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一例报告

胃神经鞘瘤一例报告

一、胃神经鞘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肖峰,颜红柱,邹珏,益莉娜,郭敏[1](2021)在《多结节状胃梭形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3例胃多结节状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例1胃丛状纤维黏液瘤、例2胃神经鞘瘤伴有固有平滑肌累犯、例3胃多发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3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分别标记PDGFR、Dog-1、CD117、Desmin、Actin、S-100、SOX10、ALK,并结合文献讨论及相关分析。结果例1呈多结节状,结节内富含小血管,梭形细胞散在分布于黏液基质内,个别结节呈蘑菇样、蟹足样向胃壁平滑肌穿插,可见淋巴细胞围绕。例2肿瘤由胞质淡嗜伊红色的梭形细胞构成,局部呈条束状排列。结节外围部分肿瘤细胞向胃壁侵袭生长形成多个小结,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套。例3肌壁间见2个结节,结节由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胞质丰富、强嗜伊红色。免疫组化:PDGFR、Dog-1、CD117均(-),其余均符合各自特征性表达。结论 3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构成,鉴别诊断方面均必须首先排除胃肠间质瘤。3者都属于良性肿瘤且预后良好,都能形成多结节状或多发,例1、2的多结节或多发可能与肿瘤结节的侵袭性有关。

曹守莉,孙琦,姜经伟,张晓琦,凌亭生,吕瑛,王雷,邹晓平,黄勤,徐桂芳[2](2020)在《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治疗胃神经鞘瘤安全性及成本效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固有层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成本效益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8例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将其分为内镜切除(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组17例和手术切除组21例,并对其并发症、完整切除率和成本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男11例(28.9%)、女27例(71.1%),年龄(52±10)岁(41~63岁)。GS最常见于胃体(71.1%,27/38)和胃窦部(21.1%,8/38)。38例病灶均为隆起型,肿瘤长径(2.5±1.2)cm(0.6~4.5 cm);内镜超声检查术发现60.5%病灶为异质性低回声,39.5%(15/38)病灶为低回声。内镜切除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17/17),中位手术时间54 min,11例(64.7%,11/17)患者出现穿孔,均经金属夹或金属夹辅助的荷包缝合完整封闭创面。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内镜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0.6)d比(9.6±4.4)d,P<0.001],首次进流食的时间明显缩短[(1.2±0.4)d比(2.7±0.7)d,P<0.001],住院费用明显降低[(21 965.0±9 342.4)元比(34 253.3±10 520.9)元,P<0.001]。组织标本中S100均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内镜切除术对于固有肌层的GS的诊治是安全、有效的,相比外科手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比。

李忠生,李星龙,李国东,于晓彤,党树伟,张淑君,毕丹丹[3](2019)在《8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于2013–2017年期间收治的8例GS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结果 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腹腔镜胃肿瘤切除,3例行开腹胃肿物切除,1例采用腹腔镜、胃镜双镜联合胃肿物切除。对患者术后随访2~50个月,8例患者均未复发。GS镜下的梭形细胞和"淋巴细胞套"是其最显着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呈弥漫性阳性。结论 GS是一种发生于胃黏膜下的肿瘤,多为良性,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可表现为腹痛和腹胀,胃镜和CT检查难以确诊该病,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翟永文,孟俊军,甘甜,孟庆义,赵玉农[4](2018)在《胃神经鞘瘤六例CT检查误诊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影像学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G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因上腹疼痛、腹部触及肿块各2例,黑便及健康体检发现胃占位性病变各1例收入普外科住院治疗。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位于胃小弯侧3例,胃底2例,胃窦部1例,呈局限性结节或肿块型3例,巨块型2例,局限增厚型1例。本组中5例术前CT检查误诊,分别误诊为胃间质瘤2例,胃癌、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各1例,未明确诊断1例。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GS 5例,恶性GS 1例。6例术后切口愈合后均出院,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 GS的CT影像学表现多样,易与多种胃部肿瘤混淆。临床医生应准确辨认GS的主要CT表现类型,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以减少影像学误诊。

任杰,王杨,李鹏,陈应泰,车旭,赵东兵[5](2016)在《胃神经鞘瘤40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53.3±13.2)岁,肿瘤直径(36.660±22.864)mm,肿瘤位于胃体的比例达72.5%。9例行腹腔镜手术,3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腹腔镜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时间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649);术后住院天数较开腹手术短,差异具有显着性(P=0.049)。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象≤5/50HPF,S100强阳性(100%),c-kit和PDGFRA基因无突变。随访无复发、转移。结论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确诊需依据病理和免疫组化,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微创治疗方式。

魏晓平,于恒海,胡明道,田大广[6](2015)在《双镜联合治疗胃神经鞘瘤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4例胃神经鞘瘤患者临床及诊疗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肿瘤直径均<3 cm),仅1例诊断为胃神经鞘瘤;联合腹腔镜及胃镜切除肿瘤,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均诊为胃间质瘤;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83±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3±10)m L;无出血、狭窄等并发症;随访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对直径<3 cm的胃神经鞘瘤是安全可行的,但术前诊断率仍有待提高。

娄毅,钱海峰,应碧伟[7](2013)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有施万细胞的神经,尤其好发于外周大的神经,如脊髓、脑和颈部等,而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1],胃神经鞘瘤更少见。文献报道,胃神经鞘瘤占整个神经鞘瘤的0.2%,占胃神经源性肿瘤的78.0%82.4%,多为良性,恶性较为罕见[2-3]。现对宁海县第一医院及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例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其术前诊断率,报道如下。

任尚青,柳良仁,邓实,董天,董强[8](2012)在《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1例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2010年12月收治1例女性患者,因呕血行CT检查发现胃体前壁及右肾上腺区占位入院,行胃楔形切除术及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病例罕见且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可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张爱兵[9](2011)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MSCT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胃神经鞘瘤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并无特异性。典型MSCT表现:粘膜下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表面溃疡形成,可见典型"凹陷"征象。CT增强后肿瘤多呈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为持续强化。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结论:依据胃神经鞘瘤的CT图像诊断,MSCT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杨顺俊,杨玉香,张永清[10](2008)在《胃巨大神经鞘瘤2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巨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我科收治的2例本病患者,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胃巨大神经鞘瘤属于罕见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程长短不一,术前GI和GF均不易明确诊断,不易与平滑肌肉瘤等相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结论胃神经鞘瘤多发于胃体和底部,本报道发生于罕见的胃窦部,经胃镜、B超、CT提示有肿块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二、胃神经鞘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神经鞘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结节状胃梭形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巨检
    2.3 镜检
    2.4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3 讨论

(4)胃神经鞘瘤六例CT检查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CT检查结果
    1.4 误诊疾病
    1.5 确诊及治疗情况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2.2 影像学特点
    2.3 误诊原因分析
    2.4 鉴别诊断
        2.4.1 胃间质瘤:
        2.4.2 胃平滑肌瘤:
        2.4.3 胃癌:
        2.4.4 平滑肌肉瘤:

(5)胃神经鞘瘤40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检查结果
    2.2 治疗结果
    2.3 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

(6)双镜联合治疗胃神经鞘瘤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诊治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GS的诊断
    3.2GS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鉴别
    3.3外科治疗
    3.4双镜联合手术优势

(8)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
    2.2 CT表现
    2.3 临床表现与治疗
3 讨论

四、胃神经鞘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结节状胃梭形细胞肿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J]. 肖峰,颜红柱,邹珏,益莉娜,郭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01)
  • [2]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治疗胃神经鞘瘤安全性及成本效益比较[J]. 曹守莉,孙琦,姜经伟,张晓琦,凌亭生,吕瑛,王雷,邹晓平,黄勤,徐桂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0(08)
  • [3]8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 李忠生,李星龙,李国东,于晓彤,党树伟,张淑君,毕丹丹.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04)
  • [4]胃神经鞘瘤六例CT检查误诊原因分析[J]. 翟永文,孟俊军,甘甜,孟庆义,赵玉农. 临床误诊误治, 2018(10)
  • [5]胃神经鞘瘤40例临床诊治分析[J]. 任杰,王杨,李鹏,陈应泰,车旭,赵东兵. 中国医刊, 2016(09)
  • [6]双镜联合治疗胃神经鞘瘤4例临床分析[J]. 魏晓平,于恒海,胡明道,田大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04)
  • [7]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 娄毅,钱海峰,应碧伟. 浙江医学, 2013(09)
  • [8]腹膜后神经鞘瘤合并胃神经鞘瘤一例[J]. 任尚青,柳良仁,邓实,董天,董强. 华西医学, 2012(05)
  • [9]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J]. 张爱兵.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03)
  • [10]胃巨大神经鞘瘤2例分析[J]. 杨顺俊,杨玉香,张永清. 甘肃医药, 2008(04)

标签:;  ;  ;  ;  ;  

胃神经鞘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