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型管壁取样分配器技术研究

旋流型管壁取样分配器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能源等许多工业领域。随着工业生产对计量、节能和控制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两相流参数进行测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由于气液两相流体流动的复杂性,气液两相流在计量和分配方面很久以来一直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旋流型管壁取样分配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对分配器取样孔大小、位置、旋流器和整流器整体结构进行了自主设计,并对部分构件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了对旋流型管壁取样分配器的更深入研究。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开展了气液两相流管壁小孔流场的二维数值模拟,得出了气液两相流管壁小孔不同孔径下的流场以及孔径不变入口气液流量改变对分配支管气液分流系数的影响,确定了取样孔径大小为5mm。设计整流器和旋流器,布置了3组用于测量环状流液膜厚度的实验装置,采用泄漏测量的方法研究其对流型的整改效果。得出取样孔最佳位置是距离整流器30mm处,确定了旋流器和整流器的正常工作范围:气相折算速度大于30.5m/s,液相折算速度大于0.08m/s。设计旋流型分配器取样装置,该装置由旋流器、整流器、分离器、计量设备等,详细研究了取样孔大小、入口气液流量与该取样装置分流系数的关系以及调节侧支管阻力大小对该旋流分配装置气液分流系数的影响,将气相分流系数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在本实验范围内利用分流分相法测得的液相流量最大测量相对误差为20.35%,气相流量的最大测量误差为20.94%。实验当中出现的流型包括分层流、波浪流和段塞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相流量测量研究进展
  • 1.2.2 分配器结构研究进展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系统
  • 2.1 实验系统
  • 2.1.1 实验环道
  • 2.1.2 整改前实验流程
  • 2.1.3 整改后实验流程
  • 2.1.4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2 实验装置设计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内容
  • 2.5 实验参数范围和介质物性
  • 2.5.1 实验参数范围
  • 2.5.2 介质物性
  • 2.5.3 实验结果处理基本参数与方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气液两相流管壁小孔取样特性数值模拟
  • 3.1 多相流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 3.1.1 VOF 模型
  • 3.1.2 混合模型
  • 3.1.3 欧拉模型
  • 3.2 该问题的模型选择
  •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1 质量守恒方程
  • 3.3.2 动量守恒方程
  • 3.3.3 能量守恒方程
  • 3.3.4 湍流模型
  • 3.4 分配器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3.4.1 分配管网格划分
  • 3.4.2 分配管模拟中采用的介质
  • 3.4.3 分配管模拟的边界条件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3.5.1 入口流量改变对分配支管气液分流系数影响
  • 3.5.2 支管管径改变对分配管流场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分配器整流效果特性分析
  • 4.1 旋流器和整流器的设计
  • 4.1.1 旋流叶片结构
  • 4.1.2 整流器结构
  • 4.2 整流装置前后流型的变化
  • 4.3 取样孔的选取与布置
  • 4.4 整改后形成的液膜在管截面的分布规律
  • 4.5 形成环状流的条件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旋流管壁八孔取样分配特性分析
  • 5.1 旋流型管壁八孔取样分配器结构
  • 5.2 分流系数理论计算分析
  • 5.2.1 液相分流系数
  • 5.2.2 气相分流系数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液相分流系数特性分析
  • 5.3.2 气相分流系数特性分析
  • 5.4 流量测量结果
  • 1L与实测值M1L 的比较'>5.4.1 分流分相测M1L与实测值M1L的比较
  • 1G与实测值M1G 的比较'>5.4.2 分流分相测M1G与实测值M1G的比较
  • 5.5 分流回路有阻与无阻分流系数的变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案
  • 主要符号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水平管道两相流流型判别的问题[J]. 石化技术 2016(12)
    • [2].“潮流型”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 广西教育 2014(43)
    • [3].水平管降膜管间流型转变实验研究[J]. 热能动力工程 2013(05)
    • [4].采用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油水两相流流型特征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5(01)
    • [5].倾斜管内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J]. 当代化工 2015(04)
    • [6].创设交流型课堂 搞好中职计算机教学[J]. 成功(教育) 2013(08)
    • [7].水平管道油水两相流流型研究综述[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3(04)
    • [8].液固导流管喷动流化床流型及流型转变的实验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08)
    • [9].油气两相混输管道流型的判别方法[J]. 油气储运 2009(10)
    • [10].倾斜管内多相流流型研究[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6(01)
    • [11].压缩感知在电容层析成像流型辨识中的应用[J]. 光学精密工程 2013(04)
    • [12].稳流型开关电源的控制系统[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8)
    • [13].液体分布装置出口流型转换实验研究[J]. 热科学与技术 2010(02)
    • [14].植物内流型钾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 [15].K-理论、C~*-代数和流型上的拓扑会议[J]. 国际学术动态 2013(03)
    • [16].矩形小尺度加热通道流型构成及过渡准则研究[J]. 核动力工程 2018(06)
    • [17].成像流型辨识算法[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14(04)
    • [18].一类具有时滞的Lorenz型系统中的混沌现象[J]. 许昌学院学报 2020(02)
    • [19].旋转式微通道内液液萃取的流型及传质[J]. 化工进展 2020(08)
    • [20].布液方式对水平蒸发管管间流型转换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2(01)
    • [21].流型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J]. 电源技术 2009(02)
    • [22].特稠油-水两相流流型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6(05)
    • [23].棒束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6(10)
    • [24].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在冰水两相流流型测量中的应用[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3(04)
    • [25].大管径高压力气液两相管流流型转变数值模拟[J]. 油气储运 2013(07)
    • [26].流型对循环流化床径向气体混合影响的试验研究[J]. 热能动力工程 2009(06)
    • [27].油气润滑系统油气两相流流型转变研究[J]. 润滑与密封 2017(04)
    • [28].大型汽轮机级流型及其判别准则[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9].变形弹性杆边值问题的流型法[J].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30].基于小波和神经网络的流型辨识研究[J]. 机床与液压 2008(10)

    标签:;  ;  ;  ;  

    旋流型管壁取样分配器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