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层组播的可生存组通信模型与协议研究

基于应用层组播的可生存组通信模型与协议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新的应用对组播技术的要求与日俱增,例如:视频会议、分布式仿真、多方游戏、内容分配、流媒体分发等都需要支持组播功能。针对这些需求,早在1988年,S.Deering就提出了IP组播方式,但由于技术和非技术的因素,至今无法在Internet中广泛部署。而后,应用层组播克服了IP组播的大部分缺陷,并因其在部署和实现上的灵活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今,随着网络规模的日益庞大,组通信系统常面临各种攻击和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组通信系统的可生存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应用层组播可生存性概念,其主要思想是当覆盖网通信节点或链路失效的情况下,保证组通信系统完成关键任务的能力。现有应用层组播覆盖网拓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网型覆盖网虽能够提供较好的可生存性和路由时延,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可扩展性差,不能满足大规模组通信需求;尽管树型覆盖网在带宽利用率和路由时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其自身结构的缺陷,不能很好地支持可生存性;环型覆盖网采用双向链表方法,对单点或单链路失效是免疫的,但对多点或多链路失效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其路由时延较大。针对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环拓扑的可生存组通信方案,其中包括了模型的设计和可生存层次环协议(Survivable Hierarchical Ring Protocol,SHRP)描述。总体思路是构造一个覆盖所有组成员的层次环覆盖网,将组成员进行分层分簇管理,并通过备用环、后继表和辅助领导节点等方法提高组播覆盖网的可生存性。最后,对SHRP进行仿真,从仿真数据来看,此方案具有较好的可生存性、可扩展性和路由时延特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应用层组播可生存性概述
  • 2.1 应用层组播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协议分类及评价标准
  • 2.2 网络可生存性
  • 2.2.1 定义及系统特征
  • 2.2.2 评价标准
  • 2.2.3 与其他安全概念的区别
  • 2.3 应用层组播可生存性
  • 2.3.1 基本概念
  • 2.3.2 面临挑战和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生存组通信模型设计
  • 3.1 基本模型分析
  • 3.1.1 网型覆盖网
  • 3.1.2 树型覆盖网
  • 3.1.3 环型覆盖网
  • 3.2 树与环仿真分析
  • 3.2.1 问题形式化定义
  • 3.2.2 构造近似最优树
  • 3.2.3 构造近似最优环
  • 3.2.4 仿真分析
  • 3.3 环与多环方案比较
  • 3.3.1 模型形式化定义
  • 3.3.2 环型方案
  • 3.3.3 多环方案
  • 3.3.4 方案比较
  • 3.4 层次环组通信模型设计
  • 3.4.1 需求提出和设计目标
  • 3.4.2 模型概览
  • 3.4.3 层次结构定义
  • 3.4.4 层次环模型描述
  • 3.4.5 基本操作描述
  • 3.5 模型分析
  • 3.5.1 可生存性
  • 3.5.2 可扩展性
  • 3.5.3 路由时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可生存组通信协议—SHRP
  • 4.1 覆盖网初始化
  • 4.1.1 最低层局域环构造
  • 4.1.2 较高层局域环构造
  • 4.1.3 备用环形成
  • 4.2 组播组维护
  • 4.2.1 简单的HELLO过程
  • 4.2.2 成员加入与退出
  • 4.2.3 成员失效处理
  • 4.3 数据转发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实验
  • 5.1 仿真实验设计
  • 5.1.1 仿真工具与环境
  • 5.1.2 覆盖网仿真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数据交付率
  • 5.2.2 路径伸展度
  • 5.2.3 控制开销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基于应用层组播的可生存组通信模型与协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