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菌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及其微胶囊剂型的初步研究

多拉菌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及其微胶囊剂型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了新型抗生素兽药多拉菌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并制备了其微胶囊剂型。本文首先研究了多拉菌素发酵液的稳定性、脱色工艺、大孔树脂分离工艺及硅胶柱的纯化工艺,为中试放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然后制备了多拉菌素的海藻酸钙-玉米醇溶蛋白二次包被微胶囊,并考察了其部分稳定性实验和模拟介质的体外释放,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缓释剂型。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HPLC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系数r=0.9996;直接浸提菌丝体,甲醇的提取效果最好,浸提2次;发酵液中多拉菌素在pH为3-11,放置时间为2-144h及20-80℃范围内均能稳定存在;萃取次数2次且以2倍体积比萃取即可。实验得到了发酵液中多拉菌素提取和萃取的最佳条件,该条件下多拉菌素的质量浓度和萃取率分别为151.78μg/mL和98.00%。(2)活性炭脱色工艺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的添加量1.0%(w/V),温度33℃,pH=3,该条件下多拉菌素发酵提取液的脱色率为70.35%。验证试验中脱色率达到68.78%,无显著差异。(3)实验优化得到以国产DM11树脂进行分离,多拉菌素在3h内可被吸附达100%,其解析也在0.5h内可达到平衡。以1:50的树脂与浓缩提取液的比例吸附多拉菌素,多拉菌素的浓缩提取液经两次大孔树脂吸附洗脱,其纯度由4%左右增大至约45%,其总回收率在80%左右;在进行硅胶柱层析法精制时,可以使纯度达到约92%,总回收率约为60%。(4)多拉菌素微胶囊制备工艺的优化:多拉菌素与玉米醇溶蛋白的质量比为1:12,乙醇的初始浓度为66%,搅拌速度为1500r/min,乙醇终浓度为40%;海藻酸钠的加入浓度为1.5%(w/V),海藻酸钠:蛋白微球比例为1:4。多拉菌素的蛋白微球包封率约为11%,粒径约在200nm;微胶囊的包封率达到了80%,且形态完整、粒径分布均匀。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释放良好,在模拟胃液中则不释放;在5h时释放25%,随后释放则较为平稳,缓慢释放,在8d后约能释放完全。在高温条件下,微胶囊中的药物很稳定;10d高温试验后微胶囊成品含水量约恒定至8%,外观则无显著性变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拉菌素的研究概况
  • 1.1.1 多拉菌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1.2 多拉菌素的抗虫谱及药代、药效学研究
  • 1.2 多拉菌素的纯化研究
  • 1.2.1 多拉菌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 1.2.2 多拉菌素类药物的提取和纯化研究
  • 1.3 多拉菌素的剂型研究
  • 1.3.1 多拉菌素的传统剂型研究
  • 1.3.2 微胶囊的应用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发酵液中多拉菌素的分离和纯化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酵液中多拉菌素的稳定性、提取和萃取条件的研究
  • 2.3.2 活性炭响应面法多拉菌素的脱色工艺研究
  • 2.3.3 大孔树脂及硅胶纯化多拉菌素工艺的研究
  • 2.4 结论
  • 2.4.1 发酵液中多拉菌素的稳定性、提取及萃取条件的研究
  • 2.4.2 活性炭响应面法多拉菌素的脱色工艺研究
  • 2.4.3 大孔树脂及硅胶纯化多拉菌素工艺的研究
  • 2.5 讨论
  • 第3章 多拉菌素二次包被微胶囊的制备及初步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3 工艺路线
  • 3.4 实验方法
  • 3.4.1 溶液的配置
  • 3.4.2 多拉菌素微胶囊的工艺实验
  • 3.4.3 微胶囊的模拟胃、肠液释放及高温稳定性的研究
  • 3.4.4 形态及粒径的观察
  • 3.4.5 分析方法
  • 3.4.6 数据统计分析
  • 3.5 结论
  • 3.5.1 多拉菌素的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3.5.2 蛋白微球制备工艺的正交试验
  • 3.5.3 不同的投药量对蛋白微球包封率的影响
  • 3.5.4 不同比例的海藻酸钠与蛋白微球溶液对微胶囊包封率及形态的影响
  • 3.5.5 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研究
  • 3.5.6 微胶囊的高温稳定性研究
  • 3.6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多拉菌素的分离纯化工艺及其微胶囊剂型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