环境 2015(12)
    • [14].国内外碳交易发展探究[J]. 环境经济 2013(12)
    • [15].试论我国碳交易权政府配置审计的构建[J]. 人民论坛 2013(35)
    • [16].碳交易诱惑[J]. 能源 2013(04)
    • [17].碳交易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9)
    • [18].碳交易试点提速七省市方案将面世[J]. 中国建材资讯 2012(06)
    • [19].研发投入和碳排放量对碳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以湖北省碳市场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01)
    • [20].碳交易机制内的限排企业行为对策研究——以北京碳交易市场为例[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8(04)
    • [21].中国碳交易体系研究的新进展[J].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19(03)
    • [22].国内外建筑碳交易模式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 建设科技 2018(01)
    • [23].从市场角度浅谈全国碳交易试点[J]. 节能与环保 2018(05)
    • [24].我国碳交易机构建设现状研究[J]. 建设科技 2017(07)
    • [25].电力行业碳交易需关注的问题[J]. 中外能源 2017(05)
    • [26].浅谈碳交易制度及中国的应对[J]. 北方经贸 2017(08)
    • [27].国际碳交易机制的演进与前景[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8].利用个人碳交易机制缓解城市运行压力的探讨——以首都特大城市为例[J]. 当代经济 2015(33)
    • [29].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研报告[J]. 现代商业 2016(21)
    • [30].基于企业碳交易意愿度的政企决策博弈分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6(03)

    标签:;  ;  ;  ;  

    国际碳交易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