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女工NGO的社区传播实践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女工NGO的社区传播实践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优秀本科学生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摘要:女工NGO作为服务女工群体的社会组织,是女工权益保护中的重要力量。而女工常以“社区”的方式形成空间聚集,为此开展社区传播是女工NGO发挥其功能必不可少的工作。新媒体环境下,社区传播生态已经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重大影响。本文选取典型女工NGO——深圳市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个案,研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传播实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女工NGO社区传播的特点,具体的手段和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女工NGO,新媒体,社区传播

据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其中女性农民工占34.4%。日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为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解决了劳动力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即使农民工群体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却因处于社会底层一直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存在着各种问题。女性农工因其性别差异,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更弱势群体。

女工NGO的建立,是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而成立的服务于女工群体的公益组织团体。女工NGO由一批具有共同志愿的人组成,以女工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解决女工问题为根本宗旨,本身具有民间性、公益性、针对性和直接性等特征。深圳市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5年7月在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是一家专门服务流动女性及儿童的社工中心。关注流动女性的健康和社区环境改造,通过能力提升、社区参与和文艺表演的方法实现女性自主自强,结合社会力量来促进流动女性和儿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虽然绿色蔷薇女工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但可以说其一成立就“暴露”于新媒体环境之下。而且其立足于社区,并将“社会参与”作为实现女性自主自强的重要方式,它的社区传播实践非常值得观察和探究。本文从当前女工NGO的传播布局、女工NGO的社区传播现状及特点、新媒体对女工NGO社区传播的影响、女工NGO社区传播可能的发展这四个维度对新媒体环境下女工NGO的社区传播进行分析解读。

一、当前女工NGO的传播布局

从作用和目的上来看,首先女工NGO针对特定的群体,服务于女工群体,在传播上首先要满足女工群体的信息需求以及其他社会需求,包括提供劳工权益、女性生理健康、育儿知识等各类生活资讯,同时女工NGO的传播也面向社会大众,因此承担着“放大女工的声音”的功能。“作为社会主体的中下阶层在制度缺位、公正政策不够健全、大众媒体经常性失语的背景下,对以手机、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技术往往有着特殊的需求。”女工NGO的新媒体成为区别于主流媒体,女工话语表达的重要渠道。又因为“绿色蔷薇”立足于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口聚居的社区,且强调女工的社区参与,自然地承担起社区传播的职能。

因此绿色蔷薇女工服务中心的传播媒介的布局也是围绕这几个主要功能展开的。具体表现为线上线下的双重布局。线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通过这类社交媒体建立起来读的女工社群——微信群、QQ群等。线下:依托于所处的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室进行书刊手册的资料分发、举办女工参与及互动的各类社区传播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线上线下传播活动不是割裂的、平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

二、女工NGO的社区传播现状及特点

“社区”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社区”的概念在其后发展的过程中,被突出了地域性的内涵,尤其受芝加哥学派对城市区位人文生态学研究的影响,强调其具有一定边界的地域性。

女工NGO的社区传播即在一定的地域之内进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女工群体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具有较强流动性,她们大多聚居在城郊、城中村等房租相对低廉的“社区”中。集中的居住条件为女工NGO的社区传播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绿色蔷薇开展的社区活动主要有:(1)主题活动讲座:亲子健康、社会性别、法律权益等。(2)女工最牛文艺小组:创作关于女工心声、性别平等的戏剧、音乐、非洲鼓和舞蹈。(3)儿童活动:定期的儿童电影播放和儿童合唱队。(4)社区外展:宣传女性权益生殖健康知识。(5)绿色蔷薇女工社会企业:由大龄、职业病、失业女工组成,支持女工发挥特长的互助平台以非牟利为宗旨,自给自足后,产品金额的70%回到生产者本人,30%用于原材料及女工能力提升部份,盈余用于捐助服务女工、争取性别平等的公益工作。

三、新媒体对女工NGO社区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使一些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草根NGO可以更便捷地绕过传统媒介直接接触影响目标受众。女工NGO新媒体除了面向女工,也面向社会大众,其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线下社区活动的地域空间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完全与传统的社区传播脱节,相反,社区传播中的新媒体呈现出互动、即时、外延等特点。

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方便快捷,绿色蔷薇女工服务中心的许多活动内容直接在其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上发布。笔者对绿色蔷薇微信公众号从今年三月份到九月份发布的推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三月份到九月份发布的76篇中,58篇是与线下社区活动有联系的。一方面,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传播,信息的扩散率和到达率更高;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且联系了NGO与女工,使双方都参与到传播活动中。女工对于发布内容的点赞、留言、转发、甚至直接与传播组织者沟通等行为,事实上使反馈和传播更加高效即时。

同时,女工NGO线下的社区活动为女工NGO的新媒体传播提供了内容,新媒体对于相关活动的记录和发布(如绿色蔷薇公众号对于“2018年女工艺术节”从发起到成功举办的系列跟踪报道)扩大了女工社区传播的影响,使女工社区之外的人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女工活动、女工信息和女工文化,进而关注女工群体。社区传播不再是局限在社区之内的,它立足于社区之中,并和更广泛的社区之外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女工NGO新媒体为女工社区的信息提供了更宽广的传播空间。使社区传播做到从女工生活的社区出发,面向广大社会。利用新媒体,实现社区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承接,吸引更广大受众参与互动。

四、女工NGO社区传播可能的发展

传播与社区建设紧密联系。社区传播嵌入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双重意涵:不仅是在社区中的传播活动,而且也指以传播行为建构社区。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传播生态已被互联网传播逻辑重构,新媒体环境下的女工NGO的社区传播问题,是针对弱势群体社区传播的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从“社区传播”的双重意涵出发,以“绿色蔷薇”为例,我们发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绿色蔷薇”女工NGO的社区传播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的以线下为主的——基于其所服务人群(女工)聚居的社区的传播活动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虽然新媒体的运营由于缺少专业人员,资金匮乏的原因没有实现专业化,仍存在可提升发展的空间,但在地理区域的社区传播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但其在线上——基于女工文化、价值观念认同体建构网络社区上仍有可以发展的空间。当前建立的基于微信群、QQ群的群组讨论虽然已经能满足部分女工的信息交流沟通需求,但是仍然存在着私密性和封闭性,有碍于更广泛的传播,也使部分想加入的女工不知道如何加入其中。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女工NGO在网络社区传播建设上可以发挥重要的牵头作用,但也不是其凭借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女工群体整体的媒介素养、媒介使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麟:《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传播与社区治理》.社会治理2017年第10期(总第20期)

[2]卿志军,林秀雅:《农民工NGO传播策略的构建——以海南外来工之家为例》今传媒2012年第4期

标签:;  ;  ;  

新媒体环境下女工NGO的社区传播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