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 of thepancreas,IPMT)是指由胰管内分泌粘蛋白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而形成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常伴有黏蛋白的产生。虽然也来源于导管上皮,却和胰腺导管腺癌有着截然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1982年首先由日本Ohhashi等报道该病,以后世界各地陆续有报道。1988年日本第19届胰腺学会上报道136例。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在国内首次报道IPMT病例。由于对这种特殊类型的胰腺肿瘤认识不足,较容易将其与其他一些胰腺产粘液肿瘤如胰腺粘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等混淆。加之发病率低,国内的报道较少,国外对该病的研究也绝大多数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的方向也主要集中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方面,免疫组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并不多。人们对IPMT的诊断尚没有一个金标准,往往需要通过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来综合诊断该病。随着近10年来胰腺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胰腺疾病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长海医院胰腺外科对该类肿瘤的诊治病例数有较大幅度增长,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该类肿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目的:(1)对近几年来长海医院30例不同类型IPMT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比较,探讨术前诊断并鉴别IPMT病理类型的可能性,从而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2)通过检测Bcl—2、Cyclin D1、Ki—67、Muc-2等指标在不同类型IPMT、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的不同表达情况,探讨其在IPMT、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研究其在区分不同病理类型IPMT中的作用和意义。(3)综合分析IPM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提出可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策略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材料和方法:选取从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三科行手术切除的IPMT病理标本石蜡切片30例,胰腺导管腺癌20例,慢性胰腺炎13例,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1)完整收集全部6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0例不同病理类型IPMT病人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上的差异。(2)运用Envision两步法对全部63例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Bcl—2、Cyclin D1、Ki—67、Muc-2单克隆抗体在三类胰腺疾病中的表达。结果:(1)良恶性IPMT临床表现:二者在发病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p=0.464>0.05),但男性恶性发病率较女性高(p=0.025<0.05);出现腹痛、腰背痛和消瘦等临床表现常高度提示恶性,而黄疸或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则无提示作用;二者在肿瘤标志物血清学检测(CEA、CA19-9)上无显著性差异(p=0.492、0.229,均>0.05)。(2)良恶性IPMT影像学特征:肿瘤部位与良恶性无关(p=0.367>0.05);主胰管型IPMT恶性率显著高于分支胰管型IPMT(p=0.03<0.05);病灶内存在附壁结节对恶性IPMT有提示作用(p=0.025<0.05);主胰管直径≥10mm的主胰管型IPMT(p=0.04<0.05)或肿瘤最大径>40mm的分支胰管型IPMT(p=0.039<0.05)往往提示为恶性。(3)免疫组织化学:Bcl—2在三类胰腺疾病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在IPMT中Bcl—2阳性表达最高,慢性胰腺炎最低;Cyclin D1、Ki-67在三类胰腺疾病中表达均存在明显差异,在胰腺癌中阳性表达最高,慢性胰腺炎表达最低;Muc-2在IPMT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疾病,而其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病理类型IPMT中,Bcl—2和Muc-2表达无明显差异,而Cyclin D1、Ki-67则存在明显差异,都是恶性组要远远高于良性组。结论:(1)良性与恶性IPMT在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上均有显著差异,通过掌握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使术前判断IPMT的病理类型成为可能,从而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2)Bcl—2、Cyclin D1、Ki—67、Muc-2在IPMT、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检测Bcl—2、Cyclin D1、Ki—67、Muc-2,对结合临床和病理综合诊断IPMT有重要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病理类型IPM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 Ⅰ、临床特征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Ⅱ、影像学特征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Bcl—2、Cyclin D1、Ki—67、Muc-2在IPMT、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小结
  • 文献综述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胰腺导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6(05)
    • [2].胰腺分裂症误诊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报告[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09)
    • [3].角质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体外增殖[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2(11)
    • [4].胰腺导管系统对内分泌的功能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4(01)
    • [5].角脘蛋白生长因子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体外增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33)
    • [6].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03)
    • [7].胰腺导管单克隆上皮样干细胞的蛋白表达特征[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8(01)
    • [8].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肿瘤32例临床分析[J]. 交通医学 2015(06)
    • [9].成体胰腺导管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0)
    • [10].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治体会[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8(02)
    • [11].小鼠胰腺炎模型中胰腺导管腺体与导管上皮修复再生的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4)
    • [12].氧化应激对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 北京医学 2014(01)
    • [13].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中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微循环 2009(04)
    • [14].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45例诊治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10)
    • [15].单羧酸转运蛋白1促进胰腺导管癌细胞浸润转移的机制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19(03)
    • [16].嗜酸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预后良好的恶性肿瘤[J]. 肝胆外科杂志 2015(03)
    • [17].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样瘤的影像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12)
    • [18].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及转分化胰岛样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08)
    • [19].累及全胰腺的导管内腺泡细胞癌病理学观察[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6(05)
    • [20].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诊治相关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23)
    • [21].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体外诱导分化[J]. 江苏医药 2008(11)
    • [2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03)
    • [2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疗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10(23)
    • [24].葡萄糖浓度与大鼠胰腺导管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9)
    • [25].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的术前鉴别[J]. 中国临床医学 2010(06)
    • [26].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合并结肠癌1例[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8(06)
    • [27].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7例诊治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17(01)
    • [28].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报告[J]. 吉林医学 2016(06)
    • [29].超声内镜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01)
    • [30].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影像学诊断进展[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0(07)

    标签:;  ;  ;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