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

论文摘要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并予以鉴定,研究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患者骨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e cell, MNC)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以期为寻找更易获得且易于培养和纯化的MSC新来源及临床治疗AA、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成功率等提供细胞学方法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HUC)分离、培养MSC;通过形态和功能综合鉴定MSC;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AA患者骨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将HUC-MSC与AA患者MNC按1:10的比例进行混合培养,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RT-PCR)法分别测定共培养前后即0h和72h时造血负调控因子TGF-β1、IFN-γ、TNF-α、T-bet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所测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培养至第2代的HUC-MSC的形态具有长梭形的典型改变及其生长特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利用脐带可以获得性状稳定的MSC。脐带来源MSC与AA患者骨髓、外周血MNC共培养,共培养前后各个因子浓度比内参β-actin后相对定量的均数及标准差分别为:T-bet:共培养前0.255±0.046共培养72h后0.201±0.039,对照组:0.188±0.02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F-p1:共培养前0.152±0.041,共培养72h后0.321±0.034,对照组:0.122±0.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培养后浓度显著上升;TNF-α:共培养前0.634±0.035,共培养72h后0.198±0.051,对照组:0.246±0.0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培养后浓度下降;IFN-γ:共培养前0.608±0.066,共培养后0.213±0.037,对照组:0.178±0.0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培养后浓度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各实验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证明可以从人脐带组织中成功分离出MSC,其具有与骨髓MSC相似的形态特征;将HUC—MSC与AA患者骨髓、外周血MNC共培养,发现HUC—MSC抑制AA患者T细胞表达IFN-γ、TNF-α的mRNA水平同时上调TGF-β1的mRNA水平,对T-bet的mRNA水平无显著影响;共培养前后对缺铁性贫血患者T细胞表达TGF-β1、IFN-γ、TNF-α、T-bet的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脐带来源的MSC可能通过下调IFN-γ、TNF-α的水平同时上调TGF-β1水平,而调节AA免疫功能紊乱,故MSC的输注有可能成为治疗AA的一种新方法。

论文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