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

论文摘要

本选题是对陈海飞师兄2004届博士毕业论文《论理解——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的理论继续,旨在评析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的影响。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理解的自我反思,是对理解的理解。它包含两个向度,一是肯定性向度,主要研究理解如何可能;二是否定性向度,主要关注理解如何不可能。解释学史共历经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四种阶段和形态。其中,局部解释学和一般解释学还被称为传统解释学,它和现代哲学解释学一道体现了解释学的肯定性研究向度,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则体现了解释学的否定性向度。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体现了解释学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的主要流派是解构主义解释学和新实用主义解释学,前者以德里达、耶鲁学派等为代表,后者以罗蒂等为代表。它以关注理解如何不可能为根本旨趣,以文本间性和意义的多样化的关系为核心问题,以理解的主观性为基本原则,以直接或间接地抛弃作者和文本原意为理论依归,以轻视历史、篡改地理和转换时间为重要手段,通过蛮横隔离理解与解释的关系,将传统认识的对象纳入到理解的对象之列,或者片面强调文本的审美性,或者片面强调文本的应用性,从而以理解到的意义取代文本意义,达到取消认识论、取消理解对象的确定性,否定理解的正确性等解释学的传统旨趣和理论的目的,并最终抹煞传统的主体观、真理观、历史观、知识观、价值观等。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解实践的事实层面出发,坚持以文本为依据,以批判为主的原则,运用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互文性等思维方法,阐述了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思潮的背景及主要观点。第三、四、五章,评判了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理论在理解与认识、理解与欣赏、理解与应用等关系的偏失,重新界划了解释学与认识论哲学、美学以及价值哲学的区分。第六、七、八章阐述了后现代解释学对解释学基础理论的动摇与否定,并进而消解了以前解释学和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正象理解不同于认识、欣赏和应用一样,解释学也不同于认识论哲学、美学和价值论哲学。第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和现代哲学解释学具有一致性,都反对传统解释学,但是,前者是后者理论的极端化和激进化,它们的理论旨趣、核心问题、基本原则和理解的正确性等方面也迥然有别。第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强调了读者在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强调了理解的开放性、相对性、历史性、民主性与创造性等,打破了绝对主义解释学的神话,不啻为解释学史上的重大进步。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第四,伊格尔顿所宣告的西方文化的死亡并非空穴来风,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更多地张扬了其消极性。它否定了解释学的重要理论,比如,否定了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否定存在着客观固有的文本意义,否定了作者和文本的客观关系,否定了正确理解的可能等等。这给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论文目录

  • 导论
  •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解释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 第二节 解释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和解释学的后现代主义
  •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提出与总特征
  • 第二节 解构主义解释学理论
  • 第三节 新实用主义解释学
  • 第四节 其它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理论
  • 第三章 理解与认识
  • 第一节 传统认识论哲学的“终结”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解释学转向
  • 第三节 历史是认识的对象还是理解的对象?
  • 第四节 理解与认识、解释学与哲学关系的马克思主义重建
  • 第四章 理解与欣赏
  • 第一节 现代解释学的美学转向和美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 第二节 解构主义解释学:理解就是欣赏
  • 第三节 不适宜的主客二分模式?
  • 第四节 欣赏与理解的关系辨析
  • 第五章 理解与应用——谦评回到马克思和让马克思主义走入当代的关系问题
  • 第一节 前现代解释学理解与应用关系的历史略考
  • 第二节 现代哲学解释学:理解与应用的统一
  • 第三节 新实用主义解释学:理解就是应用
  • 第四节 理解与应用关系诸说
  • 第五节 析评“回到马克思”与“让马克思走入当代”两种口号
  • 第六章 理解的对象
  • 第一节 传统解释学的理解对象观
  • 第二节 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解对象观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理解对象观
  • 第四节 正确理解理解的对象观
  • 第七章 理解的正确性
  • 第一节 解释学史上对理解正确性的方法论回答
  • 第二节 现代哲学解释学对理解如何可能的本体论回答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对理解正确性的否定性回答
  • 第四节 批判与重建
  •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主体观:从上帝之死到主体之死、作者之死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理性观:巨大的无意识群浮出水面
  • 第三节 突破结构主义语言观:所指也是能指
  • 第四节 瓦解主客二分模式:洋葱式真理观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作为理解对象存在的课程内容研究[J]. 林区教学 2017(09)
    • [3].论激进解释学的范式转换[J]. 世界哲学 2017(03)
    • [4].信心解释学与怀疑解释学——从保罗·利科谈起[J]. 哲学研究 2017(05)
    • [5].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经验的特征及其对他者问题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6].《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01)
    • [7].唯物史观与解释学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及其关联[J]. 哲学动态 2017(09)
    • [8].解释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教学思考[J]. 文教资料 2017(16)
    • [9].学习《音乐解释学的基本观点和任务》[J]. 通俗歌曲 2015(07)
    • [10].论法律解释的解释学循环[J]. 法律方法 2012(00)
    • [11].法律解释学中国化的意蕴[J]. 法律方法 2010(00)
    • [12].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10)
    • [13].空间解释学论纲[J]. 学术研究 2019(01)
    • [14].费赫尔基于解释学维度的现代性理论[J]. 学术交流 2019(10)
    • [15].解释学的出场意义证成[J]. 学理论 2018(11)
    • [16].怀疑的解释学[J]. 世界哲学 2017(05)
    • [17].1819年解释学纲要通论[J]. 德国哲学 2013(00)
    • [18].意义的揭示:人本心理学解释学研究方案[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9].《刑法》第14条中的放任——以法解释学理论为分析工具[J].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7(01)
    • [20].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概念及其文学生成物[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1)
    • [21].纵向追求与横向探索——论徐复观的中国解释学[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2)
    • [22].进入开放而螺旋上升的循环——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视阈下的解释学循环思想[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 [23].论法律解释学[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0(01)
    • [24].浅析施莱尔马赫关于解释学任务的看法[J]. 世纪桥 2011(03)
    • [25].从解释学视角看塑造论哲学[J]. 理论学习 2009(04)
    • [26].法律解释学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提升法律解释学回应实践的能力之一[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7].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 北方论丛 2008(03)
    • [28].解释学的发展与人文学科研究的范式转换[J]. 红河学院学报 2018(02)
    • [29].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自然科学解释学发展的启示[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5(04)
    • [30].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J].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3(00)

    标签:;  ;  ;  ;  ;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