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栓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及其共固定对Pb2+、Cu2+的吸附研究

粗毛栓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及其共固定对Pb2+、Cu2+的吸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粗毛栓菌形成菌丝球的物化条件、及不同物化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丝球对Pb2+、Cu2+的吸附研究确定合适条件制备菌丝球;然后将菌丝球与培养好的蜡样芽孢杆菌共固定,制备杂合性生物吸附剂共固定菌。再以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的吸附时间、pH、吸附剂浓度和金属离子浓度对三种生物吸附剂吸附Pb2+、Cu2+的影响,并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Langmuir、Frendlich、Temkin和Henry吸附方程拟合。最后将三种生物吸附剂吸附Pb2+、Cu2+前后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分析比较。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确定了0.3%硫酸铵、1%葡萄糖、0.1%吐温80和培养液pH4.5,在此基础上添加大量元素溶液、微量元素溶液和VB1作为菌丝球培养液;在孢子接种浓度为106个/mL,摇床转速150r/min的条件下培养96h,收集菌丝球,其细胞干重达到2.314g/L,菌丝球光滑、较硬、大小均匀、平均直径1.78mm;在菌丝球浓度2g/L(干重),金属离子浓度50mg/L,pH 5.0的条件下吸附,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体系总残留金属离子浓度,经计算,菌丝球对Pb2+、Cu2+的吸附量分别为17.93、10.87mg/g。2.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分别吸附Pb2+、Cu2+时,发现在吸附剂浓度为2g/L(干重),pH为5.0,金属离子浓度为50mg/L条件下吸附Pb2+1h(Cu2+2h),吸附效果良好,其吸附量分别为17.93、22.76、24.22mg/g和10.87、9.98、12.20mg/g。3.将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分别对Pb2+、Cu2+的吸附数据进行Langmuir、Frendlich、Temkin和Henry方程拟合,除蜡样芽孢杆菌吸附Pb2+的Henry等温吸附线拟合相关系数r=0.776外,其余方程的拟合相关系数r都接近0.9或在0.9以上,四个方程都比较适合描述三种吸附剂对Pb2+、Cu2+的吸附过程。在三种吸附剂对Pb2+、Cu2+吸附的Langmuir方程拟合中,各方程特征常数K分别为:0.065、0.390、0.480和0.024、0.057、0.025L/mg;Q0分别为:37.17、31.63、52.22和27.24、16.58、31.73mg/g。Pb2+与三种吸附剂结合的稳定性大小顺序为:共固定菌>蜡样芽孢杆菌>菌丝球。Cu2+与三种吸附剂结合的稳定性大小顺序为:蜡样芽孢杆菌>共固定菌>菌丝球。三种吸附剂对Pb2+的最大吸附量(mg/g)大小顺序为:共固定菌>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三种吸附剂对Cu2+的最大吸附量(mg/g)大小顺序为:共固定菌>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4.生物吸附剂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的红外光谱图主要由蛋白质的吸收带、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带和含硫、磷酸基团的吸收带组成。重金属离子除了与菌体之间产生静电吸引外,还与生物吸附剂的有机高分子物质及活性基团结合。各吸附剂吸附Pb2+、Cu2+时,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是羟基、羧基、磷酸基和含硫基团;蛋白质的氨基和其它分子的叔胺或磺胺基团更倾向于结合Cu2+。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重金属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
  • 1.2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危害
  • 1.2.1 重金属的概念
  • 1.2.2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特点
  • 1.3 生物吸附剂
  • 1.3.1 生物吸附剂的应用与发展
  • 1.3.2 生物吸附剂的种类和来源
  • 1.3.3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 1.3.4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1.3.4.1 溶液pH的影响
  • 1.3.4.2 温度的影响
  • 1.3.4.3 共存离子的影响
  • 1.3.4.4 生理条件的影响
  • 1.3.5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模型
  • 1.3.6 生物吸附剂的再生
  • 1.3.7 生物吸附剂优点
  • 1.4 白腐真菌在环境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 1.5 芽孢杆菌与金属离子吸附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菌株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
  • 2.1.4.1 PDA固体培养基
  • 2.1.4.2 菌丝球培养基
  • 2.1.4.3 BPA固体培养基
  • 2.1.4.4 BPA液体培养基
  • 2.1.5 溶液
  • 2+溶液'>2.1.5.1 Pb2+溶液
  • 2+溶液'>2.1.5.2 Cu2+溶液
  • 2.1.5.3 0.2mol/L NaOH溶液
  • 3溶液'>2.1.5.4 0.2mol/L HNO3溶液
  • 3溶液'>2.1.5.5 1:6的HNO3溶液
  • 2.1.5.6 20%吐温80溶液
  • 2.2 实验方法
  • 2+、Cu2+含量的测定方法'>2.2.1 Pb2+、Cu2+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1.1 仪器工作条件
  • 2.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1.3 样品测定与计算
  • 2.2.2 粗毛栓菌菌丝球的制备及其对铅、铜的吸附
  • 2.2.2.1 粗毛栓菌的活化与保存
  • 2.2.2.2 孢子悬液的制备
  • 2.2.2.3 培养时间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2.2.2.4 初始培养pH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2.2.2.5 碳氮比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2.2.2.6 表面活性剂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2.2.2.7 孢子接种浓度对菌丝球的影响
  • 2.2.2.8 摇床转速对菌丝球的影响
  • 2.2.3 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对铅、铜离子的生物吸附
  • 2.2.3.1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2.2.3.1.1 菌丝球的制备
  • 2.2.3.1.2 蜡样芽孢杆菌的制备
  • 2.2.3.1.3 菌丝球与蜡样芽孢杆菌共固定菌的制备
  • 2.2.3.2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2.2.3.3 pH对吸附的影响
  • 2.2.3.4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2.2.3.5 生物吸附剂加入量对吸附的影响
  • 2.2.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粗毛栓菌成球的物化条件优化及其对铅、铜的吸附
  • 3.1.1 培养时间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3.1.2 初始培养pH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3.1.3 碳氮比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3.1.4 表面活性剂对菌丝球生长及其吸附铅、铜的影响
  • 3.1.5 孢子接种浓度对菌丝球的影响
  • 3.1.6 摇床转速对菌丝球的影响
  • 3.2 菌丝球、蜡样芽孢杆菌和共固定菌对铅、铜离子的生物吸附
  • 3.2.1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3.2.2 pH对吸附的影响
  • 3.2.3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3.2.4 生物吸附剂加入量对吸附的影响
  • 3.2.5 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热力学特征
  • 3.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海州香薷耐Cu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12].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4].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6].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7].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8].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1].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2].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3].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4].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5].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6].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7].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8].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9].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30].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标签:;  ;  ;  ;  ;  

    粗毛栓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及其共固定对Pb2+、Cu2+的吸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